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经济数据观丨“中国经济问答”系列之七:中国企业“走出去”怎么看?)
中国经济数据观丨“中国经济问答”系列之七:中国企业“走出去”怎么看?
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应从哪几方面入手?
1、经济发展总体状况(GDP增长及波动情况)
2、经济运行状况
(1)生产情况(工业、农业、第三产业);
(2)需求情况(投资、消费、出口);
(3)财政金融情况;
(4)物价总体水平情况。
3、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1)城乡居民收入情况;
(2)住房情况;
(3)就业再就业及社会保障情况。
宏观经济 即宏观层面的国民经济,包括一国国民经济总量、国民经济构成(主要分为GDP部门与非GDP部门)、产业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程度(人类发展指数、社会发展指数、社会福利指数、幸福指数)。
宏观经济,指总量经济活动。 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或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如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经济的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物价的总水平;劳动就业的总水平与失业率;货币发行的总规模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的总规模及其变动等。
一般认为此词1933年由挪威经济学家RAGNAR FRISCH(1895--1973年)在建立“宏观经济学”时所提出。 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维持高水平和快速增长的产出率、低失业率和稳定的价格水平。
微观经济是:指个量经济活动,即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 是指个别企业、经营单位及其经济活动,如个别企业的生产、供销、个别交换的价格等。 微观经济的运行,以价格和市场信号为诱导,通过竞争而自行调整与平衡;而宏观经济的运行,有许多市场机制的作用不能达到的领域,需要国家从社会的全局利益出发,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宏观调节和控制。
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两者之间是有联系和区别的。 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经济活动和经济运行的两个不同层次。 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 微观经济是宏观经济的基础,宏观经济的良好状况是微观经济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宏观经济是与微观经济相对应的概念。 市场经济中以个人、家庭和企业为单位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即是微观经济。
宏观经济学GDP核算实验感想
其实这个东西咋说呢。 。 我个人最大的心得就是多看看新闻啥的,你多看财经新闻你才知道那个问题的严重性呀。
随便一篇财经新闻,那个专业术语多的,不懂咋办,要么不看要么就只能自己去查。 当你学的程度稍微高了一些后,网络基本就废了,完全没法帮你,除非遇到几个热心一点的你提问他帮你回答。 。 其他都只能靠自己。 。 你也只能通过各种书籍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慢慢的你就提高了。
如果你非要分宏观微观啥的,这个分下来也没啥意思,在大学里面学的东西说实话你只能用来考试,举个微观的例子吧。 比如什么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吧,那几个变量你怎么来?不过试卷上会有a= b=。 。 。 这些函数只是教会你怎么思考,要考虑哪些方面。
再举个宏观的例子吧。 。 。 就拿最出名的那啥is-lm模型来讲,那几个变量你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根本没法计算。 。 其中涉及的变量太多太多了,最重要的西他们都没考虑到——预期,偏好。 这两个东西才是决定人们经济生活的。
就说这么多吧
如何从宏观经济层面分析2016年中国股市走势
GDP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缩写,是指经济社会(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 它是对一国(地区)经济在核算期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的最终产品总量的度量,常常被看成显示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生产过程中的新增加值,包括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和固定资产的磨损价值,但不包含生产过程中作为中间投入的价值;在实物构成上,是当期生产的最终产品,包含用于消费、积累及净出口的产品,但不包含各种被其他部门消耗的中间产品。
GDP的测算有三种方法:
1生产法:
GDP=∑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消耗
2收入法:
GDP=∑各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各产业部门固定资产折旧+∑各产业部门生产税净额+∑各产业部门营业利润
3支出法:
GDP=总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
分析宏观经济对给我们什么影响
很明显,2015年的经济走势是下行的,对于2016年,我的判断是将会是探底的一年,但在2016年内能不能真探到这个底不好说,如果探到底了,后面几年就是逐步复苏了,如果还探不到,那真有点不敢想象。 先声明,我下面用的都是官方发布的数据,不是外媒或研究机构的数据,因为这样数据口径容易统一,比较好说明问题,如果一会拿汇丰数据一会拿路透社数据,数据之间根本没法做比较,而且光凭官方自己发布的数据就可以表现出现在的经济形势有多差了,如果你觉得官方数据是美化过的,那么你把情形再想糟些就可以了。 先回顾一下2015年整体经济形势:这几天,国家发改委发布了一个报告,报告里先把2015年的经济情况总结了一下,里面有些用词耐人寻味:报告中对于2015年经济的总体评价是2015年经济运行的总体特征是稳中趋缓、稳中有进、稳中有忧,各领域分化加剧,动力转换过程中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存。 后面又具体说了2015年经济运行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我简单总结下:有利因素:1、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514%,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势头强劲3、消费增长稳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4、一些产业基础好、结构多元化、调整步伐快、开放程度高的地区,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不利因素:1、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持续回落2、加工贸易出口和传统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明显下降3、一些产业结构落后单一、产能过剩行业比较集中的地区,经济下行速度较快,特别是东北三省、山西等情况极不乐观4、量大面广的传统企业、中小企业依然普遍面临生存难、转型难的困境报告里的这些话,大家可以细细品读,想想文字背后的意思和代表的实际经济情况,比如总体特征里的“稳”、“缓”、“进”、“忧”这四个字到底哪个是实际主角?