本文系网易沸点工作室《谈心社》栏目(公众号:txs163)出品,每天更新。
谈及中国剧情片,绕不开的导演之一,必然有贾樟柯。
出生于山西汾阳,二十三岁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从贾樟柯拿起摄影机的那一刻起,他就将镜头对准了转型时代里沉默的大多数,多年来,以对“个人命运”的关怀见长。
《小武》里接连失去友情、爱情、亲情的小镇青年;《三峡好人》里失去故乡的迷惘游子;《山河故人》里跨越二十余年的时代巨变个人史诗......
他记录着中国的社会转型,更记录着那些在阵痛中彷徨失措的面孔。
这次,他交出了《风流一代》。
《风流一代》的创作横跨了22年,电影中大部分的镜头素材,来自他的《任逍遥》、《三峡好人》、《山河故人》等前作。
故事从千禧年后的大同讲起,用主角的个人轨迹,记录下中国社会的变迁。
这部拍了22年的电影,选在11月22日上映,限时22天,贾樟柯说:
「我想我们用这22天,用一种最具仪式感的观影形式,跟这个世纪“俱往矣”的20多年时光,跟“风流一代”的风流过往,做个告别。」
如何向过去告别,又如何在当下自处?
本期《明星谈心社》,导演贾樟柯来分享他的感触。
被潮水所困
《风流一代》的英文片名“Caught by the Tides”,翻译过来就是“被潮水所困”,并不单指电影中巧巧这个人,而是我觉得,每个在这种巨变中的人,都会“被潮水所困”。
外部世界的变化总在裹挟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我们有的被淹没,有的还能站立,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样一种姿态的变化,体会到共同的命运。
譬如当下经济下行之后,很多人也是被动的,是无可选择的,那么能选择的是,发生这些事的时候,应该怎么面对它。
应该拥有什么样一个心态?应该拥有什么样的一个自我的选择?
所以,影片结尾巧巧这个人物她一直在跑,她既有力量,又有一种哀伤。
当然,这种“被潮水所困”也并不是千禧年代以来才有的变动,这也是我们这部电影想要传达的。
这部电影并不希望大家躲在过去,而是一种感知——我们丢失了一些东西。
我们丢失了热情、我们丢失了人和人之间的容纳度、我们丢失了个体生存在这个社会中的弹性、丢失了闯一闯的勇气等等。
当我们了解了这些,我希望我们能够重塑一种新的生活,获得市场的、社会的活力,也获得个人的活力。
这部电影就是讲述一个女性从千禧年代直到2022年,也就是电影中的“当下”,这样一个长达22年的时空之旅、情感之旅。
当然,这个旅程本身也是一代人的生活曲线。
在各个时期拍摄的影像里,我们的每一个细节都会给大家带来非常多的回忆,这些回忆也一定会打开很多故事的盒子。
至少,观众可以从电影里领略到一种时空的游历,能够理解今天为什么会成为今天。
不迷恋,但怀念
我上网很简单,我现在还喜欢写Email,每天还保持着起床和睡觉前各看一次新闻的习惯。
这也是以前养成的,早上买张报纸,到了工作室先看报纸,然后喝杯茶,才开始干活。
我不迷恋过去,我迷恋过去的一部分,我总体上还是喜欢现在。
我会怀念过去的活力和人的勇气,这些在80年代、90年代、世纪初都有,现在慢慢就衰落了,我觉得这是最可惜的地方。
电影行业也发生了改变。
今年整个电影票房的遇冷,单从市场原因来说,我觉得目前最大一个问题就是,由于经济下行,有市场吸引力的头部电影的减少。
另一个,影视企业和文化企业的上市困难。电影是需要金融支持的,当上市不是很顺畅的时候,资本也会离开嘛。
创作本身也发生了问题。
这三年很多导演都困在一个旧的故事里,对于时代的感受和观众现实的情绪都有一些脱节,会让创作本身变得过时。
但我自己还是并不悲观的,就长的周期来看,电影总能找到一个方法来重新振作的。
现在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也切实地帮助到我创作,我觉得人类社会被重新塑造改变最大的一个外因就是科技,科技在塑造现代生活。
其实很多人都有类似的体验:当你从事艺术的工作、比如说通过一个长篇小说,或者通过一部电影去描述你感兴趣的一段生活,或者塑造一个感兴趣的人物的时候,实际上你也是在描绘这个世界运行的方法,情感运行的方法。
而科学只不过是用数据在描写这个世界运行的方法,和艺术工作是有一定相似性的。
我常举一个例子,在写信的时代我们是存在相思的。但是在视频通信的年代,相思被减弱了。
你不能说它没有,但它被减弱了,因为即使你现在不方便视频,但过俩小时开完会了,你还是一下见到他了。
所以情感的重塑和科技的进步也是密不可分的,当你关心现代生活到一定时间,深入到某个程度,你必然对科学非常地感兴趣。
破除秩序,不是必须
现在中国也有很多不同风格、不同气质的导演。
单就平遥来说,梁鸣、孔大山、魏书钧、李冬梅等等,他们的类型都很不一样,但是都能给我们看到他们对于社会观察的敏感性,还有电影语言的新尝试,这些还是挺让人兴奋的。
但最近这些年有一点让我很困惑,一部分导演的头一部或者头两部电影非常惊艳,结果不稳定,慢慢地就好像也消失了。
我觉得是不是有点心乱,可能他的才能在一个类型里,但他的一个工作诉求在另一种类型,有时候还是对自己的才能定位不太清楚,我觉得就很可惜。
这也是我觉得在这么多人才里需要解决的问题:怎么才可以让导演的才能有一个正常的成长轨迹。
首先我觉得天赋是不存在的,天赋需要靠自我培养。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你得自身狂热地爱这些东西。
就好像你有一根天线,这根天线可以接通到某一种境界,但那个东西没人帮你打开,你得靠自己。
我自己都不愿意看我的短片,因为我觉得我短片拍的特别烂,但是你会在每一次拍的过程中都领悟一些东西,比如说我拍到《小武》的时候,就相对成熟了一点,获得了一点。
这些东西或许会被称为天赋,但实际上,如果没有前面的这种探索,你是找不到这根天线的。
爽感就来自于一种频繁幻想的过程。这种幻想还跟其他幻想不一样,它会慢慢凝聚变成整体,让你去实施它。
第一步写出剧本,第二步拍摄转化成影像,第三步把它剪出来。
头脑中一个抽象的东西最后变得具象、变成一个可感的、有声音、有影像的东西,这就是真正的快感。
这是拍电影最有魅力的地方,我们都被这个时刻激励。
所以我自己拍电影就是,这个电影拍完哪怕没有观众或者都不能公映,我也很高兴,我觉得我完成了一个东西放到那儿了,我的一个心愿一个想象实现了。
所以我们能坚持下来并不是有多大意志力,而是这个东西本身就挺好玩的,一部一部拍得挺开心的。
我过去是非常鼓励破除秩序的。或许我自己一直就是一个秩序外生活的人,但我现在有点改变。
因为这个世界目前已经是非常秩序化跟格式化的,就没有必要劝别人飞蛾扑火。
如果你有足够的能力或者足够的意志力,秩序之内你同样可以非常自由丰富,不一定非要离开。
在现有的秩序里面,保持个人的空间,保持个人选择的能力,也保持自己的活力。
本文系网易沸点工作室《谈心社》栏目(公众号:txs163)出品,每天更新。
200分急写出5部你超级喜欢看的电影并简单地写剧情
