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0月12日在伊朗首都德黑兰的马利克国家博物馆拍摄的“丝路长云――中国艺术文化精品展”现场。
“丝路长云――中国艺术文化精品展”12日下午在位于伊朗首都德黑兰的马利克国家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展出一系列中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成果,包括中国艺术家创作的西域丝路题材绘画、马利克国家博物馆和图书馆珍藏的中国名家手稿、丝绸之路商贸使用的古代钱币等。
新华社记者 沙达提 摄
【1】【2】【3】【4】【5】【6】
丝绸之路的资料
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the Silk Route),亦称丝路。 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 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 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在历史上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 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沿用至今。 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了这条从中国通往欧、非大陆的陆路通道。 更多:参考资料: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the Silk Route),亦称丝路。 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 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 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在历史上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 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沿用至今。 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了这条从中国通往欧、非大陆的陆路通道。 更多:
中国古人不畏艰难,为促进文化交流贡献的故事有哪些
郑和下西洋 张骞出使西域 班超 鉴真 玄奘 张骞出使西域张骞,汉族,字子文,汉中郡成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西元前2世纪,中国汉代旅行家,外交家,与卓越的探险家,对丝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 西汉成固人(今陕西城固县)。 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等。 西汉时期外交家。 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 汉武帝建元元年( 前140)为郎。 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三年-前138出陇西,经匈奴,被俘。 在匈奴10年余,娶妻生子,但始终秉持汉节。 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 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 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 张骞在大夏时,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因劝武帝开西南夷道,但为昆明夷所阻,未能通。 元朔六年,张骞随卫青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 元狩二年(前121),与李广出右北平(今河北东北部)击匈奴;张骞因迟误军期,当斩,用侯爵赎罪,得免为庶人。 后张骞复劝武帝联合乌孙(在今伊犁河流域),武帝乃拜骞为中郎将,公元前119年率300人,牛羊金帛以万数,出使乌孙。 张骞到乌孙,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旁国,此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乌孙遣使送张骞归汉,并献马报谢。 元鼎二年(前115),张骞还。 翌年卒 。 他所遣副使后相继引西域诸国使者来汉;乌孙后来终于与汉通婚,共击破匈奴。 汉能通西域,由张骞创立首功。 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 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 西域诸国当时无史籍记载,张骞所报道,备载于《史记》、《汉书》中,是研究中亚史所根据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价值。 