比如,第三产业比重增大和消费逐渐成为主引擎是因为确实增强了还是因为制造业和出口下降的太快了?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的地区和经济下行速度较快的地区到底哪个大?各位必须要有2016年经济比2015年还差的心理准备,这么说的原因很简单,第一,是我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的切身体会,接触的金融和实体经济从业人士都感到明年经济能探到底就算不错,根本不敢奢望明年就好转,第二,在看看官方报告怎么说,央行前些日子发布了《2016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里面对今明两年GDP的预测是,“2015年全年实际GDP增速预计为69%,2016年全年实际GDP增速预计为68%”,2016年比2015年还低01%,别小瞧差的这01%,中国经济的最大问题就是速度问题,实际形势会有多严峻可想而知。 今年的状况,首先官方经济数据显示的就是一片低迷,程度超出预期,最差的就是外贸,进出口连续数月出现负增长,今年的增长目标在几个月之前就可以判定肯定达不到了,甚至在7月股灾那几天,统计局的外贸数据都是分开放出的,先放的是感官上不那么糟糕的指标。 从微观角度讲,实体经济今年倒闭潮、跑路潮比去年还严重,贸易和制造型企业都有大量倒闭,而且有中小企业风险向大型企业蔓延的趋势。 2016年为什么还要糟呢?首先,外部环境就比较差而且不确定性高第一、IMF今年四次下调全球经济增长率,从年初的38%下调到目前的31%,这是2009年以来全球经济最低的增速。 第二、全球贸易增长连续三年低于全球经济增长,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增长率多年来第一次低于全球发达国家的贸易增长率:发展中国家贸易增长率2015年为14%,发达国家贸易增长率305%。 第三、美国已经开始加息,将导致欧洲和新兴市场国家货币贬值和资本外流,对于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也是负面影响。 全球经济除了美国呈现出复苏外,欧洲、日本全在泥潭里,新兴市场国家更危险,比如金砖四国里的巴西和俄罗斯甚至有可能出现政治危机,中国在这俩国家都有不少投资,弄不好就是坑,钱又都打水漂。 其次,国内经济自身困难重重,像钢铁、汽车、有色这些行业都不是一年两年能好起来的,关键是产能严重过剩,而需求正走在下滑的拐点,比如今年我国钢材消费量20年来首次下降,而且预测以后会越来越低,像武钢刚刚要裁员一万人,甚至黄奇帆都提出了要国家规定房地产建筑用钢增加一倍的想法来挽救过剩产能。 而所谓的新兴产业,也在由热转冷,比如互联网行业融资今年就是拐点,上半年还是投资人追着创业者给钱,下半年反过来就都不投了。 官方对于明年国内的经济形势也认为难言乐观,发改委报告中认为“三驾马车”的表现将更加糟糕。 首先看第一驾马车:投资,报告认为,明年投资增速将下降至9%左右。 制造业投资增速可能下降15个百分点,约拉低投资增速05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可能降至零增长,原因包括国内贷款、外资、自筹资金等资金源连续多月负增长,资金来源结构难以支撑房地产投资增长,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同比负增长,房地产市场景气度仍未全面恢复;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明年增速可能回落2%。 这一方面是资金来源受到了限制,一方面则因为新预算法和地方司法、纪委体系改革强化了对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制衡约束,短期内抑制地方投融资扩张。 再看第二驾马车:消费,受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持续减速、受失业显性化、热点消费(汽车)减速等因素的影响,2016年国内消费可能进入个位数增长。 这无疑将削弱消费对经济的带动作用。 至于第三驾马车:出口,预计2016年发达经济体微弱复苏、新兴市场增速有所回升,使得出口可能略高于今年。 但需要注意的是,2015年的出口比2014年是超预期下滑的。 从官方报告都可以看出来,目前国内经济形势应当说是非常严峻的,由于信息不对称,有些问题的严重性可能已经超出了我们的预计。 Winteriscoming……我们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并提前安排应对之策。
结合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
一、熟悉指标与搜集资料 经济运行与发展是一个抽象的过程,其变化与结果都不能为人们所直接接触到,而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指标反映出来的。 各种经济指标在经济运行中互为条件,彼此关联,互相影响,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并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变化着。 如果国民经济运转出现异常,那么,一定会有一些指标率先反映出来。 正是由于经济变量间存在的这种内在联系,才使我们对宏观经济的分析成为可能。 因此,宏观分析的首要步骤就是熟悉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各项指标。 如果要分析国民经济形势,那么首先就必须对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各项主要指标,如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物价总指数、工农业总产值等等有充分的了解;如果要分析货币形势与货币政策就需要熟悉货币供应量、金融机构贷款、居民储蓄存款等等金融指标。 (1)指标的分类 由于宏观经济现象的错综复杂与类型多样,因而反映这些现象的指标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概括起来不外是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三类。 ①总量指标。 总量指标指在统计资料汇总后得到的总和指标,从指标的数字来看表现为绝对数。 它反映了某种宏观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规模和水平。 总量指标按其所说明的总体内容的不同,又可分为说明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总和的标志总量与表明总体单位总数的单位总数。 例如国民生产总值、工业生产总值、农业生产总值、利润总额等都属于标志总量,而企业总数、机构总数、职工总数等则属于单位总数。 总量指标是反映一个国家的国情和国力,反映一个地区、部门或单位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的基本指标。 同时,总量指标还是计算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的基础,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是总量指标的派生指标。 总量指标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的计算结果。 因此,总量指标是进行宏观分析、研究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重要依据。 