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王越欣 李庆
中国历史上的璀璨双星:与苏轼,他们的关系交织着政治的对立与文学的共鸣。两人身上既有显著的不同,也有不少相似之处。
11月20日14:30,“东坡大家讲”系列讲座第二季将在四川工商学院眉山校区精彩开讲。 本期讲座特别邀请到同济大学副教授、著名王安石与苏轼研究专家崔铭,她将带来一场特别的分享。 崔铭教授将深入剖析苏王二人的异同与相知。未能到场聆听的朋友,可通过封面新闻APP观看全场直播,共享这场思想的盛宴。
王安石与苏轼:亦敌亦友的复杂关系
王安石和苏东坡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同为文坛领袖的门生,常被误认为同一辈人。但实际上,王安石比苏东坡大了16岁。公元1037年,苏轼才出生时,王安石便已随父入京,其才华得到了欧阳修等人的赏识。
1069年(熙宁四年),苏轼和弟弟苏辙守完父孝回到京城,王安石已被宋神宗任命为参知政事,开启了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原本交往不多的两人,因这场变法而命运交织,关系在新旧党争中变得复杂。
“在政治上,他们前期政见不合,是敌对的关系,但后期苏东坡渐渐理解了王安石的一些改革措施。两人都是北宋文坛巨匠,对对方的才华和人品极为钦佩,惺惺相惜。尤其王安石晚年时,两人金陵相会,携手同游,一笑泯恩仇。”崔铭说,他们的关系复杂,亦敌亦友,在特定时间和阶段又能化敌为友。
崔铭老师平常在讲座中。图据受访者
君子“和而不同”:春到江南花自开
在即将开启的这场讲座中, 崔铭教授将从交往过程、人生轨迹、学术思想、政治观念以及个格特质等多个维度,探寻苏东坡与王安石的相异与相知, 为观众提供一个全面而立体的视角。
“首先会聚焦于苏东坡与王安石的交往过程。”崔铭说,两人的交往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苏王两家的矛盾、变法期间政见相左的寒意渐深,以及后期关系缓和的冬去春来,展现一段复杂的历史纠葛。
在人生轨迹方面,讲座将对比苏东坡与王安石的生平经历,分析他们成长环境和政治舞台上的起伏,以及文学创作上的成就。两人在学术思想与政治观念上的分歧与共识,也将被细致剖析。特别是苏东坡对新法的复杂态度,将在讲座中得到深入讨论。
此外,讲座还将探讨苏东坡与王安石的人格特质。两人都志存高远,自主、自信和个性突出;但他们突出的个性又像是两个极端,一个刚毅务实,一个乐天知命,迥异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二人对事物的选择,也决定了各自的命运。
“他们既相似,又相异,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在他俩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崔铭教授表示, 两人的关系随着时间、环境和心态的变化而逐渐改变,为敌为友,皆为自然。 正如苏东坡在金陵探望王安石所作:“细看造物初无物,春到江南花自开。”
主讲嘉宾简介:
崔铭,学者,传记作家,曾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先后担任戏剧戏曲学、中国古代文学、创意写作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欧阳修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苏轼研究会理事、上海市古典文学学会理事。著有《苏轼传》《欧阳修传》《王安石传》《张耒年谱及作品编年》《15讲精读苏轼》《天才亦全才:文豪苏轼》《苏东坡说》《唐代诗歌选》《宋代诗词选》等,《古代文学经典导读》,其中《苏轼传》入选中华书局伯鸿书香奖“最受欢迎的20种苏东坡主题图书”,《王安石传》入选2021年度“中国好书”,《天才亦全才:文豪苏轼》入选2023年5月“中国好书”、《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3年度畅销书榜。央视六集纪录片《苏东坡》讲述人,央视沉浸式古装穿越大型文化季播节目《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专家组成员、文脉探访团成员。