张骞已经完成了探索中亚的史诗般的功业。 他两次启程前往边远的西域,第一次在公元前139年,第二次在公元前115年。 ①在进行这些冒险行动时期,他在匈奴度过了几年囚犯生活;他观察了印度北部的生活状况;他注意到在大夏有中国货;他派代表远至粟特,甚至安息。 由于一次历史的意外,在大夏消除了希腊的主要影响后,张骞访问了那些地区;我们完全可以推测,如果他早几十年来到那里,并亲眼目睹希腊世界的活生生的文明,中国的文化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这些并不是推测:张骞及时地报道了与西北诸国往来的可能性;他暗示了与那些地区通商的潜在价值。 他还指出了与象中国那样反匈奴的其他民族结盟的好处。 由于张骞的建议,汉朝扩张的主要矛头首先指向西北。 秦帝国原来的防线向西延伸,最后以敦煌附近的玉门为终点。 建造新城墙(大部分为土质工事)的目的有三。 它保卫中国领土,防止突然袭击;它阻止那些希望逃避法办或税役义务的人逃走;它形成了一条有保护的路线,使货物在有一定安全措施的条件下得到护送。 土质工事本身的证据以及戍军留在废物坑中的文字记录证实了汉朝军队保持的专业水平,以及他们定期视察、常规信号和例行巡逻、一切行动坚持严守时刻的情况。 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奉命率领一百多人,从陇西(今甘肃临洮)出发。 一个归顺的“胡人”、堂邑氏的家奴堂邑父,自愿充当张骞的向导和翻译。 他们西行进入河西走廊。 这一地区自月氏人西迁后,已完全为匈奴人所控制。 正当张骞一行匆匆穿过河西走廊时,不幸碰上匈奴的骑兵队,全部被抓获。 匈奴的右部诸王将立即把张骞等人押送到匈奴王庭(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见当时的军臣单于(老上单于之子)。 军臣单于得知张骞欲出使月氏后,对张骞说:“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这就是说,站在匈奴人的立场,无论如何也不容许汉使通过匈奴人地区,去出使月氏。 就像汉朝不会让匈奴使者穿过汉区,到南方的越国去一样。 张骞一行被扣留和软禁起来。 匈奴单于为软化、拉拢张骞,打消其出使月氏的念头,进行了种种威逼利诱,还给张骞娶了匈奴的女子为妻,生了孩子。 但均未达到目的。 他“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 即始终没有忘记汉武帝所交给自己的神圣使命,没有动摇为汉朝通使月氏的意志和决心。 张骞等人在匈奴一直留居了十年之久。 至元光六年(前129年),敌人的监视渐渐有所松弛。 一天,张骞趁匈奴人的不备,果断地离开妻儿,带领其随从,逃出了匈奴王庭。 这种逃亡是十分危险和艰难的。 幸运的是,在匈奴的十年留居,使张骞等人详细了解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并学会了匈奴人的语言,他们穿上胡服,很难被匈奴人查获。 因而他们较顺利地穿过了匈奴人的控制区。 但在留居匈奴期间,西域的形势已发生了变化。 月氏的敌国乌孙,在匈奴支持和唆使下,西攻月氏。 月氏人被迫又从伊犁河流域,继续西迁,进入咸海附近的妫水地区,征服大夏,在新的土地上另建家园。 张骞大概了解到这一情况。 他们经车师后没有向西北伊犁河流域进发,而是折向西南,进入焉耆,再溯塔里木河西行,过库车、疏勒等地,翻越葱岭,直达大宛(今苏联费尔干纳盆地)。 路上经过了数十日的跋涉。 这是一次极为艰苦的行军。 大戈壁滩上,飞沙走石,热浪滚滚;葱岭高如屋脊,冰雪皑皑,寒风刺骨。 沿途人烟稀少,水源奇缺。 加之匆匆出逃,物资准备又不足。 张骞一行,风餐露宿,备尝艰辛。 干粮吃尽了,就靠善射的堂邑父射杀禽兽聊以充饥。 不少随从或因饥渴倒毙途中,或葬身黄沙、冰窟,献出了生命。 张骞到大宛后,向大宛国王说明了自己出使月氏的使命和沿途种种遭遇,希望大宛能派人相送,并表示今后如能返回汉朝,一定奏明汉皇,送他很多财物,重重酬谢。 大宛王本来早就风闻东方汉朝的富庶,很想与汉朝通使往来,但苦于匈奴的中梗阻碍,未能实现。 汉使的意外到来,使他非常高兴。 张骞的一席话,更使他动心。 于是满口答应了张骞的要求,热情款待后,派了向导和译员,将张骞等人送到康居(今苏联乌兹别克和塔吉克境内)。 康居王又遣人将他们送至大月氏。 不料,这时大月氏人,由于新的国土十分肥沃,物产串富,并且距匈奴和乌孙很远,外敌寇扰的危险已大大减少,改变了态度。 当张骞向他们提出建议时,他们已无意向匈奴复仇了。 加之,他们又以为汉朝离月氏太远,如果联合攻击匈奴,遇到危险恐难以相助。 张骞等人在月氏逗留了一年多,但始终未能说服月氏人与汉朝联盟,夹击匈奴。 在此期间,张骞曾越过妫水南下,抵达大夏的蓝氏城(今阿富汗的汗瓦齐拉巴德)。 元朔元年(前128年),动身返国。 归途中,张骞为避开匈奴控制区,改变了行军路线。 计划通过青海羌人地区,以免匈奴人的阻留。 于是重越葱岭后,他们不走来时沿塔里木盆地北部的“北道”,而改行沿塔里木盆地南部,循昆仑山北麓的“南道”。 从莎车,经于阗(今和田)、鄯善(今若羌),进入羌人地区。 但出乎意料,羌人也已沦为匈奴的附庸,张骞等人再次被匈奴骑兵所俘,又扣留了一年多。 元朔三年(前126年)初,军臣单于死了,其弟左谷蠡王自立为单于,进攻军臣单于的太子于单。 