正确计算和运用总量指标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首先,必须明确各项总量指标的涵义、范围,分清它与有关指标的界限。 例如,在考察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时,只有明确它们各自的涵义与范围才能正确运用这些指标来进行分析。 其次,不同种类的实物总量指标的数值不能加总,只有同类现象才能计算实物总量。 石油产量与电视机产量显然不能加总,而同为农作物的小麦产量与棉花产量也不可混为一谈。 最后,同类现象的总量指标的数值其计量单位必须一致才能加总,否则必须先换算成统一的计量单位。 ②相对指标。 相对指标是社会经济现象中两个有关指标之比,它表明了各种经济现象间的数量对比关系。 相对指标的表现形式一般有百分数、千分数、系数、倍数等,其中,百分数是最常用的一种。 相对指标的优点在于它把反映分子分母两个社会经济现象的具体数值进行了抽象,因而便于在现象间进行对比分析。 相对指标能将社会经济现象间的数量对比关系作出明确的说明。 例如,通过将工业总产值与工农业总产值进行对比,或将报告期某种主要产品产量与基期该产品产量进行对比等,可以表明经济现象的结构、发展速度和相对强度,为深入分析提供了依据。 另外,相对指标还能将现象的绝对数的差异抽象化,使一些不能直接对比的总量指标可以进行对比。 相对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计划完成相对指标。 它是实际完成数与计划完成数之比,主要用于反映计划完成情况。 第二,结构相对指标。 它是总体中不同性质的各部分有关数值与总体数值之比,反映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重。 例如外贸出口额与进出口总额的比值就反映了出口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 另外,通过考察不同时期结构相对指标的变化,可以看出事物的变化过程及其发展趋势。 第三,比较相对指标。 它是指同一时期某一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的对比,表明某一同类现象在各国、各地或各部分之间的相对差异程度。 比如甲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与乙国国民生产总值之比就反映了甲乙两国在经济实力上的差距。 第四,动态相对指标。 它是某一现象的报告期数值与同一现象基期数值之比,反映了事物的发展速度或增长速度。 例如我国1994年国内生产总值为44,918亿元,1993年为34,477亿元,1994年为1993年的111.6%,即增长11.6%(按可比价格)。
简要分析中国宏观经济现状与形势
宏观经济政策概念 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整个社会经济福利、改进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而有意识和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充分就业:本义是指所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目前主要用人力资源作为充分就业的标准;充分就业本不是百分之百的就业,一般地说充分就业允许的事业范畴为4%。 物价稳定:即把通胀率维持在低而稳定的水平上。 物件稳定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即总物价水平的稳定;物价稳定并不是指通货膨胀率为零的状态,而是维持一种能为社会所接受的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的经济状态,一般指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下。 经济增长:保持合意的经济增长率。 经济增长是指单纯的生产增长,经济增长率并不是越高越好,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带来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率一般是用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来衡量的。 国际收支水平:是指国际收支既无赤字又无盈余的状态。 国际收支平衡是一个对外经济目标,必须注意和国内目标的配合使用;正确处理国内目标与国外目标的矛盾。 [本段]如何正确认识宏观经济形势 一、判断宏观经济形势,不仅要看经济增长速度,还要看就业、通货膨胀、国际收支。 要全面地看,不能片面地看,防止出现以偏概全; 二、判断经济形势特别是经济增长速度,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条件和基础上,要看到多年来特别是过去四年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带来的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不能静止地看; 三、判断经济形势,不能只看增速,还要看经济效益、经济结构和民生等方面的改善情况。 要从综合的视角看,不能孤立地看。
我想讲三个问题,第一个想讲物价,按照去年年底的经济工作会议和两会政府所确定的CPI的控制目标是要把CPI的涨幅控制在48%左右,但是前4个月过去了,1月份是上涨71%,2月份87%,3月份是83%,4月份是85%,1到4月份已经上涨了82%。 现在物价的方向会向什么方向发展,我想讲物价形势6个方面基本的判断。
第一个我认为控制目标难度很大,我们今年想把CPI的涨幅控制在48%左右是有很大的难度,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学过统计学的人知道,物价里面有一个翘尾的因素,所谓的“翘尾”,现在的物价是从去年6月份开始涨,涨到今天非常高的水平,同比计算CPI涨幅的时候,是和去年同期比。 去年3、4月份物价没有涨,这样的话显得很高。 今年1月份翘尾影响是58个百分点,5月份是48个百分点,全年平均是43个百分点。 如果说我们的物价维持在去年12月份的水平,今年08年一点不涨价,08年CPI的涨幅会达到34%。
第二个国际市场价格大幅度波动,在很多领域给我们产生了影响。 所谓国际市场价格因素的波动主要有三类,一类是以石油为主的能源大幅度上涨,第二个是铁矿石价格大幅度上涨,第三个是以粮食的价格大幅度上涨,导致了我们的产品进口价格大幅度上升。 我们一季度进口原油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了66%,一季度我们的进口铁矿石上涨了806%,进大豆的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了77%,进口食用植物油的价格上涨了70%。 而中国的产品有相当高的对进口的依赖。 比如说原油的进口依赖度是50%左右,矿产品是1/3左右,我们的粮食尽管是自给自足的,但是在大豆上是有2/3是依赖于进口的,植物油是有1/3来进口的。 所以国际上的价格上涨给我们产生了很大的压力。
难度很大的第三个原因是灾害,今年年初的时候在南方发生雨雪灾害的时候对我们国家的物价产生了影响。 这次地震灾害也会对我们国家的物价产生很大影响。 所以总体看这种难度很大。
第二个我判断是前高后低的CPI涨幅的走势。 第一个是因为翘尾因素是走热的趋势,9月份之后会逐步消失。 刚开始比较高,然后逐步下降。 第二个原因是政府针对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供给的措施。 像现在猪肉价格的供给开始上升,它们的上升会对物价产生影响。 所以全年是前高后低的格局。
第三个判断是当前的物价上涨是有其合理、有利的一面。 主要有两点。 第一个当前的物价上涨过程当中,农产品价格上涨当中,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大幅度上涨和农业成本的大幅度提高,导致了整个农业的综合成本大幅度上升。 如果不稳定这些价格上涨的话,我们生产要素的稳定是很难实现。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趋势