黑客帝国1剧情简介在不久的将来,一名年轻的网络黑客尼奥(基努·里维斯)发现看似正常的现实世界实际上是由一个名为“矩阵”的计算机人工智能系统控制的,人们就象他放牧的动物一样。 尼奥便在网络上查找关于“矩阵”的一切。 后来在一名神秘女郎崔妮蒂(凯莉·安·摩丝)的引导下见到了黑客组织的首领莫菲斯(劳伦斯·菲什伯恩),三人一起走上了抗争“矩阵”的征途。 “尼奥,你曾经作过这样的梦吗,你如此肯定的东西是真的吗?你是否能从那样的梦中醒来?你能分辨出梦境与现实世界的区别吗?” 尼奥不顾一切地想追寻“矩阵”的真相-他在梦中总是听到关于它的耳语,这是一种神秘的不可知的东西,他能够肯定地感觉到它不祥地控制着他。 “矩阵是什么?”尼奥不知道,但是他相信莫菲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一个被描绘成非常危险的人能够给他答案。 “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矩阵是什么,你只有亲自去看。 ” 尼奥面对着另外一个问题:他就是它吗?当然,虽然不知道为什么,尼奥的答案就是“不是”。 默菲的朋友塞弗同意他的观点。 而其他人则不那么肯定。 另外,还有人保护“矩阵”,由冷酷的史密斯带领,他们掌握着令人震惊的秘密。 尼奥、莫菲斯和崔妮蒂必须用他们的生命对抗强大的敌人来追寻答案、寻找自我。 他们每一步都是危机四伏...... 黑客帝国2◆ 片名: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 / 英文:The Matrix Reloaded / 港译:廿二世纪杀人网络2: 决战未来 / 台译:骇客任务:重装上阵◆ 制片:乔·西尔沃(Joel Silver) ◆ 导演:安迪·沃卓斯基(Andy Wachowski) 拉里·沃卓斯基(Larry Wachowski) ◆ 编剧:安迪·沃卓斯基(Andy Wachowski) 拉里·沃卓斯基(Larry Wachowski) ◆ 主演:基努·里夫斯(Keanu Reeves) 劳伦斯·菲什伯恩(Laurence Fishburne) 凯莉·安·摩丝(Carrie-Anne Moss) 莫妮卡·贝鲁奇(Monica Bellucci) 兰伯特·威尔森(Lambert Wilson) 雨果·维文(Hugo Weaving) 贾达·萍克特·史密斯(Jada Pinkett Smith) ◆ 类型:科幻(Sci-Fi) 动作(Action) 惊悚(Thriller) ◆ 国家地区:美国◆ 语言:English◆ 发行公司:华纳(Warner Bros.)◆ 首映日期:2003年5月15日 ◆ MPAA定级:R 级◆ 片长:138 分钟 ◆ 制作成本:200 (单位:百万美元)◆ 首映票房:91,774,413.00 (单位:美元) ◆ 全美票房:281,576,461.00 (单位:美元)◆ 海外票房:457,000,000.00 (单位:美元) ◆ 官方网站:◆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剧情简介【剧情篇】 上回说到NEO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使命,在中弹“复活”的同时,他也变成了无所不能“救世主”。 结尾的“飞升”象征着人类超级英雄的诞生:NEO将带领锡安基地的人民,打响对机器世界的反击战,并将以胜利者的姿态结束这场战斗,还人类以自由之身。 他的使命会实现吗?矩阵会那么甘心被摧毁吗? 实际上,整个《重装上阵》是NEO探寻自己使命背后真相的过程,他要为自己的行动寻找一个可以接受的理由。 在上集打败密探史密斯、救出墨菲斯之后,NEO随同亲密爱人崔尼蒂和其他战友一起,乘坐Nebuchadnezzar号飞船返回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类据点——锡安基地。 在那里,他们和其他自由战士们聚集到了一起,其中包括墨菲斯的甜蜜冤家——奈奥比美眉。 另外,基地的政治家们也上场了。 就在这时,矩阵系统决定“先下手为强”,派遣了为数的电子乌贼大军,开始进攻锡安基地,积弱的基地防守力量根本不足以对抗如此强大的机甲兵团,看来人类最后的香火也齑齑可危;当然,墨菲斯他们的飞船上有各种各样的资料,自然少不了中国那几本名为《左传》《史记》之类古籍的电子版本,NEO他们一下便想到了“围魏救赵”的良招,决定再次潜入矩阵,从内部破坏它,最后达到消灭机甲兵团的目的。 同时,NEO也想再和“先知”谈一谈,以便更多地了解自己的神圣使命。 可是,“矩阵取经”的道路注定是凶险多端的:在寻找矩阵系统内唯一知道系统弱点的“制钥者”的过程中,NEO、墨菲斯和翠尼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敌人的能力升级了,数量更是增多了,NEO的超能力受到致命的挑战,墨菲斯和翠尼蒂对NEO的信心也受到无情事实的打击。 究竟NEO他们能不能完成任务后从矩阵内部全身而退?锡安基地的命运如何? 到时自有分晓,嘿嘿…… 【人物篇】 《黑客帝国》第一集固然看得大家拍案叫绝,其实出场人物极其有限,也就那么十来个人,包括那三个密探。 到了第二、第三集可就不同了,角色数量暴增。 也难怪嘛,NEO他们回到了人类基地,而矩阵系统也升级到XP了(预计到第三集会升级到Longhorn系统),因而,两个阵营内都有新人出现。 这些家伙都是什么底细呢? 慢着,为了避免“喜新厌旧”的罪名,让偶还是来简要介绍一下旧人物的新动向。 第一集中除了那个牺牲的、那个叛变的、和那个接线员,其他船员都会在第二集出现。 那死掉的两个船员就不用说了,但Tank这个纯种人类不能在续集中出现,着实有些可惜,据说是因为挡期的原因。 NEO和翠尼蒂这对璧人,自从在第一集末尾捅破那层矜持的纸,勇敢了表露真情之后,本集中更是如干材烈火般如胶似漆到不可开交,害得墨菲斯得了严重的红眼病,直到他回到基地见到了小别胜新婚的奈奥比才痊愈。 第一集最大的反角,密探史密斯先生这次又以崭新的面目重新上市;其实,在第一集中他的言行就表明他已经部分感染了人类的感情和性格,这种感情加上他自身强大的意志力,使他得以对抗MATRIX让他消失的命令,在奇异复活的同时也获得了随意复制的超能力,成为MATRIX系统内的一个自由体。 现在他的唯一目标就只有NEO,而且这种意识并非为了MATRIX系统的安全,而是完全为了自我强烈的复仇意识。 为了杀死NEO,他可以摧毁任何东西,包括MATRIX。 “先知”在第二集中将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事实上,她的身份一直是《黑客帝国》最大的一个迷:她到底是个人,还是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程序?她隐藏在哪里,又是如何产生的?这些问题,都只有等观众们在两部续集中寻找答案了。 好,熟人介绍完毕,轮到新丁们出来溜溜了: ◎铁血娘子—奈奥比(Niobe) 我们已经知道,这位美眉是墨菲斯同学的欢喜冤家;大部分人不知道的是,她还是锡安基地唯一的女船长,她的那艘飞船名为“洛格斯”(Logos),是整个基地上体积最小,但速度最快的飞船。 大家别看该美眉身材娇小玲珑一如她的飞船,她可是基地指挥官里最强悍的成员,性格倔强,脾气也不小,连墨菲斯都得让她三分;同时,与墨菲斯相比,她对NEO并没有那么大的信心;她只相信自己,相信战斗才能改变一切。 