于单失败逃汉。 张骞便趁匈奴内乱之机,带着自己的匈奴族妻子和堂邑父,逃回长安。 这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从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出发,至元朔三年(前126年)归汉,共历十三年。 出发时是一百多人,回来时仅剩下张骞和堂邑父二人。 所付出的代价是何等高昂!张骞这次远征,仅就预定出使西域的任务而论,是没有完成。 因为他未能达到同大月氏建立联盟,以夹攻匈奴的目的。 如从其产生的实际影响和所起的历史作用而言,无疑是很大的成功。 自春秋以来,戎狄杂居泾渭之北。 至秦始皇北却戎狄,筑长城,以护中原,但其西界不过临洮,玉门之外的广阔的西域,尚为我国政治文化势力所未及。 张骞第一次通使西域,使中国的影响直达葱岭东西。 自此,不仅现今我国新疆一带同内地的联系日益加强,而且中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来。 后人正是沿着张骞的足迹,走出了誉满全球的“丝绸之路”。 张骞的“凿空”之功,是应充分肯定的。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既是一次极为艰险的外交旅行,同时也是一次卓有成效的科学考察。 张骞第一次对广阔的西域进行了实地的调查研究工作。 他不仅亲自访问了位处新疆的各小国和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诸国,而且从这些地方又初步了解到乌孙(巴尔喀什湖以南和伊犁河流域)、奄蔡(里海、咸海以北)、安息(即波斯,今伊朗)、条支(又称大食,今伊拉克一带)、身毒(又名天竺,即印度)等国的许多情况。 回长安后,张骞将其见闻,向汉武帝作了详细报告,对葱岭东西、中亚、西亚,以至安息、印度诸国的位置、特产、人口、城市、兵力等,都作了说明。 这个报告的基本内容为司马迁在《史记·大宛传》中保存下来。 这是我国和世界上对于这些地区第一次最翔实可靠的记载。 至今仍是世界上研究上述地区和国家的古地理和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 汉武帝对张骞这次出使西域的成果,非常满意,特封张骞为太中大夫,授堂邑父为“奉使君”,以表彰他们的功绩。 郑和下西洋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 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 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 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 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下‘西洋’的定义: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 【第一次下西洋】永乐四年(一四0六年)六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风南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 爪哇古名?婆,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为南洋要冲,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商业发达。 当时,这个国家的东王、西王正在打内战。 东王战败,其属地被西王的军队占领。 郑和船队的人员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占领军误认为是来援助东王的,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误杀,计一百七十人。 郑和部下的军官纷纷请战,说将士的血不能白流,急于向麻喏八歇国进行宣战,给以报复。 “爪哇事件”发生后,西王十分惧怕,派使者谢罪,要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赎罪。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师不利,而且又无辜损失了一百七十名将士,按常情必然会引发一场大规模战斗。 然而,郑和得知这是一场误杀,又鉴于西王诚惶诚恐,请罪受罚,于是禀明皇朝,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处理这一事件。 明王朝决定放弃对麻喏八歇国的赔偿要求,西王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感动,两国从此和睦相处。 爪哇岛三宝垄纪念郑和六百周年活动组委会成员向记者谈及此事,都十分敬佩,说郑和对各国不论强弱亲疏,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即时两国发生冲突,仍能保持极大的克制,委曲求全,以理服人,表现出对邻国的和平共处,睦邻友好,使中国和印尼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我们定居在这里也感到脸上有光,我们以郑和为骄傲。 