中国保险业现状与发展前景的分析中国保险业现状与发展前景的分析本文已作为国际经济学作业上交至导师处地址: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2004级经济学类邮编摘要纵观我国保险业20多年的发展,中国保险市场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 加入WTO后,中国保险业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就中国保险业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前景作出分析,同时提出加入WTO后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保险业现状发展趋势挑战潜力对策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一个以国有保险公司为主体,中外保险公司并存,外资保险公司争相入市,多家保险公司竟争发展的保险市场新格局已初步形成。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保险业与之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一)中国保险业在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一系列成果1、业务快速发展。 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中国的保险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2003年保费总收入达到3880.4亿元,比上年增长27.1%,相当于1999年的2.8倍;保险业总资产达到9122.8亿元,比上年增长41.5%;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到8739亿元,比上年增长51.4%。 2003年保险密度为287.44元(即每个公民的平均保费),保险深度为3.33%,中国保险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2、市场体系逐步健全。 截至2003年底,全国共有保险公司61家,其中中资保险公司24家,外资保险公司37家。 按业务性质分,财产保险公司25家,人身保险公司30家,再保险公司5家,政策性保险公司1家。 此外还有6家保险集团(控股)公司,2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专业保险中介机构705家,其中保险代理公司507家,保险经纪公司115家,保险公估公司83家,保险从业人员达到150万人。 3、体制改革进展顺利。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再保险公司等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 部分股份制保险公司通过吸收外资和民营资本参股,股权结构得到优化,治理结构逐步完善,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保险资金运用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保控股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分别设立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把保险资金实行了专业化管理和集中统一运用。 在探索保险资金管理改革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 4、法律法规初步完善。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保险业进入了有法可依、依法管理阶段。 为适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中国保监会积极清理了与世贸组织规则不符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2002年颁布实施了新的保险法,与此同时中国保监会依据新保险法的有关规定,先后制定、修改了保险公司管理规定等一系列配套的规章和制度。 一个适合中国保险市场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已经逐步形成。 5、保险监管逐步与国际接轨。 偿付能力监管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颁布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建立了偿付能力预警指标体系,符合中国国情的偿付能力监督制度框架初步建立。 与此同时,实施了《财产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监管指标》、《财产保险公司分险种监管报表》以及《人身保险新型产品精算规定》等一系列监管规章。 加强了保险业监管的制度建设。 (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保险业就以下几个方面与之存在着巨大的差距1、从保险业发展的规模上看,我国保险公司的数量、保费总收入和资产总量都相对很少。 规模是行业和企业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志,从各方面的统计数据应该看到,我国保险业还处在起步阶段。 2、从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上看,我国在这两方面都处于相当低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 保险深度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年保费收入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之比。 目前,发达国家保险市场的保险深度已达10%左右。 而我国2000年的保险深度为1.8%。 保险密度指标是指人均保费。 发达国家已达2000---3000美元,日本高达4600美元。 而我国人均保费只有127.7元,约15美元,美国1600美元,人均保费是中国的107倍,日本是中国的307倍。 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是衡量保险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3、从我国民众对保险业认识的程度上看,保险观念还较差。 人们对保险在稳定社会经济,维护个人切身利益上的作用认识不够。 主动买保险的个人寥寥无几,整个保险业,特别是人身保险是个买方市场,迫使百万保险推销大军四处奔波,推销保险产品。 保险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作为社会的稳定器,必须让人们从切身利益上认识其作用。 (三)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20多年来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实际状况,预计在未来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国保险业将出现以下发展趋势1.保险市场体系化。 从1995年《保险法》颁布实施特别是1998年11月中国保监会成立以来的情况来看,建设和完善中国保险市场体系的步伐正在加快,一个体系完整、门类齐全、法规健全的中国保险市场体系正在建立。 2.经营业务专业化。 随着我国保险体制改革的深化,出口信用保险和农业保险等政策性保险业务将从商业保险公司中分离出来,由国家成立专门的政策性保险公司。 