的确,她在战斗方面非常在行,个人搏击能力也属一流,难怪被选作担任《进入矩阵》(Enter the Matrix)游戏的主角了。 扮演这这一铁血娘子的,就是威尔史密斯同学的老婆——杰达·平克特·史密斯。 诸位可能还不太熟悉这个名字,她就是艾迪墨菲的《肥佬教授1》里面那个漂亮黑美眉,也是去年《拳王阿里》中拳王的几位老婆之一。 面对奈奥比这一极富挑战力的角色,杰达勇敢地演绎出了独特的风采,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把她本人固执的一面发挥得淋漓尽致(相信她的老公对此深有体会,嘿嘿)。 据说,威尔本人也是《黑客帝国》的超级影迷,他曾向老婆吹枕边风,要她向沃卓斯基兄弟代为求情,看能不能在续集中扮演个密探什么的,毕竟,他还是有不少穿黑衣、戴墨镜的经验的。 奈何导演硬是不给面子,估计是考虑到要是这哥们把《黑超特警》的罗嗦劲带进MATRIX里,那整部戏的味道就变了。 ◎战斗三人组—洛克(Lock)、ZEE、林克(Link) 洛克和墨菲斯一样,是另一艘指挥船的船长。 目前尚不清楚他有何值得一提的故事; ZEE是洛克的船员,和洛克是一对; 林克则是继坦克(Tank)之后担任墨菲斯的Nebuchadnezzar号飞船的新接线员。 虽然没有进一步的信息,但从这三人的身份来看,无疑是墨菲斯的并肩战友。 从三人的造型来看,也没有哪一位象第一集的塞菲(Cypher)一样有叛变的可能。 有鉴于整个故事还得以NEO、墨菲斯、翠尼蒂三人为重,因此这三人的戏份估计都比较少。 唯一有点八卦的是ZEE这个角色,她本来是由美国新锐女R&B歌手阿莉亚(Aaliyah)扮演的,无奈后者在2001年8月25日的一起飞机失事中不幸遇难,那时她已经拍了十几个镜头了。 这令《黑客帝国》的制片人乔西佛比较伤心,因为是他从《致命罗密欧》开始把阿莉亚捧上影坛的。 ◎东方高手—守护天使(Seraph) 美眉三令五申地要偶不要透露过多剧情,所以,这里偶只能按捺住急性子,告诉大家,这个守护天使是续集中某位关键人物的保镖,在电影中将有一段和NEO的对打,功夫指数十万!那么,该人物是正是邪呢?嘿嘿,你以为我会告诉你么? 本来,这一角色是沃卓斯基兄弟特别为李连杰量身订做的,指望由真正的东方“功夫皇帝”来出演这一战斗力级别和NEO不相上下的神秘人物。 可惜双方在片酬上谈不拢,李当时要价1300万美元,而片方只能给出200万,因为差额太大,李放弃了这一角色。 后来,片方又接触过东方女侠杨紫琼,不知怎的,也没有谈成。 因此,这个机会最后落到了即使在亚洲也并不是很有名的倪星头上。 该同志又名邹兆龙,出身于台湾,五岁习武,十二岁开始做替身,十八岁便主演了第一部电影。 从台湾军队服役完毕后,他到香港电影圈发展,曾先后出演了《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中南海保镖》、《给爸爸的信》(又名《父子武状元》)、《白面包青天》等影片。 有趣的是,在那几部和李连杰演的影片中,他的角色都是李的敌人,看来真是不是冤家不聚头啊。 至于倪星同学在好来坞的前途,那就得看个人造化了;如果他在本片中给人印象深刻,有制片人出头把他包装成新一代功夫明星也说不定,毕竟,他还年轻。 ◎邪恶宗师—梅罗纹奇(Merovingian)+致命诱惑—佩瑟芬(Persephone) 梅罗纹奇是MATRIX系统内的又一个超级神秘人物,他把自己象“先知”那样隐藏在系统中,同时他也拥有改写系统程序的能力。 但是,他并不是站在NEO这边。 他住在矩阵系统内的一座城堡里,沉迷于一切奢华的东西。 然而,他唯一缺少的便是感情;俗话说,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他也最热衷于沉迷在感情的虚像里。 佩瑟芬是这样一位Dracula公爵似人物的妻子。 熟悉希腊神话的同志们都知道,佩瑟芬乃希腊神话中的“丰饶之神”,是主神宙斯和女神底米特之女,后来该仙女在玩耍的时候不小心被冥王哈第斯绑架,半推半就地做了后者的王后。 电影中的佩瑟芬极其性感迷人,虽然她本身没有感情,但是只要她接触了某人,就会立刻感知对方的内心世界。 可以说,梅罗纹奇和佩瑟芬就象矩阵里的吸血鬼夫妇,优雅而致命。 在整部续集中,他们都和NEO他们纠缠不清,而这两人之间也是彼此勾心斗角。 这一对角色的加入,大大地增加了续集故事情节的复杂程度,他们与主人公的关系,也将极大地影响NEO完成他天赋的使命。 饰演梅罗纹奇的,是法国著名演员兰伯特·威尔森。 无论是在大银幕,还是在舞台,他都有闪亮的表现,曾五次被提名法国电影恺撒奖(法国的“奥斯卡”)。 最令人吃惊的是,该同学具有极其多样化的艺术细胞,他有着美妙的歌喉,出过数张唱片,个人音乐会更是开出了法国,开到了加拿大、日本,还有香港;同时,他还是位很有水准的音乐评论家。 片中那位集优雅与邪恶于一体的梅罗纹奇,由这样一位多才多艺的同志出演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他在片中是什么样子呢?那可是属于高度机密,至今仍未曝光。 至于扮演佩瑟芬的莫尼卡·贝鲁琪,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意大利美女,这里也就不再罗嗦了。 ◎关键人物—制钥者 制钥者也是象“先知”一样“隐居”在矩阵内部的一个神秘人。 在他的房间里有着成千上万把钥匙,其中有一把掌握着整个矩阵的口令。 得到它,NEO他们就能成功地破坏整个矩阵了。 当然矩阵为了这点要发飙,决不能让弱点掌握在别人手里。 扮演这位睿智的制钥者的是老舞台演员蓝道·杜克·金,有几十年的舞台经验,“触电”只是近几年的事,不过触到的都是中国观众比较熟悉的:周润发的两部《替代杀手》和《安娜与国王》。 ◎至酷偶像—双子星病毒 如果要我说《黑客帝国》续集中最喜欢的角色,我会毫不犹豫地指出是这对病毒双子星,同时预计他们将继基努·里维斯之后,成为黑客迷的新一代偶像。 没办法,他们太酷了。 当初沃卓斯基兄弟在设计这一对角色时,就是要让他们成为令少女尖叫的带有后现代风格的超级邪神。 这对银发蛇辫,身着银色风衣、夹克,脚蹬白蟒皮靴的孪生兄弟,其实也是矩阵系统内的一对自由病毒,他们可以不受矩阵控制地自由来去,更可怕的是,他们可以随意隐形和还原。 和一般电影中 “无形有质” 的隐形功能不同的是,他们能在瞬间做到“无形无质”,然后又随意变回来,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体。 他们的武器更是酷到极点,那是一把总长不超过手掌心的折叠刀,简直是高深莫测。 有这样一对邪神存在,NEO他们在矩阵当中的活动变得更加险象环生。 扮演这一对偶像人物的,就是英伦空手道黑带级高手阿德云·雷蒙特和尼尔·雷蒙特兄弟。 两兄弟是看着香港功夫片长大的,自16岁起开始练习空手道,至今已有15年的功力。 空手道之外,他们还是健美运动爱好者,身材保持得一级棒。 不要说女生们,连我都要开始流口水了! 恩,看来《黑客帝国》中有名有姓的新角色都提到了……慢着,似乎还有两个漏网之鱼。 一个是“建筑师”(Architect),他似乎是整个矩阵系统的建造者,是MATRIX的无冕之王;另一个是“鬼魅”(Ghost),目前对他所知的仅仅是这个名字。 