印尼的学者认为,郑和舰队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特混舰队,是一支无敌舰队。 而郑和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中,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战争仅有锡兰(今斯里兰卡)一次,而且是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的防卫性作战。 郑和在处理“爪哇事件”中,不但不动用武力,而且不要赔偿,充分体现了郑和是传播和平的使者,他传播的是“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礼仪,以及“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中华文明。 【第二次下西洋】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 1407年10月13日 。 郑和回国后,立即进行第二次远航准备,主要是送外国使节回国。 这次出访所到国家有占城、渤尼 今文莱 、暹罗 今泰国 真腊 今柬埔寨 、爪哇、满刺加、锡兰、柯枝、古里等。 到锡兰时郑和船队向有关佛寺布施了金、银、丝绢、香油等。 永乐七年二月初一 1409年2月15日 ,郑和、王景弘立《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记述了所施之物。 此碑现存科伦坡博物馆。 郑和船队于永乐七年夏 1409年 回国。 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人。 【第三次下西洋】永乐七年九月 1409年10月 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启航,11月到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同年12月从福建五虎门出洋,顺风经过十昼夜到达占城,后派出一支船队从占城直接驶向暹罗。 郑和船队离开占城又到真腊,然后顺风到了爪哇、淡马锡 今新加波 、满刺加。 郑和在满刺加建造仓库,下西洋所需的钱粮货物,都存放在这些仓库里,以备使用。 郑和船队去各国的船只,返航时都在这里聚集,装点货物,等候南风开航回国。 郑和船队从满刺加开航,经阿鲁、苏门答刺、南巫里到锡兰。 在锡兰,郑和又另派出一支船队到加异勒 今印度半岛南端东岸 、阿拔巴丹和甘巴里。 郑和亲率船队去小葛兰、柯枝,最后抵古里,于永乐九年六月十六日 1411年7月6日 回国。 【第四次下西洋】永乐十年十一月十五日 1412年12月18日 朝廷令郑和进行规模更大的一次远航。 永乐十一年 1413年 冬开航。 首先到达占城,后率大船队驶往爪哇、旧港、满刺加、阿鲁、苏门答刺。 从这里郑和又派分船队到溜山 今马尔代夫群岛 。 而大船队从苏门答刺驶向锡兰。 在锡兰郑和再次派分船队到加异勒,而大船队驶向古里,再由古里直航忽鲁谟斯 今伊朗波斯湾口阿巴斯港格什姆岛 。 这里是东西方之间进行商业往来的重要都会。 郑和船队由此启航回国,途经溜山国。 后来郑和船队把溜山国作为横渡印度洋前往东非的中途停靠点。 郑和船队于永乐十三年七月八日 1415年8月12日 回国。 这次航行郑和船队跨越印度洋到达了波斯湾。 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人。 【第五次下西洋】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十日 1416年12月28日 朝廷命郑和送“十九国”使臣回国。 郑和船队于永乐十五年五月 1417年 冬远航,首先到达占城,然后到爪哇、彭亨、旧港、满刺加、苏门答刺、南巫里、锡兰、沙里湾尼 今印度半岛南端东海岸 、柯枝、古里。 船队到达锡兰时郑和派一支船队驶向溜山,然后由溜山西行到达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 今索马里摩加迪沙 、不刺哇 今索马里境内 、麻林 今肯尼亚马林迪 。 大船队到古里后又分成两支,一支船队驶向阿拉伯半岛的祖法儿、阿丹和刺撒 今也门民主共和国境内 ,一支船队直达忽鲁谟斯。 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日 1419年8月8日 郑和船队回国。 【第六次下西洋】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 1421年3月3日 ,明成祖命令郑和送十六国使臣回国。 为赶东北季风,郑和率船队很快出发,到达国家及地区有占城、暹罗、忽鲁谟斯、阿丹、祖法儿、刺撒、不刺哇、木骨都束、竹步 今索马里朱巴河 、麻林、古里、柯枝、加异勒、锡兰山、溜山、南巫里、苏门答刺、阿鲁、满刺加、甘巴里、幔八萨 今肯尼亚的蒙巴萨 。 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 1422年9月3日 郑和船队回国,随船来访的有暹罗、苏门答刺和阿丹等国使节。 【第七次下西洋】宝船从龙江关出水宣德五年六月九日 1430年6月29日 ,明宣宗朱瞻基命郑和再次出使西洋。 