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10月12日电 题:作曲家吕其明:7天写出《红旗颂》,一生融入一面“红旗”
中新社记者 王笈
半个多世纪一晃而过,今年94岁高龄的著名作曲家吕其明又回到上海爱乐乐团所在的武定西路1498号。10月12日下午,吕其明《红旗颂》珍藏版黑胶唱片在此首发,收录了钢琴与乐队、双钢琴、少儿合唱等8个不同版本的《红旗颂》。
坐在自己曾使用过的办公桌前,吕老笑容和蔼地接受了中新社记者的采访。“70多年来,我写了很多音乐作品,最具有代表性的管弦乐序曲《红旗颂》就是在这里诞生的,当年音乐界老前辈审听《红旗颂》的情景还记忆犹新。”
10月12日,著名作曲家吕其明在上海爱乐乐团接受采访。 (上海爱乐乐团供图)
自1965年首演以来,《红旗颂》在海内外盛演不衰,成为中国音乐史上上演率最高的作品之一。作品开篇以中国国歌为素材,引子庄严恢宏;紧接着,红旗音乐主题在C大调中喷薄而出,抒发了对胜利的喜悦、对红旗的赞美;尾声将乐曲推向高潮,象征着新中国的辉煌未来。
作为《红旗颂》的创,吕老有着传奇般的人生。他出生于革命家庭,10岁便加入新四军,成为一名文艺战士,战火中的生活为他的音乐创作打下情感基础;新中国成立后转业至上海电影制片厂,成为一名电影作曲家;1959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深造;1965年创作出代表作《红旗颂》。
在吕老看来,7天写出《红旗颂》并非“偶然”,而是“必然”,因为他有思想情感和民族音乐两大“宝库”。“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生死考验,我一直在成长,坚定地想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也从未间断过学习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从各地民歌中汲取养分。创作《红旗颂》,就像是把这两个‘宝库’的‘闸门’打开了,灵感喷薄而出,水到渠成。”
半个世纪以来,吕老一直在修改《红旗颂》。据他回忆,《红旗颂》是老前辈们给他的“命题作文”,创作时间很紧张,因此尽管他有好几个方案去完成作品,却来不及一一考虑清楚,只能选择最可行的方案写了出来,没想到大受欢迎。“但我当时的水平还没有达到‘一锤定音’的程度,时间又太仓促,在艺术上还有可以提高的地方。”
考虑到《红旗颂》的盛演,吕老并没有一次性对作品进行大幅度修改,而是采用“切香肠”的方式,在“润物无声”中完成改谱。几十年来,《红旗颂》有了管乐、钢琴独奏、交响合唱等12个版本,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音乐爱好者需求。吕老觉得,是时候为《红旗颂》的修改画上句号了。
“当年的娃娃兵,现在已是鲐背之年的文艺老人,我把一生融入一面‘红旗’。”吕老说,自己将一如既往,为祖国人民创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天。(完)
吕其明吕其明与《红旗颂》
1965年,中国作曲家吕其明创作了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管弦乐序曲——《红旗颂》。 这部作品在第六届“上海之春”开幕式上首次由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电影乐团和上海管弦乐团联合演出,赢得了热烈的反响。 序曲以国歌为灵感,小号的激昂旋律揭开了序幕,生动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前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庄重时刻,象征着新中国的诞生。
接下来的连接部,双簧管奏出深情的旋律,象征着经过斗争洗礼的人民对红旗的深深情感,他们满怀激情,仰望红旗,表达了人民对红旗的无比热爱。 乐曲逐渐发展,通过乐器间的交替二声部和有力的三连音节奏,将情绪推向一个小高潮,展现了中国人民在红旗引领下的坚韧不拔和勇往直前。
中间部分,号角再次响起,颂歌主题转变为激昂的进行曲,仿佛展现了一幅中国人民在红旗指引下,团结一致,奋发向前的壮丽画卷。 亿万人民在这一历史时刻,满怀豪情地歌唱,乐曲的气势磅礴,象征着他们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和自豪。
最后,尾声的号角声再次雄壮,形成乐曲的高潮,整个乐章充满了力量和激情,充分体现了《红旗颂》所承载的人民对祖国的无比敬仰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使得整部作品气壮山河,感人至深。
扩展资料吕其明(1930.5——) ,中国最杰出的交响乐作曲家,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 以其管弦乐序曲《红旗颂》、交响叙事诗《白求恩》等一批大气磅礴的交响乐杰作,开一代先河,奠定了他在中国音乐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
红旗颂的简介及创作背景
《红旗颂》的是吕其明,这首曲子创作于1965年春天。 关于吕其明,他是一位著名的中国作曲家,尤其擅长电影音乐创作。 《红旗颂》是他的一部广为人知的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关于这首曲子的创作背景,1965年春天,吕其明在一个晚上读到了《中国青年》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其中赞扬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带领群众进行英勇斗争的事迹,这让他热血沸腾,当晚便创作出了《红旗颂》的初稿。 在之后的几个月里,吕其明又对这首曲子进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最终定稿。 《红旗颂》以其高昂激越的旋律和深情赞美的歌词,表达对红旗(象征革命)的崇敬和赞美,体现了人民群众对革命事业的热爱和信仰。 自问世以来,这首歌曲就在广大群众中广为传唱,成为人们表达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和忠诚的经典之作。 即使在今天,它依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被广泛用于各种重要场合和庆典活动,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革命豪情。
《红旗颂》是由谁创作的?
《红旗颂》是吕其明于1965年创作的纯音乐。 1965年,上海市为举行“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开始公开征集演出节目。 当时,主办方在挑选各单位报上来的初选节目时,认为其中主旋律作品数量不够,质量不高。 于是,贺绿汀、丁善德、孟波、黄贻钧等音乐人,点名将创作任务交给吕其明。 最终,他完成了《红旗颂》。
扩展资料:
作品采用了单主题贯穿发展的三部结构。 曲首,小号奏出以国歌音调为素材的引子,经圆号反复,由弦乐器奏出歌颂红旗的主题,在钢琴及木管的伴和下,把人们带到幸福激荡的回想之中: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接着主题变体作为连接部,以乐器交替的二声部模仿的形式引向了展开性的中间部分。
颂歌主题变成豪壮的进行曲,中国人民在红旗指引下英勇战斗、昂奋前进的步伐。 再现部在《东方红》的曲调中音乐达到高潮。 尾声处号角又起,乐队中渗入了《国际歌》的音调:让我们高举着红旗,奔向共产主义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