很有可能,这两个家伙才是关系到MATRIX最后谜底的关键,因此被列为最高机密,在各种资讯上都查不到“建筑师”的扮演者,难道他是……?“鬼魅”的扮演者是Anthony Wong,从简历来看也是位舞台和电视剧经验比较丰富的演员。 我开始还错误地把他认作了香港的黄秋生(英文名也是Anthony Wong),这也怪《黑客帝国》官方网站搞错了,误将老黄主演的《辣手神探》也囊括到这个年轻的Anthony Wong电影列表中。 可见,任何权威都不要相信,“黑客”也有犯简单的搜索错误的时候。 黑客帝国3◆ 片名:黑客帝国3:革命 / 英文:The Matrix Revolutions / 港译:22世纪杀人网络3:惊变世纪 / 其他:黑客帝国3:矩阵革命◆ 制片:乔·西尔沃(Joel Silver) ◆ 导演:安迪·沃卓斯基(Andy Wachowski) 拉里·沃卓斯基(Larry Wachowski) ◆ 编剧:安迪·沃卓斯基(Andy Wachowski) 拉里·沃卓斯基(Larry Wachowski) ◆ 主演:基努·里夫斯(Keanu Reeves) 凯莉·安·摩丝(Carrie-Anne Moss) 劳伦斯·菲什伯恩(Laurence Fishburne) 雨果·维文(Hugo Weaving) 莫妮卡·贝鲁奇(Monica Bellucci) 贾达·萍克特·史密斯(Jada Pinkett Smith) ◆ 类型:科幻(Sci-Fi) 动作(Action) 惊悚(Thriller) ◆ 国家地区:美国◆ 语言:English◆ 发行公司:华纳(Warner Bros.)◆ 首映日期:2003年11月5日 ◆ MPAA定级:R 级 ◆ 片长:129 分钟◆ 制作成本:185(单位:百万美元) ◆ 首映票房:48,475,154.00 (单位:美元) ◆ 全美票房:139,270,910.00 (单位:美元) ◆ 海外票房:285,700,000.00 (单位:美元) ◆ 官方网站:半年的时间转瞬即逝,当热情的影迷们还沉浸在挖掘《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的内涵的时候,《黑客》系列的终结篇马上就要与全球观众见面了。 如果说第一集是“小试牛刀”的话,那第二集就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头脑风暴”:几乎没有一个观众在刚看完第一遍时能完整理解电影到底说了什么,甚至直到今天,在经历了全球影迷的共同猜测与攻关之后,我们还不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因为一切的谜底都在这第三集中。 在10月27日《黑客帝国3》于洛杉矶新落成的“迪士尼音乐大厅”(Walter Disney Concert Hall)举行全球首映礼之前,恐怕还没有一个影迷敢打包票自己的猜测,或者自己得到的消息一定是正确的。 任何所谓影片介绍都只是“隔靴搔痒”。 但是,作为死忠影迷,即使隔着层层封锁,还是忍不住要搔上两搔的。 下面,就让我们揭开史上保密度最高电影的一角面纱吧! 【剧情初探】 随着第二集最后那个“to be concluded”的字幕,所有观众的心都被吊在了万丈悬崖边上:尼奥到底怎么啦?他怎么可能在“真实”世界里毁灭电子章鱼?他又如何能“感觉”到机器?已经侵入了班恩(Bane)大脑的史密斯又会对身处昏迷中的尼奥开展什么行动? 事实上,尼奥的身体在真实世界的飞船上处于昏迷状态,他的思维却被困在一个“中空”地带:那里既不是母体,也不是机器占领的真实世界。 这个地方叫Mobile Avenue Train Station,显然是个火车站,不过是梅罗纹奇的势力范围(因此不受常规母体程序控制)。 尼奥醒来时遇到了一个神秘的小女孩和她的父母,还碰见了“火车人”(The Trainman),后者控制了该车站所有母体与机器世界之间的交通。 与此同时,在真实世界的墨菲斯、翠妮蒂与Logos号飞船的奈奥比会合了,当然,还有那位被洗脑夺体的班恩。 翠妮蒂他们从“先知”那里知道了尼奥的现状,在守护天使的带领下,去找梅罗纹奇要人,喜欢享受的阿梅那时正和佩瑟芬在他管辖的地狱酒吧欣赏SM的氛围,他当然不肯交出尼奥,因此大家少不了一场激战。 在佩瑟芬的帮助下,翠妮蒂他们终于将尼奥带回现实。 在最后一次和“先知”交谈之后,尼奥明白了他的使命。 从这开始,故事就分两条线进行。 一条是墨菲斯和奈奥比杀回锡安,和基地的人们共同对抗机器大军的进攻;另一条线是翠妮蒂不愿意和尼奥分开,决心放弃一切和尼奥共同前往机器S世界的圣地——01城。 奈奥比虽然不相信先知的话,但她开始相信尼奥,把自己那艘最快的logos号飞船借给了尼奥和翠妮蒂,而自己和墨菲斯乘坐Hammer号回锡安。 没想到偷偷醒来的班恩溜进了Logos号,一场激战过后,班恩的肉身死去,尼奥身受重伤。 历经重重机器大军的堵截,尼奥终于抵达01城。 再说锡安城这边,人类已决定展开最后的自救行动,他们组织起了所有的APU(Armored Personal Units单兵作战机甲),和电子章鱼以及大型钻探机器展开了决斗…… 尼奥在01城终于得以面对“机器大帝”(Deus Ex Machina)——机器世界的真正主宰,双方展开了谈判并达成了协议。 与此同时,史密斯的能力又扩充了,凡属尼奥接触过的信息他都能分享。 他找到了先知的藏身之处,并将她复制成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他也了解到了尼奥的使命。 可是他不怕,并开始在母体中无限复制自己,系统危在旦夕…… 和“机器大帝”达成协议的尼奥被送进了母体,而史密斯正在那里等他,两人展开了一场只属于“超人”的决斗。 机器与人类,两个世界的命运都取决于这一战的结果,而最后结果是…… 恐怕不能再说下去了。 紫霞美眉曾经说过:“我猜中了开头,却猜不到这个结局。 ”对于《黑客帝国3》来讲,恐怕导演沃卓斯基兄弟也是这么设想的。 没有人知道他们会在多种可能的“最终世界”中选择那一种模式。 这也是电影最后的悬念。 当然,这也不是说我已经把其他所有的悬念说完了,还早着呢!例如,那个小女孩到底有何特殊和重要之处?她和先知、佩瑟芬、少年有何关系?目前网上流行的解释似乎没一个很中听的。 还有,火车站和梅罗纹奇的老巢是两个不同的地方,翠妮蒂他们是如何通过找阿梅来解救尼奥脱困的?佩瑟芬的最终身份是什么?此外,还有在《黑客帝国动画版》中备受青睐的“少年”,他又会是怎样的结局?太多的疑问,注定要到上映那天才END。 至于母体的真相,根据参加完芝加哥和纽约内部试映的革命同志们介绍,我们以前所猜想的,全错了,而且错得不轻,尤其是那个“母体中的母体(Matrix in Matrix)”理论。 而电影最后的答案,基本上能让绝大部分兄弟满意。 《百万美元宝贝》《阿甘正传》《指环王》《独立日》摘来一个影评~不过这电影的效果是不错,敢于向白宫开炮,和<火星人玩转地球>一样~勇敢 尽管《独立日》会被影评界时不时拿来当作高票房烂片的批判典型,我却不敢苟同这种简单的刻薄。 剧情平凡、高潮廉价、漏洞无数,这固然是缺点,但不能不承认这的确是一部让人发狂的影片,观众在观片过程中大可不必承受过多心理负担,只需要享受宏大的特技场面带来的震撼就好:巨型外星飞船被炸,陆地上真实的目标被毁,人类惊惶失措的混乱场景……这些都是UFO迷们梦寐以求要看到的。 不过使这部影片真正有意义的并不是高成本特技,也不是威尔·施密斯或者杰夫·戈德布拉姆平平的演技;这部电影的真正意义在于:外星人和人类终于公开对峙,而不是欲盖弥彰地传播恐怖了,这就好比将攻击目标对准白宫与开始轰炸白宫有着天壤之别一样:《独立日》选择了后者,当然会卖出个惊天动地的好价钱。