同年闰十二月初六,船队从龙湾 今南京下关 启航,2月3日集结于刘家港。 在刘家港,郑和等立《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绩碑》。 船队到达福建长乐太平港,在南山三峰塔寺立《天妃灵应之记》石碑。 两碑都记下了他们六次出航的历程。 宣德六年十二月九日船队从五虎门出洋。 这次远航经占城、爪哇的苏鲁马益、苏门答刺、古里、竹步,再向南到达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然后返航。 当船队航行到古里附近时,郑和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于宣德八年 1433年 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逝世。 郑和船队由正使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经苏门答刺、满刺加等地,回到太仓刘家港。 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郑和船队到达南京。 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人。 郑和船队到达旧港(今苏门答腊岛的巨港)的时候,突然遭到海盗的拦截袭击。 这群海盗的头子叫陈祖义。 陈祖义本是广东人,洪武年间跑到现在的南洋,召集一伙人占领了旧港,常常打劫路经此地的商船,许多国家的商人都深受其害。 这一次,陈祖义见郑和船队船多兵众,不敢贸然下手,就假意向郑和投降,暗地里却准备打劫船队。 郑和及时发现了陈祖义的阴谋,立即部署对策。 等陈祖义率众人来抢劫时,他指挥将士们把海盗打败,杀死了五千多人,烧毁了海盗船只十艘,俘获七艘,还活捉了陈祖义。 在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赠送了许多礼物给明朝,表示两国修好。 哪知贪心不足的亚烈苦奈儿见郑和船队装载了大量金银,就假意请郑和到他的宫殿。 盛宴招待之后,他再次向郑和索取金币,暗地里却发兵去劫夺郑和的船队。 郑和沉着冷静,了解到锡兰山的大部分兵力已派去攻打船队,都城空虚,就火速传令,调来了两千多将士,出其不意地攻打了锡兰山的都城,生擒了亚烈苦奈儿及其妻子官属。 领兵打劫船队的将领听说明军回攻都城,赶忙下令撤兵回救。 郑和的军队乘胜杀了个回马枪,又把敌兵打地溃不成军。 他们只得向明军投降了。 郑和当场释放了投降的将士兵卒,只把亚烈苦奈儿和几个重要官属扣留在船上,然后继续访问其他地区。 当郑和的船队到达木古都束时。 国王亲自去迎欢,并且设宴款待。 郑和向国王和王妃赠送了丝织品陶器和茶叶。 国王送给明朝皇帝一只珍贵动物,叫做“麒麟”,也就是非洲长颈鹿。 回来的时候,不仅带回来了十七国的使节,和他们同来中国访问的,其中有的是王子,有的是王叔王弟,都同明朝建立了邦交。 郑和还带回来了忽鲁谟斯的狮子、金钱豹、大西马;阿丹国的麒麟、长角马哈兽;木古都束的花福禄和狮子;卜刺哇的千里骆驼和驼鸟。 郑和在国内休整了一年多时间后,永乐十年十一日,成祖又令他第三次远航西洋诸国。 这次正好赶上了东北季风时节,郑和的船队顺风而行,不久就到达苏门答刺(今印尼苏门答腊岛)。 苏门答刺刚刚经过一场大的事变,使郑和的访问遇上麻烦。 原来,苏门答刺的西面有个那孤儿国。 1408年(明乐永六年),那孤儿国和苏门答刺打了一仗,苏门答刺国王中箭身亡。 王子年龄尚小,不能替父王报仇。 王后却复仇心切,她晓谕全国:谁能领兵打败那孤儿国,替先王报仇,我就嫁给他,并请他当国王。 一个有本领的渔夫奋勇领兵打败那孤儿国的军队,杀了他们的国王。 渔夫娶了王后,当上了苏门答刺国王。 老国王的儿子长大以后很不甘心。 他培植了一伙心腹勇士,乘机杀死了渔夫,自己登上王位。 郑和到达苏门答刺后,向新国王赠送了许多礼品。 渔夫有个儿子苏干刺,想替父亲报仇,发兵攻打苏门答刺,企图争夺王位。 没想到反被新国王打败了。 他只得逃到一个叫邻山的地方,自立一寨。 他听说郑和赠送给苏门答刺新国王许多礼物,却没有送礼给自己,心中有忌又恨就带领几万兵众,袭击郑和的船队。 在苏门答刺的配合下,郑和指挥将士英勇还击,把苏干刺的兵众打得大败,乘胜追击到一个叫南渤利的地方,活捉了苏干刺和他的妻子、儿子。 到永乐十三年回国后,永乐帝下令把苏干刺杀了。 1430年(宣德五年六月),明代的第五个皇帝-明宣宗朱瞻基又一次派遣郑和、王景弘率领船队,访问了忽鲁谟斯等二十来个国家。 因为这次访问的国家多,地域广,路程远,因而时间也就很长,到1433年才启程回国。 不料船队返航至古里(今印度南部西海岸之科泽科德)时,六十三岁的郑因积劳成疾,不幸辞世。 王景弘命人把郑和的遗体妥为装殓,准备回国安葬。 当时已进入夏季,热带气候酷热,船队航进爪哇(今印尼爪哇岛)时,眼见郑和的遗体难于保存,已不可能运回国内安葬,王景弘只好决定埋葬在当地。 朱棣夺得皇位时,明朝已经建立了三十多年,农业与人们的生活并没有受到这场政变的影响。 这时,中国广州等沿海的大都市发展得十分繁荣。 在经济获得良好的发展之后,发展海外交通和海外的贸易已经是十分逼切的事。 另一方面,朱棣也想利用对外的活动,展示自己的势力,并建立自己的声望。 因此,远航的活动就势在必行了。 明代初期,由于朱元璋三十一年得励精图治,农业经济恢复了。 