与此同时,在未来几年也会成立专营诸如火险或机动车险业务的专营保险公司。 3.市场竞争有序化。 从1997年开始,人民银行从整顿代理人入手调整了航意险、机动车险的退费、手续费,大力整顿保险市场,许多违规行为被制止,中国保监会成立后,进一步强调要逐渐规范市场秩序,加大对违规机构和违规行为的打击处罚力度,取得显著成效。 4.保险产品品格化。 在逐渐成熟的市场里,产品要占领市场只能靠品牌+价格+服务,这就是品格化。 就保险产品的品格化而言,它所包含的不仅是利益保障功能或投资功能、储蓄功能或产品的组合功能,更主要的是它的价格水平与服务水平。 5.保险制度创新化。 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我国的保险创新内容主要包括产品开发、营销方式、业务管理、组织机构、电子技术、服务内容以及用工制度、分配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创新。 通过上述内容的创新,促进我国民族保险业的发展,使国内保险公司在与国外保险公司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6.经营管理集约化。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国内各保险公司都已意识到原来只注重扩大规模、抢占市场的弊端,而纷纷寻求走效益型道路,向内涵式集约化发展,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 7.行业发展国际化。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我国保险业与国际接轨是必由之路。 中资保险公司也会到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加强与国际保险(再保险)市场的技术合作和业务合作,积极开展国际保险业务。 8.从业人员专业化。 在国内外同行竞争的背景下,客观上对保险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商业保险公司将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既要培养适应国内保险业务发展需要的核保师、核赔师、精算师、专业人才,更要培养精通国际保险惯例、参与国际保险市场竞争的外向型的人才。 二、中国保险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自身又存在巨大的潜力加入WTO后,中国保险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中国保险业自身又存在巨大的潜力。 (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1、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加强了保险市场竞争程度,导致保险企业保费利润率的迅速下滑。 2、造成一部分保费外流。 尽管1995年实施的《保险法》第102条规定了“保险公司需要办理再保险分出业务的,应当优先向中国境地内的保险公司办理”,但实际操作时,难度比较大。 目前保险监管部门要求外资保险公司自留保费不低于30%,加上法定分保20%部分,仍有50%的保费可以由外资历保险公司安排再保险。 3、与国内保险公司争夺一定的市场份额。 外资保险公司客观上有着资金实力雄厚,管理先进,技术服务水平较高的优势,目前尽管在业务经营范围上还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发展势头还是比较好的。 从全国的市场结构看,外资保险公司所占比重年还不到百分之一,但在开放区域内的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已接近10%,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4、外资保险公司由于在待遇方面有着比国内保险公司优厚的条件,会造成国内保险企业一部分优秀人才流失。 (二)从影响保险业的发展的诸因素看,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存在巨大的潜力1、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恩格尔系数的不断降低,保险品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消费品必然会逐步伴随收入的增加而日益提高。 2、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保险业必将随着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不断增加。 在当代世界经济活动中,保险业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保险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将日益增加。 保险机构应充分认识到我国保险业存在的巨大市场潜力和生存空间,实现保险业从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的转化。 3、在我国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革转型时期,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范围呈日趋增长和扩大的趋势。 各种意外事故屡屡发生,天灾人祸不期而至,这就为拓展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为保险人员推销保险,开拓业务活动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为保险业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三、中国加入WTO后保险业的对策面对中国保险业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及加入WTO后面临的挑战,我们应考虑以下对策:(一)加快对内开放保险市场的步伐,提高民族保险业的竞争力现阶段我国保险市场有两大特征,一是封闭,二是垄断。 针对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状况,加快对国内保险市场开放的步伐,尽快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保险机制,打破封闭垄断的市场格局,放开内资保险市场,大胆的让现有保险公司都加入竞争行列,实现保险市场的充分有序竞争,并充分发展。 (二)国家对保险业应实行低税政策,进一步壮大民族保险业实力。 我国现行的保险公司税收标准是按照保费收入每年上缴8%的营业税、33%的所得税和15%的调节税。 我国财政对保险公司实行揽底课税,一定程度上影响保险公司责任准备金的积累,从而影响保险偿付能力的提高。 此外,政策给予外资保险公司超过国民待遇的某些政策,也会使中外保险公司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 以上都需要国家从政策上予以探讨研究。 (三)改革我国国内资保险公司的保险经营体制和管理体制,尽快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 我国保险业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现在内资保险公司在人事、财务等的管理上基本是旧的管理体制。 由于体制僵化、待遇低,人才的使用,员工的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还不能与外资公司相比。 