第7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获奖名单 2024戛纳电影节入围片单一览
2024年5月25日,第7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圆满结束,各大奖项获得者名单也已确定。 本届电影节共有22部影片参与主竞赛单元的角逐,其中中国电影《风流一代》参与了最佳影片“金棕榈奖”的竞争。 最终,《阿诺拉》脱颖而出,获得了本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最佳影片。 最佳男演员奖颁给了电影《善良的种类》中的杰西·普莱蒙,而最佳女演员奖则由电影《艾米莉亚·佩雷斯》中的所有女演员获得,包括佐伊·索尔达娜、赛琳娜·戈麦斯、阿德里安娜·帕兹以及跨性别女演员卡拉·索菲亚·加斯卡昂。 此外,2024戛纳国际电影节荣誉金棕榈奖授予了乔治·卢卡斯、梅丽尔·斯特里普和吉卜力工作室。 以下是部分入围影片的导演信息:《目的地汽车旅馆》导演:卡里姆·埃诺兹《学徒》导演:阿里·阿巴西《鸟》导演:安德里亚·阿诺德《艾米莉亚·佩雷斯》导演:雅克·欧迪亚《阿诺拉》导演:肖恩·贝克《大都会》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裹尸布》导演:大卫·柯南伯格《某种物质》导演:科拉莉·法尔雅《壮游》导演:米格尔·戈麦斯《我的马塞洛》导演:克里斯托夫·奥诺雷《风流一代》导演:贾樟柯《想象之光》导演:帕拉尔·卡帕迪亚《善良的种类》导演:欧格斯·兰斯莫斯《狂爱》导演:吉尔·勒卢什《天然钻石》导演:阿加特·里丁格《噢,加拿大》导演:保罗·施拉德《利莫诺夫:埃迪的歌谣》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帕特诺普》导演:保罗·索伦蒂诺《道格玛杀手》导演:马格努斯·范·霍恩《珍奇之物》导演:米歇尔·阿扎纳维西于斯《距离世界末日三公里》导演:埃马努埃尔·珀尔武《神圣无花果的种子》导演:穆罕默德·拉索罗夫《狗阵》导演:管虎(中国)《我的阳光》导演:奥山大史《越和南》导演:张明归《姐妹》导演:亚里安妮·拉贝德《天堂旁边的村庄》导演:莫·哈拉韦《Armand》导演:Halfdan Ullmann Tøndel《Santosh》导演:桑德亚·萨里《On Becoming a Guinea Fowl》导演:伦加诺·尼奥尼《Les Damnés》导演:让-帕斯卡尔·扎迪《Lhistoire de Souleymane》导演:伯里斯·洛伊坎《Le procès du chien》导演:利蒂希亚·多施《VINGT DIEUX !》导演:Louise Courvoisier《The Shameless》导演:康斯坦丁·博扬诺夫《Le Royaume》导演:Julien Colonna《NORAH》导演:Tawfik Al-Zaidi《疯狂的麦克斯:狂暴女神》导演:乔治·米勒《地平线:美国传奇》(第一部)导演:凯文·科斯特纳《酱园弄》导演:陈可辛《谣言》导演:埃文·约翰逊 / 加伦·约翰逊 / 盖伊·马丁《九龙城寨之围城》导演:郑保瑞《老手2》导演:柳承莞《小阳台》导演:糯米·梅兰特《冲浪惊魂》导演:罗根·费纳根《这不是我》导演:莱奥·卡拉克斯《宽恕》导演:阿兰·吉罗迪《杜达》导演:那比尔·艾奥殊《En fanfare》导演:埃马纽埃尔·库科尔《约见波尔布特》导演:潘礼德《Le roman de Jim》导演:阿尔诺·拉里厄 让-玛丽·拉里厄《La Belle de Gaza》导演: 尤朗德·祖贝尔曼《APPRENDRE》导演: 克莱尔·西蒙《Apprendre ou subir》导演:克莱尔·西蒙《LINVASION》导演:谢尔盖·洛兹尼察《ERNEST COLE, PHOTOGRAPHE》导演:哈乌·佩克《LE FIL》导演:丹尼尔·奥特伊
急求3篇作文,高考水平 发邮箱497241193@qq.com 好的再给100分。请高手帮忙,谢谢啦!
中国人的性格读后感那是在二十多年前,父亲就给我看过这本书——《中国人的性格》,也理所当然的写过一篇观感,洋洋洒洒六千字左右吧。 可父亲并不满意的说:你根本不曾用心的学习这本书,如此读后感不算得真正的熟读了此书,最多告诉我这本书你读过了而已。 于是我在重新细读后却出现一个十分尴尬的事情,我已经写不出感觉了,但是父亲的作业是必须要完成的,于是勉强凑了千字交差,父亲却说,你这次是真读懂了。 只是你的文字基础太差写不出来,以后要好好练习写作,一下子就说到我的心底了。 大概从那时起我就开始与文字纠缠了。 今天又看见这个命题的时候,首先勾起记忆的是那副对联:“古庙无僧风扫地,空室有情月作灯。 ”其实倒不是说这副联对国人性格有多少精华的概括,可它却影响了我很长一段时间的想法。 相信也确有不少的国人曾受过这种影响,当也是一种国人之性格吧。 如今虽说书里的具体内容已忘得七七八八了,但史密斯的基础观点和精辟论断还是很有记忆的。 尤其是曾经的那篇观感却至今仍记忆犹新。 岁月流转,而今早已不是多年前那个稚嫩的黄毛小子了,对于国人之性格自是有许多不一样的理解和观点。 这《中国人的性格》虽是百年老书,可书中诸多对于中国人性格的研究——尤其是关于面子问题、礼仪问题、时间观念、心机问题的阐述,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虽说是在今日的我看来还有许多不符之处,那也或许仅仅是因为时间隔得太久的原因吧。 但我始终非常赞同史密斯的一个观点那就是:“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往往可以透露出其性格,不能说很透彻,但是多少会映射一些出来……”。 因此我深信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与其性格存在着某些联系。 价值观对性格的塑造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性格也会影响个人的价值判读,影响个人的行为。 性格的塑造,价值取向是一个因素,但是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因素,譬如生长环境与条件,家庭的关爱程度等等。 说到“面子”,中国人是最讲究面子的了,哪怕是那些心底十分肮脏的人也随时不忘做足面子工程。 古时有而今也有,从平头百姓到政府国家,试问有谁放下过面子?当然面子也不仅仅是以为的虚贬,既包含执着也包含骨气,那种宁可站着死亦不跪着生的豪气。 可事到如今,面子似乎真的只是那张皮了,没有了那撑起面子的血肉。 我又不由得想起了两会时那张仰望苍穹的脸和那无奈的眼神。 中国人的面子在哪里?虚荣是否真的这么重要?