世人都说苏轼旷达、豪放,这一点我无可否认,钱钟书说苏轼是继李白之后最豪放的人了。 但是苏轼也毕竟不如李白,因为李白是纯道教的思想,他的诗才会有绮丽谲诡的美感,他崇尚道教又嘲笑秦始皇追求不死,“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衷……但见之泉下,金棺葬寒灰”于是从精神上追求永远不朽,永远成仙,永远解脱,而道教的始祖是战国的道家,他们主张“无为”,李白便不再屑于从政,扬长于名山之间,飘逸于大川之上,就连死,也是被淹死在月下。 苏轼就没有那么幸运,他的家庭背景和天赋决定了他要在仕途上打滚,从来没有人想过,被天赋所操纵究竟是幸还是不幸?这种问题就类似于从未有人想过“我”看地见,听得见是好是坏?苏东坡自己也没想过,因为他有太多的天赋,他对政治很有主见;他写文章行云如水,才思敏捷,他学识渊博,他很幽默……。 常人难得有一样天赋却容易被埋没,尤如一颗闪闪发光的钻石被放在众多发光的钻石中间。 其实每一项能力都是天赋,常人总觉得“个个都出类拔萃,便没有出类拔萃”了,于是天赋也就是这样被越看越扁,但凡有脑子的人都会觉得有才能有个性,即使是在一群天才中,也不会埋没了自己,这也是同样的道理,苏轼便是很有脑子的,他的天赐样样得到很好的表现,光凭这一点,王安石就该好好反省自己。 其实,苏轼的旷达、洒脱,不来自于道教,自然山水是给他一些启发,便更多的是来自于幽默,他真的很有幽默的天分,而他幽默的天分却又来自于他用博学,拿一肚子的学识开玩笑,足够看出此人是多么聪明。 他幽默说明很关于思考,他很善于把脑子里储存的知识玩弄,说明他善于用思考处理知识,这样的人难道不聪明吗?这样的聪明能换到呆贵的笑声,难道不旷达吗?苏轼像杂技艺人一样玩着自己的天赋,别人只能在一旁羡慕,很多东西都是必有因果的,苏轼的旷达,绝非只是哈哈大笑,对自己的遭遇孰视无睹,他有这么多的天分,他能熟练地操弄这些天分来应对各种变故,因此他的旷达中还多有一样自信。 否则,他怎么有自信“西北望射天狼”,否则,他怎么会在沉浮的仕途中从不绝望,人们都说是乐观,这可绝不是乐观那么简单,任何人都可拥有乐观,但不是任何人都敢拥有自信。 伏尔泰被流放后,他靠自己的脑子买彩票中奖回国;李敖被关进监狱,天天锻炼身体,思考人生,并为女儿写了一部简明世界史;周文王被囚在美里,研究八卦,演成64爻,穷探天下之理,还创作了《拘幽操》苏轼有了自信,便觉得世上并没有值得担心的,人的境界便于更上了一层,所见之事见比他人更远,这是“旷”,所想之事比他人更开,这是“达”。 《荒原狼》里有一句话说:“一旦人们不再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一切更高级的幽默就开始了。 ”我不得已再次引用这句话,《荒原狼》是我很喜欢的一部作品。 苏轼与荒原狼是对立的两种人格,一个自信地处事,一个却处处胆怯,为敢与人交往。 一个把天下所有人都看作是好人,自己更是如此,一个却把天下所有人都看作恶人,而且把矛头对准自己。 一个有积极开朗的人格,爱死了生活,另一个天天在躲避什么,总是想拿刮脸刀抹脖子。 一个只有天真的儿童般的性格,另一个却分裂成人性和狼性。 但这两位都很博学。 把他们一比较就会发现为什么书中用这句话来劝导荒原狼,荒原狼没有苏轼的自信,苏轼思想中的另一支源头则是儒释道的混合,模仿上面的话,这种混合可能是更高级的乐观,而荒原狼所在的环境并没有正确引导他,可能这便是世界上的两类人,一类无所畏惧,一类孤独胆怯。 但是令人感到心惊的是“高级的幽默”是指顺着荒原狼的思想用怪诞不诠释他眼中的世界,这是心灵上的极刑,如果荒原狼遇上苏东坡,是否会有令人欣慰的结果呢?我希望有。 我想起《浮士德》里,人造人Homunlulus对瓦格纳说:“这是事物的本性,自然物感到宇宙不够容身,而人造品则要求封闭得紧紧。 ”苏轼与荒原狼都是自然的天才,荒原狼之所以被冠上“荒原”二字是因为人心已经贫瘠,天才不得已才封闭自我。 苏东坡的幽默在历史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他被贬到海南,那儿无医无药,他便自嘲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这话一语双关既给自己面子又狠狠地骂了那些庸医草菅人命,而汉朝时,东方朔因为进谏汉武帝不成功便说:“别人隐居是隐居在山里头,我脸皮厚,我隐居在朝廷里。 ”这话既给自己下了台阶又指责那些有才能的人一辈子“韬光养晦”还有一次有个学生拿着自己的诗读给苏轼听,读得抑扬顿挫,慷慨激昂,接着问苏轼,诗如何,苏轼给他打了100分,然后说:“朗诵70分,诗30分。 ”而评广平写了一篇《罗素的话》的论文给鲁迅过目,鲁迅也打了100分,但罗素得95分,评广平得5分。 几日前去了国清寺,香火鼎盛,香客们各各都自认为受过佛祖指点,也开始指点别人,我只是奇怪,佛祖教给他弟子的怎么都截然不同啊!我看别人跪拜时,嘴皮子就像烧火时的风箱,一刻也合不上,所有人都是有所欲而求佛,都为了自己而求佛,佛本想消除人与人的隔阂,却没想到这种隔阂越来越严重,人也许就是自私才去求佛,幸好佛不自私,如果佛也那么自私,那他将会去求谁呢?我又听到《苏轼传》里的那句话:“不管何处,只要人道精神在,宗教即可再兴。 人道精神一死,宗教也随之腐烂。 ”我们的宗教不是正在腐烂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