因此要通过改革,克服内资保险体制上的种种弊端,引进先进的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使内资公司尽快提高企业活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与此同时,要尽快健全和发展有利于内资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拓宽国内保险业经营渠道,壮大内资公司资本实力,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内资保险公司改革的同时,使之在公司结构和保险业务运作上尽快的与国际接轨,积极参与竞争。 (四)在竞争日益国际化的保险市场上,我国保险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建立全新的保险经营理念。 要真正培育出具有雄厚实力和国家知名度的民族保险公司,内资保险公司必须转变经营观念,树立效益成本的经营思想,建立适应未来保险市场的内控机制,特别对承保质量、管理效率、防范风险能力、规范操作的程序等,都要实行严格管理。 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苦练内功,提高风险管理及技术水平。 要转变单一的经营模式为多种形式的营销模式,以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探索多种形式的营销手段。 要学习和借鉴国外保险公司的办惯例,侧重培育中介机构和利用中介机构展业。 以提高保险服务质量为手段,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 此外,国家应从政策上对民族保险公司进行扶持,在来源配置上实行倾斜政策,增强其综合实力。 (五)积极开展保险科技创新活动,全面快速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保险技术创新是就保险业的业务经营上,所进行的种种富于开拓性、创造性的变革。 主要包括险种创新、营销方式创新、服务项目创新等多方面。 保险技术创新有利于缩小民族保险业与国际保险市场的差距,带动保险业迅速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保险需求,使我们在未来的保险市场中居于相对有利的地位。 目前,就险种创新而言,我们要大力发展责任保险、医疗保险等险种,全力开拓新险种。 如分红保险、变额保险、单一疾病和特定疾病保险。 其次,就营销方式而言,可以学习借鉴外国保险业的经营经验,结合我们自身情况,大力发展新的营销手段和方式,尽早为开展网络保险做好铺垫。 将发展网上保险作为21世纪的战略举措,为占领网上市场做好积极铺垫。 (六)加快培育高素质的人才未来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民族保险业除了要注意筑巢引凤,通过尊重、优待政策来吸引人才外,更需要全方位加快现有人才的教育和培养。 与此同时,要注意培育企业文化的氛围,创造和谐宽松、团结向上的环境,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防止人才流失。 (七)完善保险法规,强化市场监督保证保险市场健康持续发展,做到监督的全程化、动态化、持续化。 同时,要加快制定入前后的相关法律法规,包括修改和完善《保险法》,对内外保险公司应实行统一监督,在监督目标、指标、手段上应避免双重标准,切实有发挥国家保险监督的职能作用。 参考文献:1.乔桂明:《中国保险业发展战略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2-012.3.魏华林、俞自由、郭杨:中国保险市场的开放及其监管。 《保险研究》,1998(7)、(8)、(9)地址: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2004级经济学类邮编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当今世界经济形势如何
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可阻挡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尽管它在进程中会有曲折,会有人反对,但其势头不可阻挡。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资本、服务、技术、信息、劳务(人才)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空前加快,形成世界统一大市场。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 进入新世纪以后,全球化进程加快,各国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市场自由化的程度越来越高。 之所以说经济全球化的势头不可阻挡,这一进程不会中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两个轮子一直往前转,这两股力量不可阻挡。 这就是市场化的力量和网络化的力量,也称作市场革命和技术革命。 冷战结束后,世界市场化的规模和速度大大提高。 前苏联东欧国家走上市场化道路;中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大步推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市场的控制也大为松动。 整个世界的开放度、市场的自由度前所未有。 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突破了地域时空的限制,互联网使世界各国之间的距离缩小,使商品、资金、技术、信息的流动空前加快,成本空前降低。 例如,纽约到伦敦的长途电话费, 2001年时,每3分钟需1美元,预计到2010年将降到3美分。 网络化极大地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跨国公司的扩张力量不可阻挡,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 哪里的市场条件适合,哪里的成本低廉、潜力巨大,它们就往哪里推进。 有研究显示,全世界已有6.4万家跨国公司,它们以资金、技术、品牌和销售网络的优势驰骋世界市场,它们控制着全球1/3的生产、2/3的国际贸易,70%的技术专利,90%的国际直接投资。 这些庞然大物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WTO的成立,统一的国际经济规则的形成,对民族国家的约束力逐步加强,又大大推动了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进程。 但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的显现,南北差距的拉大,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不合理(这些规则是以发达国家为主体制定的),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富国集中,不发达国家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产业结构的全球整合,使发达国家一部分人失业;工业化的步伐使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 因此,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世界出现了一股反全球化的浪潮。 反全球化浪潮的兴起提醒世界,全球化进程应当调整,需要反思,应当给全球化“以人情、人道色彩”(欧盟语),应使全球化成为一个共赢共享、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这就要求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二、世界经济形成三大主体、三大市场与经济全球化一道,区域经济合作(即区域经济集团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重要趋势。 