要怎么才能挣得回那曾经的自豪,或许这是我们这代人应该更多的思考的问题了。 再说礼仪和时间,对于此我不知道大家有什么看法。 时下的流行语竟是约会晚半个小时不算迟到。 而更多的女孩甚至是故意迟到而显示自己的身价,这是一种怎么样的心态相信许多人也都明白。 口里天天喊着时间就是金钱,而近千年来中国人办事拖沓、漠视时间的陋习即便是在社会匆匆发展的今天仍旧无所改变。 而关于礼仪,自然和面子、时间分不开,中国人一向是讲求礼尚往来的,至于而今之礼有些变了味道,却仍不失为一个公认的礼仪之帮,这不得不说是孔丘的功劳为最。 尽管在外国人看来,国人的礼仪或许只是傻的可爱而已。 而中国人历来都是聪明的、有心机的。 而这也是作为中国人最为值得骄傲的事情了,可是这种自信正在开始慢慢地消失,这种心机慢慢地偏离了原本应该正常的轨道。 这或许就是史密斯说的中国人是一盘散沙的原因吧。 国人的个人能力都很强,却没有团队意识、战场意识,这一点从中国的体育上就最容易看得出来了,拿冠军的永远都是个人,一旦遇到团队比赛,中国人就只有无缘问鼎了,无论是篮球还是足球?而这些根深蒂固的观念是那国外的教练根本就不可理解的事情,我不知道是谁去请的那些外国教练,但至少说明他根本就把没有找到问题的本质在哪里!或许这些文字不能算作是读后感了,但确实是这些文字所引发的思考,作为一个中国人要沦落到外国人来评头论足的地步,我不知道这是否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中国人的价值观并没有缺失仅仅是有些移位了而已,缺失的只是信仰,而许多国人尚不觉得自己是没有信仰的人,这才是我觉得最可悲的事情。 放眼当今文坛,有几篇醒世之作,即便有些青年的激昂之词也在愤青这个独特的词语掩饰下被默默的弃尸荒野了。 而这些不是某一人振臂一呼就可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文学、教育、宣传等部门的积极配合而共同努力的一项浩大的工程。 只有大家精诚合作,才是国人之福,中国之福! 站台观后感那是在二十多年前,父亲就给我看过这本书——《中国人的性格》,也理所当然的写过一篇观感,洋洋洒洒六千字左右吧。 可父亲并不满意的说:你根本不曾用心的学习这本书,如此读后感不算得真正的熟读了此书,最多告诉我这本书你读过了而已。 于是我在重新细读后却出现一个十分尴尬的事情,我已经写不出感觉了,但是父亲的作业是必须要完成的,于是勉强凑了千字交差,父亲却说,你这次是真读懂了。 只是你的文字基础太差写不出来,以后要好好练习写作,一下子就说到我的心底了。 大概从那时起我就开始与文字纠缠了。 今天又看见这个命题的时候,首先勾起记忆的是那副对联:“古庙无僧风扫地,空室有情月作灯。 ”其实倒不是说这副联对国人性格有多少精华的概括,可它却影响了我很长一段时间的想法。 相信也确有不少的国人曾受过这种影响,当也是一种国人之性格吧。 如今虽说书里的具体内容已忘得七七八八了,但史密斯的基础观点和精辟论断还是很有记忆的。 尤其是曾经的那篇观感却至今仍记忆犹新。 岁月流转,而今早已不是多年前那个稚嫩的黄毛小子了,对于国人之性格自是有许多不一样的理解和观点。 这《中国人的性格》虽是百年老书,可书中诸多对于中国人性格的研究——尤其是关于面子问题、礼仪问题、时间观念、心机问题的阐述,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虽说是在今日的我看来还有许多不符之处,那也或许仅仅是因为时间隔得太久的原因吧。 但我始终非常赞同史密斯的一个观点那就是:“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往往可以透露出其性格,不能说很透彻,但是多少会映射一些出来……”。 因此我深信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与其性格存在着某些联系。 价值观对性格的塑造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性格也会影响个人的价值判读,影响个人的行为。 性格的塑造,价值取向是一个因素,但是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因素,譬如生长环境与条件,家庭的关爱程度等等。 说到“面子”,中国人是最讲究面子的了,哪怕是那些心底十分肮脏的人也随时不忘做足面子工程。 古时有而今也有,从平头百姓到政府国家,试问有谁放下过面子?当然面子也不仅仅是以为的虚贬,既包含执着也包含骨气,那种宁可站着死亦不跪着生的豪气。 可事到如今,面子似乎真的只是那张皮了,没有了那撑起面子的血肉。 我又不由得想起了两会时那张仰望苍穹的脸和那无奈的眼神。 中国人的面子在哪里?虚荣是否真的这么重要?要怎么才能挣得回那曾经的自豪,或许这是我们这代人应该更多的思考的问题了。 再说礼仪和时间,对于此我不知道大家有什么看法。 时下的流行语竟是约会晚半个小时不算迟到。 而更多的女孩甚至是故意迟到而显示自己的身价,这是一种怎么样的心态相信许多人也都明白。 口里天天喊着时间就是金钱,而近千年来中国人办事拖沓、漠视时间的陋习即便是在社会匆匆发展的今天仍旧无所改变。 而关于礼仪,自然和面子、时间分不开,中国人一向是讲求礼尚往来的,至于而今之礼有些变了味道,却仍不失为一个公认的礼仪之帮,这不得不说是孔丘的功劳为最。 尽管在外国人看来,国人的礼仪或许只是傻的可爱而已。 而中国人历来都是聪明的、有心机的。 而这也是作为中国人最为值得骄傲的事情了,可是这种自信正在开始慢慢地消失,这种心机慢慢地偏离了原本应该正常的轨道。 这或许就是史密斯说的中国人是一盘散沙的原因吧。 国人的个人能力都很强,却没有团队意识、战场意识,这一点从中国的体育上就最容易看得出来了,拿冠军的永远都是个人,一旦遇到团队比赛,中国人就只有无缘问鼎了,无论是篮球还是足球?而这些根深蒂固的观念是那国外的教练根本就不可理解的事情,我不知道是谁去请的那些外国教练,但至少说明他根本就把没有找到问题的本质在哪里!或许这些文字不能算作是读后感了,但确实是这些文字所引发的思考,作为一个中国人要沦落到外国人来评头论足的地步,我不知道这是否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中国人的价值观并没有缺失仅仅是有些移位了而已,缺失的只是信仰,而许多国人尚不觉得自己是没有信仰的人,这才是我觉得最可悲的事情。 放眼当今文坛,有几篇醒世之作,即便有些青年的激昂之词也在愤青这个独特的词语掩饰下被默默的弃尸荒野了。 而这些不是某一人振臂一呼就可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文学、教育、宣传等部门的积极配合而共同努力的一项浩大的工程。 只有大家精诚合作,才是国人之福,中国之福!因为生于七十年代,所以对八十年代的记忆情有独钟,七十年代末的时候我刚刚记事,那时没什么太多的印象,只记得整天都吃高粱米和棒子面,以至到现在我都对高粱米深恶痛绝,到了八二年上学的时候记忆才清晰起来。 《站台》里的每一个细节,以及邓丽君、对越反击战、喇叭裤、烫发、卡式录音机、《渴望》的热播……都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才能有所感怀的。 