在手工业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矿治、纺织、陶瓷、造纸、印刷各方面,都比以前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中国的丝织品、瓷器以至一些欧洲国家的欢迎,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尤其是造船业的发达,航海技术的进步(包括罗盘针的使用,航海经验的积累,航海知识的提高),大批航海水手的养成,以及明初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宋、元以来中国海外贸易的发达,对外移民的增加,所有这一切,都为郑和下“西洋”准备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提供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条件。 明初这种强盛的国势、发达的贸易,本身具有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扩大海外的贸易和来往的要求。 于是,明成祖朱棣决定组织一支强大的船队,前往“西洋”诸国。 郑和下“西洋”的动机和目的,也是明成祖朱棣派遣他出使“西洋”的动机和目的。 明朝初年,正是国势向上发展的时期。 这时在北方,蒙古的势力已被驱逐出长城以外,明朝的封建统治已十分巩固,加上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势日趋强盛,这就有可能使它向海外发展。 朱棣自认为是“奉天命天君主天下”的“供主”,要海外各国都来朝贡。 和历代功利主义的封建帝王一样,朱棣也是一个功利主义者,他也要宣扬国威,向外示富。 到了永乐年间,由于国力强盛,朱棣要建立一个天朝大国的思想就更加强烈。 明成祖的个性好大喜功,常常向异域显示中国的富强,对明朝初期对海外的消极政策深表不满,故朝廷对外政策为之一变,即位后便派宦官出国,召各国来朝,此举无疑可以提高明成祖的威望。 郑和下西洋便可以在国外显耀兵力,向海外各国夸示中国的富强,宣扬明朝的威德。 同时他还想用扬威海外来缓和国内国内一部分人对他武力夺取皇位的不满。 他还想用扬威海外来缓和国内一部分的人对他武力夺取地位的不满。 有些书上说的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是找寻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 据说,“靖难之役”以后,朱允炆出走,不知所终。 祖的皇位是发动靖难之变后,从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得的。 这在猜忌心很重的朱棣看来,自然是一件最不放心的事。 明成祖怀疑他逃到海外避难,恐怕他将来对自己构成威胁,所以派郑和下西洋暗中侦察建文帝的踪迹,以杜绝后患。 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就其活动的性质来说,既不是一般的商船队,也不是一般的外交使团,而是由封建统治者组织的兼有外交和贸易双重任务的船队。 他出使的任务之一,就是招徕各国称臣纳贡,与这些国家建立起上邦大国与藩属之国的关系。 为了完成这一任务,郑和所到各国以后,第一件事便是宣传朱棣的皇帝诏书。 向各国宣谕:明朝皇帝奉天乘命的上邦大国之君,是奉“天命天君”的旨意来管理天下的,四方之藩夷都要遵照明朝皇帝说的去做,各国之间不可以众欺寡,以强凌弱,要共享天下太平之福。 如果奉召前来朝贡,则礼尚往来,一律从优赏赐。 第二件事便是赠送礼物。 赐各国国王诰命银印,赐国王及各级官员冠服和其他礼物,表示愿意和那些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的关系。 第三件事是进行贸易活动。 以中国的手工业品换取各国的土特产品,使各国为中国的精美、完好的手工业品所吸引,从而愿意来中国称臣纳贡,进行贸易活动。 中国出口的丝织品和瓷器等,早就在亚非各国享有盛誉。 亚非的很多国家早就想同中国发展贸易关系。 只是由于朱元璋“海进政策”,才限制了这种贸易的发展。 朱棣取消“海进政策”派遣郑和出使,表明中国恢复了同海外各国的正常贸易。 海外各国同时也认为,跟中国纳贡称臣,进行贸易,建立友好关系,是有利可图的事。 第四件事是与南海(今马六甲海峡)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意义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这些记载都代表了中国的航海探险的高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80几年。 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 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还有有许多超出于航海之外的解读。 “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厚往薄来。 再有班超、鉴真、玄奘、等人
在我国丝绸之路上有哪些重要的文化遗址
丝绸之路遗迹
1986年夏,离成都北郊不远的广汉三星堆文化遗址,发现了大批精美的青铜器,以及来自缅甸、印度温暖海域的齿贝,有力地证明古蜀文化的极高水平,并且早在三千年前就已经与沿海地区有了交往.