现在,全世界经济合作组织大大小小多达140多个,但在世界经济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占有最大市场份额的是三大主体: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正在筹划并形成中的东亚自由贸易区。 世界经济的兴衰起落,与这三大区域经济板块密切相关。 经过五次扩大,欧盟今天已成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地区组织。 25国人口4.5亿,GDP逾10万亿美元,占世界总GDP的30%。 欧盟已建立起欧元区,统一了货币,这是目前惟一可以在经济领域与美国相抗衡的力量。 北美自由贸易区,包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1994年正式建立,人口近4亿,GDP 11万亿美元,是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它要向南美扩张,美国认为拉美是“一个比欧盟更重要的市场”。 如果拉美进入,便可形成一个包括34国、8亿人口、占半个地球的大市场。 南美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有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但这是迟早的事。 一个以双边为基础的东亚自由贸易区网络正在形成。 在2000年11月新加坡召开的东盟首脑会议和“10+3”(东盟10国+中日韩3国)首脑非正式会议上,首脑们就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达成共识并使其转入具体实施。 中国与东盟已确定在2010年建立自由贸易区,日本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也将在2012年最终建成。 在此基础上,以“10+3”组成的东亚自由贸易区,可望2015年左右建成,并逐步走向建立“东亚经济共同体”的更宏伟目标。 而实现这一目标,占东亚地区GDP90%以上的中日韩三国的合作至关重要。 一旦东亚自由贸易区建成,将成为拥有占世界1/3人口,GDP达到7万亿美元的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其规模可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世界三大经济板块之间,相互交叉、相互合作、相互竞争。 我国的主要市场、主要贸易伙伴,都在这一范围。 美、欧、日三大家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近一半。 因此,密切关注世界三大市场的动向尤其重要。 正如有专家所言: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动机、地域分布、组织形式、影响及出现的一系列变化,将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与格局产生决定作用,对世界各国提出新的机遇和挑战。 三、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四大环境经济的发展是要受到环境制约的。 对世界经济发展起重要影响的有四大环境,即政治环境、市场环境、资源环境、生态环境。 1.政治环境对经济的影响甚为重大。 从整个世界政治环境看,对和平发展有利。 大国关系进入磋商、协调、合作为主的发展阶段,出现了冷战结束以来相对稳定的时期。 但是,局部战争、国际恐怖活动、民族与宗教冲突、社会动荡,都使世界经济发展受到阻碍,不确定的因素增加。 2.市场环境,包括气候、人文环境、劳动力素质、市场消费潜力、劳工价格、交通通讯条件、企业信誉、政府的经济贸易投资政策和开放度、法制状况、办事效率等等。 美国开列的世界新兴市场名单,中国、韩国、墨西哥、土耳其、印度、南非、波兰等在市场环境方面占有一定优势。 投资者总是涌向那些市场开放度高、投资回报率高、经营条件好的地方。 3.资源环境,关系到生产能否有保障,经营成本能否降低,经济发展能否持续长远,是物质基础。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能源、土地、矿产、水、粮食等自然资源条件的保护、改善与开发。 无论是像日本、新加坡这样的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还是像美国、俄罗斯这样的资源丰富的国家,在发展经济、制定规划时,都不能不把资源问题作为前提条件。 石油、粮食、水三大战略资源的安全问题,日益引起各国政府的关注。 4.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工业社会造成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已经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全世界有11亿人不能用上清洁水。 酸雨、沙尘暴、持续高温等现象的出现,非典、禽流感、疯牛病等疫病的流行,已为人类敲响了警钟。 世界各国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拿出越来越多的资金用于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 要使经济做到快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就要创造良好的四大环境。 四、科技进步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加速器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高新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当今世界,以发展现代化科技来提升综合国力,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点。 日本重提科技立国的口号,欧洲提出加快追赶美国的目标。 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进入了发展高技术、创立新产业的阶段,都在抢占科技制高点。 如果说各种先进工具的诞生,是人类双手的延伸,那么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则是人类大脑的延伸。 当前正在演进的信息技术革命方兴未艾,其巨大效应,美国人把它与300年前的英国产业革命相提并论。 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的高峰估计可延续到2020年前后,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持续增长、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强大加速器。 21世纪初,世界科技正在四大领域,四个制高点上加快发展并展开激烈竞争。 这就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信息化技术、新材料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 美国科学家认为,今后10年技术变革将超过20世纪百年的总和。 科学技术,尤其是高科技,是发展经济的加速器,是增强国力的关键手段,是富国强民的根本,是当代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最重要的武器。 专家们认为,在21世纪,一个国家的兴衰、经济的增长,都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的高科技发展水平。 