在电影中这些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和片中大量的流行歌曲与新闻简报一样,它们是时间的符号,时刻提醒着观众事件发生的年代。 《站台》通过崔明亮、尹瑞娟、张军、钟萍四个小人物的生活经历和命运,忠实地记录了中国整个八十年代的历史变迁。 在角色的定位上导演贾樟柯是很用心的,四个主人公是文工团的演员,因为他们是新生事物的最先接触者,也是先行者。 但四个人中还是有区别的,崔明亮虽然沉默寡言但却是最叛逆的、张军和钟萍则最为先锋和时髦、而尹瑞娟明显比他们落后很多,当钟萍烫头时她还梳着那种羊角辫,钟萍也是最先开始吸烟的,所以张军和钟萍很早就走到了一起,这是他们的性格决定的。 尹瑞娟并非不喜欢崔明亮,但她始终犹豫不决,所以在开始拒绝了崔明亮,这也是性格所决定的。 在铺天盖地的新生事物面前,不同的人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有的人完全接受,如张军、崔明亮、钟萍;有的人迟疑,如尹瑞娟;还有的人拒绝,如崔明亮的父亲,他对崔明亮穿喇叭裤非常不满。 但这场变革是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的,不管你喜不喜欢都要接受,它深入到了社会的每个角落。 还是崔明亮的父亲,当年对儿子看小人书《茶花女》都不允许,最后竟然包起了二奶,因为它改变的是人们的思想。 剧团承包了,为了生存必须到各处去走穴演出,于是几个主人公开始了漂流,尹瑞娟则因父亲生病留在了家里,后来成了税务员。 在汾阳这个封闭的小城里崔明亮他们更多的是对新事物的渴望,收听台湾的广播、还有张军从广州邮来的明信片上面写着“花花世界真好”、以及对流行歌曲的喜爱,无不体现着他们对未知事物和外面世界的向往。 带着这些向往,他们离开了家,在外面的漂泊中他们却深切地感受到了一种迷茫,对命运的无法掌控。 未来是怎样的无法预知,崔明亮对歌词的更改:“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老婆七八个,孩子一大堆”就是他们内心真实的写照。 在崔明亮的表弟三明身上,我们看到了处在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人们的生存状态,虽然年龄比崔明亮还小,但早就没了年轻人应有的激情。 他不识字没有文化,所以无法摆脱现实的生活,产生这些的原因不过是因为这里穷,但这是注定的,不是某一个人就可以改变的,于是三明不得不接受一生下来就已经注定了的命运。 这种命运残酷在签定煤矿生死合同的时候达到了顶峰,为了生存他必须要受命运的摆布,根本没权选择,甚至生与死都不由自己。 八十年代是中国最后一个理想的年代,那时候的偶像是战斗英雄、是科学家,记得当时我写作文的结尾都是:我们热爱……,如今这些都已成记忆,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出生在理想的年代,却生活在现实的年代。 《站台》是贾樟柯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里面演三明的就是他的亲表弟,而那份生死合同也是真实的,你可以将《站台》看作展示八十年代的平民史诗,也可看做贾樟柯对青春的宣泄,贾樟柯只是电影学院的旁听生,但他对电影所表现的真诚是很多人无法比拟的。 片中我们很少看到特写,基本上都是中、长镜头,这是一种旁观者的姿态,不同于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参与者的身份,但平静舒缓的镜头下面确能感受到贾樟柯的那份激情。 电影的名字来源于八十年代非常流行的一首同名歌曲,就如同歌中所表达的:“我的心在等待,永远在等待……”,影片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崔明亮们乘座的汽车进出于汾阳和各个城市之间,没有停息。 其实不仅影片的主人公在漂流,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漂流,我们都在站台上等待,根本无法预知下一站是那里。 漂泊之后他们终于回到了家,几个人的命运各不相同:张军做起了生意;钟萍因在被警察审问时张军说自己不是她的丈夫后离开了张军,并且谁也不知道她的下落;崔明亮和尹瑞娟还是走到了一起。 影片的结尾尹瑞娟在阳台上逗孩子玩,崔明亮在沙发上睡着,炉上烧着水,我们能听到从电视里传来的对白,那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喋血双雄》:珍妮对小庄说要去海边买一所大房子,那是珍妮的理想,一如当年崔明亮般的执著。 其实青春不过是生命中的一段记忆,理想只是这记忆里的轮回。 炉上的水烧开了,发出刺耳的尖叫,就像电影开始的汽笛,我们出发的原点也是我们的终点。 站台观后感(二)在我开始打开记事本,新建一个苍白无力的文本时。 心情开始沮丧 因为始终找不到一个准确的标题来开始我心灵的自言自语 像不可一世的桀骜突然沉沦的那种下落感。 失落,一碰即碎。 然后我开始想起关于《站台》的碎片,那些残留在思维里的灰涩画面 像一场孤独的幻听,勾勒我出生和成长的那个年代 于是,我的随想便在孤独中开始。 然后逐行逐字游走。 很多时候,无论是梁小武还是崔明亮,脸上总带有一种玩世的嬉戏神色 隐含着微弱的伤感。 仿若20年前或者5年前的生活,我们只有一个方式 无奈地让自己脸上沾染过多的不羁。 于是青春湮灭,理想成空 在宿命巨大的轮盘之上,随波逐流。 所以贾樟柯用了伤感的方式 述说生命的孤独和绝望 影片握住了贯穿整整一个年代的许多片断 有在记忆中老去的音乐,某个年代的细节广播,以及隐约的部队操练声 这些背景符号,从影片的开头到结局,始终如鱼游梭在镜头的背后 所以,情节在片断的切换中跳跃,我丝毫不会感到有思维迟钝的尴尬 那些年代的符号,对观众似乎就是一次对遗忘岁月的淘掘——从《风流歌》,《火车向着韶山跑》到《美酒加咖啡》 《秘密》,《成吉思汗》,再到《站台》,再到《是否》…… 这些贾樟柯刻意起用的各种提示,大量地肆无忌惮地铺张在影片当中 就算是导演本人,可能也都无法说服自己舍弃 这些时时触动记忆和灵魂的元素 这是一种煽情的铺染方式,可是我们无法不感动自己 关于片名《站台》,这个提示,让我一开始便在影片中寻找未知的站台的踪影 却在影片终结归于失败 就像崔明亮表演《火车向着韶山跑》时,还未见过真正的火车 仅能通过虚有的印象,用“呜呜呜”的呼叫表达 模糊,缺乏精致的真实。 直到他们一群人奔跑在空旷中,望着擦身而过的火车 这个虚有的印象终于变成现实 但是,远走的火车,在轨道上遗留的声息,预示了怎样的未来? 我只看到屏幕上青春的呼叫,随后变成寂静的茫然 这一切都写在了主角们的生命之中,颜面之上 “铁路意味着远方、未来和希望”。 远方有多远?未来又有多长? 生命可以有很多理想。 1992年的艾敬在唱一段未知的理想 “1997快点到吧,我才可以去香港” 那个年代转瞬即逝。 理想在时间中完美起来,或者垂直坠落直到破碎 而我的1997年,开始从一个小城迁移到另一个陌生的大城市,理想随着现实变幻 或消失或转移 那么,站台在哪里?