中国境内的三条丝绸之路(西北的路上丝路、南方的海上丝路和西南方的路上丝路)中,以西南方的路上丝路发展得最早,在公元前四世纪时便已开通.这条丝路在汉代时称为“蜀——身毒道”,蜀是四川,身毒是印度的古称,既是指从四川出发,经过云南、缅甸直至印度的商路.此“道”通常被称为滇西“古西南丝绸之路”,其遗迹主要位于保山市的水寨、官坡及大理州水平的博南山等地.
古西南丝绸之路形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比我国西北丝绸之路的形成早两百多年.它和西北丝绸之路一样,曾经对世界文明作出过伟大的贡献.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2年,张骞奉命出使西域(今阿富汗、伊朗等地),看到从印度输入的四川蜀布和筇竹杖,得知四川商人早已从云南经缅甸到印度去从事贸易活动了.张骞回朝将所见所闻上奏汉武帝,具有雄才大略而又好大喜功的汉武帝听后十分惊喜,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打通从西南到印度的官道,由官方参与商业贸易,扩大疆土.武帝即封张骞为博望侯,命其以蜀郡(治所在成都)、踺为郡(治所在宜宾西南)为据点,派遣四路秘密使者,分头探索通往印度的道路,但都遭到西南少数民族的阻拦未获成功.武帝又从内地广征士卒,举兵攻打西南夷、夜郎、滇等国及许多部落.但由于封建统治者造成的民族隔阂太深,以及昆明、隽等族的头人酋长为了垄断丰厚的过境贸易而拼死抵抗,历经十余年,结果仅打通了从成都到洱海地区的道路,官方使者未能超过大理至保山一带,只能通过各部族作中介与印度商人间接贸易.到了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人内附、东汉王朝“始通博南山、渡澜沧水”,滇缅通道才算打通了,并与缅甸的掸族有了经济文化来往,又通过缅甸进入了印度.汉武帝孜孜以求的“通蜀,身毒国道”才算全线畅通.
文化
“古西南丝绸之路”的川滇段有两途:一条走“古牦牛道(零关道),从成都出发,经双流、新津、玒崃、名山、雅安、荣经、汉源(窄都)、越西、喜德、冕宁、西昌、到达会理以后,折向西南行,经攀枝花,渡金沙江至云南大姚,最后到达大理.另一途从成都出发,经彭山,沿岷江而下,经乐山、宜宾,再沿秦代开凿的“五尺道”南行,经高县、筠连、向西折入横江河谷,经豆沙关、大关、昭通、曲靖、昆明,最后到达大理.两条路在大理会合后,经保山、腾冲、盈江到达缅甸境内的八莫,从八莫出发又有水陆二途到印度.从印度又可通中亚、欧洲.通过“古西南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蜀布、筇竹杖、工艺品、铁器等源源不断的输出,国外的琉璃、宝石、翡翠、光珠等又输入.到了唐代,这条丝道更加兴旺发达,经久不衰.它是中印两个文明古国最早的联系纽带,对中外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后来由于又发现和开辟了新的道路,这条古道才逐渐人稀.
斗转星移,日月交替,古西南丝路的绝大部分道路,已淹没在时间的风雨之中,但一些雄关险道,骡马蹄印,诗联题刻,至今仍留下深深的历史印痕.最典型的如保山的兰津古渡,霁虹桥遗址及附近的摩崖诗、词、题刻.保山的水寨、官庄等路段,都是当年用人工凿岩开山而成的路基,至今仍保存完好.水寨一段自澜沧江边至长湾长约10余公里,原设平坡铺、山达铺、水寨铺等邮驿站点,现尚存平坡铺的小街宽3米,长50米,两端有街门等遗迹.由平坡西上罗阳山至水寨,山腰大石坎长三、四公里的路段是在悬崖峭壁上开凿而成的.路径曲折陡峭,有500余级台阶犹如天梯,史称“梯云路”.石阶上犹存骡马攀踏的累累蹄印,最深者达13厘米,可见当年要攀越这段路途是多么艰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