五、金融在世界经济中的独特地位与巨大风险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世界金融市场正朝着全球一体化的方向发展,金融资本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资本在全球的流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空前加快,规模巨大。 由于各国对外汇管制的放松,对本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对外经济贸易合作的扩大,都为金融资本的迅速进出和自由流动创造了好的条件。 目前全球游资高达七八万亿美元,全球外汇市场每天的交易量达1.5万亿到2万亿美元,其中90%以上的交易是短期资本,从事各种投机炒作。 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全球化给各国投资融资发展经济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但是,全球金融市场无控制的发展,也带来极大的不稳定。 金融全球化带来的问题是,金融危机常常产生连锁反应,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也就是金融危机国际化。 墨西哥金融危机,很快蔓延到拉美其他国家;泰国金融风暴很快便波及到东南亚各国以及亚洲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影响到整个世界。 金融危机的频发,提醒世界各国在扩大开放金融市场时注意根据本国的具体条件,循序渐进,提高抵御金融风暴的能力,加强预防金融危机的管理体系。 六、南北贫富鸿沟扩大影响世界经济稳定发展 全球化带来的最大负面效应,便是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这对世界经济的稳定与未来发展会造成巨大的不利影响。 由于历史的原因,由于不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由于世界发展的不平衡,也由于因民族宗教等问题引发的社会动荡,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50个不发达国家,经济处于贫困落后状态,有的已被边缘化。 据统计,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日本等西方7国,总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1%,但是GDP占世界总量的65%。 而世界其余地区,人口占世界的89%,GDP却仅为世界的35%。 全非洲50多个国家,GDP占世界总量的比例为1%,只相当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一家的资产。 统计数据还显示,世界上最富的20%和最穷的20%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1960年为30∶1,1990年为60∶1,1999年为74∶1,现在已达到80∶1。 世界人均年收入最低的国家刚果(金)只有90美元,而人均收入最多的瑞士多达美元。 外国直接投资也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之间。 2000年,世界净投资达到1.5万亿美元,这笔投资中的82%分配给了发达国家,非洲只分配到1%的外国直接投资。 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南北贫富差距拉大,带来的问题便是社会不稳定、动乱、对富国的不满和怨恨。 总之,目前世界经济现状是西强东弱,北富南穷,北攻南守。 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求南北对话,改变不合理的经济秩序,减免债务,增加对不发达国家的援助的呼声日益增高。 七、中国成为牵引世界经济快车的动力 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加快改革,扩大开放,成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受益最大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和平崛起,是21世纪最具有影响的重大事件。 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量、实际利用外资数量及国家外汇储备,均居世界前列。 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中国2002年GDP总量为1.2万亿美元,列居世界第6位;按国家统计局9月份提供的数据,2003年中国GDP总量已达到亿元人民币。 在世界经济近五年来平均增长不到3%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以高于8%的速度持续上升。 中国经济已成为带动亚洲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如今,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00余家到中国投资兴业,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采购中心、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 据商务部外资司8月的信息,近年来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的研发中心快速增加,总数已超过600家。 这些研发中心累计投入研发金额约40亿美元。 这将为我国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起到积极作用。 这表明,跨国公司把中国市场看作是全球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中国的跨国公司目前也已是数以千计。 正如国际舆论指出的,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进一步增大,成为牵引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 八、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总体向好世界经济经过两年多的低速增长,逐渐从低谷走向复苏,形势向好。 进入新的世纪初年,由于美国上世纪90年代形成的网络和股市泡沫出了问题,泡沫经济崩溃,引发了世界三大经济火车头美欧日同时减速,世界经济在2001年、2002年出现低速增长的不景气局面。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2000年时,世界经济增速为4.8%,而到2001年下降到2.4%,2002年为3.0%。 世界出现贸易和对外投资双下降。 跨国兼并的势头也明显减弱。 经过近3年的调整,采取降息、减税、调整结构等一系列措施,到2003年下半年,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出现复苏势头。 日本经济也从10年沉睡中醒来,缓慢复苏。 亚洲经济增长强劲,高达7%,是经济亮点。 因此,人们在2003年底称世界经济是“开往春天的火车”。 世界经济的增长目前仍然有许多不确定因素。 泡沫经济的后遗症(结构性问题)要彻底消除还有待时日,发达国家的失业率仍居高不下,美元贬值疲软,伊拉克战争的后遗症增加了反恐斗争的难度,世界局势不稳定,石油价格居高不下,这一切都会对未来世界经济的增长产生变数和不利影响。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世界经济在2003年的增长率达到3.2%。 同时预计全球经济增长率 2004年可达4.6%,据称即将调高为4.9%。 这个乐观的估计能否实现,还有待于证实,但可以肯定的是,世界经济总的发展前景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