在影片中我始终寻觅不见 只不过可以看见,影片中到处充斥着梦想的青春线索 却最终随着时间的推走而苍老。 无论是崔明亮和尹瑞娟,还是张军和钟萍 终于在宿命的无奈中疲惫不堪 四个人物就是四颗棋子,平庸地被时间拖往绝望,理想最终归于徒劳 我不得不提出这两个画面,它们让我伤感 而且无能为力劝慰心灵——尹瑞娟在空洞的小屋独自起舞 崔明亮的表弟三明拿出皱弱的5块钱让崔转交给妹妹的时候说 如果她考上了大学,叫她不要再回到这里 生命是脆弱的,弱势的人群总是在寻找自己的出路 仿佛一个被时间禁锢的圆圈里,不断有人在渺弱中牺牲 这个结局无法自控,无法改变。 压抑,充满伤感 三明就是宿命中一颗被无力化了的棋子,混杂在庸常之中老去 贾樟柯的行为方式其实让人出乎意料 比如一个个看似平常的中远景镜头,是在影片中被不断起用的方式 让那些原本就微弱的人群,在远离摄影机的镜头下,显得更加渺小 像一颗颗尘埃,随时被风吹离生命。 异常茫然,异常困惑 而充满纪录片元素的抒写方式,平缓的写实手法 又让人感觉这已经不是一部电影,而是在我们手心咫尺的场景。 有酸涩的熟悉 从青春的躁动,游弋到生命的绝望,影片所讲述的愿望的期待 超过了数字10的年份,在这个崭新的年代,也能隐射生命的无奈 然后,《站台》的结束,我们又看到了《小武》的开始 这是一个循环,关于年轻的浮躁,关于理想的终了 我只是耳中萦绕。 “我的心在等待,永远在等待……”。 站台到底在哪里? 等待最终却是孤独的。 --我是一只小狗狗,你是我的大骨头!游杭州西湖有幸在去年春天之时,游赏过西湖。 如今想起,更是另一番滋味。 记忆里的西湖呵,似午后茗茶一般,在脑海里,飘着淡淡的久远的香……当时很是轻狂,并没把多少景色记在心上,以为西湖只不过是偶尔而已。 所以初见西湖之时,并无多少惊艳之感。 奇怪的是,觉得自己从未如此平静过。 晨阳斜斜得打入大半个西湖,空气里四处飘散着清新的味道。 走走停停,眼前的西湖已不似初见之景,与自己当初想象的大相径庭。 她似江南女子般的温柔,轻声细语地述说有关西湖的故事。 她似天上仙女的典雅,你觉得无限向往这种平淡的生活:与佳人相伴,离开尘世之间悲欢离合。 她似邻家女孩的娇俏,带来的亲切之感还掺着几分可爱……还有着太多太多,竟不知如何表达。 唉……沉醉其中的滋味呦,那真是,真是让我久久不能忘记。 历史上多少的文人墨客,不与我同一般的感觉?留下多少的佳句名篇,搁下多少的西湖情结。 那句“淡妆浓抹总相宜”更是传颂至今。 亭台楼阁,也只有存在这里的烟雨之地,才有她那别样的浪漫吧。 漫步苏堤,置身于两湖之间。 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 雨水落进湖里,泛起一阵阵银灰色。 这些细纹搅乱湖水原有的平静姿态,使这里的一切,更加生趣盎然。 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树身虽离得较远,却给人苍莽之感。 似乎是从树梢绿到了地下。 近看时,原来是树身布满了青苔。 那般鲜嫩,那般可爱。 手抚上去,是一种很柔软很舒服的质地。 不禁驻足观看。 这一站竟愣了好久,回过神来,只得摇头苦笑。 也怪这里的一切太让我迷恋,竟是舍不得离开这儿了。 随着父亲的催促离开苏堤,来到了“花港观鱼公园”。 刚进公园马上被这里的“红鱼池”给吸引住了。 却见池岸曲折自然,池中堆土成岛,池上驾设曲桥。 往池中看去,数千尾红鱼来来往往。 偶尔几只小鱼跃出水面,马上引来池边小孩的惊叹。 池边围着数棵不知名的树。 而隐藏在树冠之中的花朵,隐约勾勒出一幅绝美的画境。 这边的花千种颜色,那里的花万种风情。 争奇斗艳。 美不胜收。 偶尔微风过境,树上的花纷纷掉落池里,与鱼儿们的嬉戏合成一图。 真是“花家上下流花港,花着鱼身鱼嘬花”。 还未细细观赏此情此景,父亲已拉我走出了“花港观鱼公园”。 此时苏堤之景竟与前段相差甚多:两边栽植着多少玉兰,樱花,芙蓉……绿暗红嫣,飞絮无数。 湖中之水的绿更是不知如何表达。 那时怎样的绿呵?洋溢着青春气息的绿,却又不失中年般的稳重。 虽是暗雅素朴,但又饱含风情。 望着如此迷人的绿,不知道要说什么,该说什么。 仿佛失神一般,在桥上傻傻伫立……登上南屏山时,雨势渐大。 蒙蒙胧胧的雨烟使这儿更显神秘。 随行的叔叔说南屏山虽只有几百米高,但是山体延伸长达千米。 我不知说什么,这里的一切,永远都是那么神奇,已不是我所能料及。 往远处看去,见云烟遮遮掩掩,隐约印现出一座古庙的样子。 山上怪石耸秀。 绿树参差。 偶尔传来的钟声,在山谷里回响……离开西湖时,我已知道它已经刻在我的心里。 做车离开的时候,是那么得舍不得。 看着渐行渐远的她,却因幻觉固执认为它是一名奇女子,哀婉之中,在谁的心里留下这么一首清笛。 游钱塘江若记忆未曾流失,倘若流失一点将是一种遗憾。 自唐朝以来,每月的八月十八,钱塘江两岸聚集文人雅士,想从这浩荡中寻找生命的另一种滂湃。 农历八月十三,我向仰慕已久的钱塘江出发,那里很多关于海潮的传说。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苏轼对钱塘江潮的评价,沿途打听来到了最佳观潮据点“萧山”,萧山位于浙江省的北部,地处东经120°04'22''~120°43'46'',北纬29°50'54''~30°23'47''之间。 萧山地形多样,以平原为主,兼有山地和水域。 海拔高最达744米,一般在500米以下。 中部和北部为平原,海拔4。 9~6。 3米。 山地主要分布在南部,属低山丘陵,这是从地球仪器上所得,可以看出,萧山的位置却算的上佳地,到了地点,找了个歇歇的地方安顿,就带上照相机来到萧山,这几天的人流量很大,几乎观潮两岸都人山人海,也搞得我心情滂湃。 终于等到了这个日子,到了南阳镇,就一路奔驰,希望能找到佳地,到了南阳城,就想着和这些去观潮的人结伴而行。 经过一系列的事,终于使我能“心平气和”的观潮了,正是中午两点左右,风呼呼刮,漫天迷雾,未见先听,远处在咆哮,像野兽不喜欢被这世界束缚,它们此刻的心情也许是冲破上九重天吧!一卷卷大浪沿途奔袭,像万匹战马奔腾时卷起的尘沙,一浪倒卷而回,这也许就是人们说得回头潮吧!远处一浪沿着两岸排成一字轰轰隆隆地冲了过来,左边又有一浪排成一字相交,像是约好的,更像被排练过的,哇,终于冲过来了,滚滚江水沿大坝奔袭,像是一群士兵攻城,不,应该像荒兽的咆哮而奔,更像蛟龙的翻滚,冲到了坝上,似乎怎么用力也冲不过去,只能放弃的倒卷而回,似乎心情越来越烦躁,脾气越来越暴躁,倒卷时正好碰到冲来的浪潮,相撞,轰,一声惊天动地的响声,若挨近的人不捂住耳朵,准会嗡嗡响半饷,浪潮卷得很高,像是一座城墙,它应该想和这岸边的大坝对垒而战吧!回想起这一天的收获,却觉得什么都没有,若是有,却是消费了许多不该消费的钱,说不上遗憾,应该算的上圆梦,想起以前书上写的潮水是那么壮观和绚丽,什么好似九天神雷降世,却觉得有些虚了,若论观潮的收获,有的是得到了好的心情,我得到的自然是伤感了,伤感着这么有历史文化的水域,这么有向心力的浪潮,观潮已形成节气,却没形成“骨气”,自清朝末年起,居住在这一带的人却允许着潮水滂湃,允许着自己懦弱,既然中国的水也能凝聚这样的爆发力,你们当年却是那么让后人失望,也因此失落了一些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