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以及资源配置的枢纽,在全球化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助力产业全球化的重要保障。
11月19日,由中国国际商会支持、全球中小企业联盟主办的2024全球产业合作大会在杭州举办,大会以“开放合作 链通全球”为主题,旨在凝聚更多共识,破解各国企业国际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
在全球化进程中,金融机构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作为根植于浙江民营经济沃土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浙商银行受邀参加此次全球产业合作大会,发布了“一带一路”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手册,将通过创新综合化、定制化、全生命周期的跨境金融服务,为企业参与全球化保驾护航。浙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陆建强表示,金融要成为全球化正行向善的促进者,要朝着有助于造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而努力;在数字化大变局下,金融面临重大变革,数字化更加直击金融本质。在此背景下,浙商银行坚持“善”和“数”两大战略核心,持续探索金融助力国际化的有效路径。
坚持功能第一性
成为全球化正行向善的促进者
瀚舜国际贸易(绍兴)有限公司是浙江的一家小微企业,主营纺织品面料出口,主要销往欧洲、东南亚、南美等国家。近几年,受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加剧等因素影响,企业财务管理压力增大,办理交易时效性难以保证。
得知情况后,浙商银行金融顾问积极对接,在服务过程中,深入了解企业金融服务需求,为其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通过综合运用“大数据+线上化+特色政策”组合,破解企业汇率避险难题。此后,浙商银行金融顾问团多次跟踪走访,提出汇率套保优化建议,在得知浙江省政府推出政府性融资担保支持小微企业汇率避险的政策后,第一时间上门指导企业签订协议、申请额度,为其减免初始交易担保;同时在金融顾问的指导下,企业尝试“交易宝-远期委托挂单”功能,通过线上无纸化无时滞操作,顺利锁定一笔三个月后收汇的订单汇率,成交的价格几乎拿到当日汇率最高点。企业负责人表示,“浙商银行的金融顾问服务很全面很专业,建议我们使用的夜盘委托挂单功能大大提高订单结汇价,有效减轻企业人力和盯盘成本,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是浙商银行国际业务践行“善本金融”的一个缩影。
“金融是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社会发展的一种工具,具有功能性。金融先天具有放大作用,服务善的主体,就是放大社会价值。”基于此,浙商银行近年来秉持“金融向善”理念,坚持导正金融的放大功能,从注重金融自身盈利性转向更加注重放大社会价值,发挥功能第一性。在全球化进程中,陆建强更是指出“金融要成为全球化正行向善的促进者。”
对应的,浙商银行从公益属性出发,举旗金融顾问制度,联合各类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建立“1+N”工作机制,给地方政府、企业和居民提供一站式综合化服务。近年来,浙商银行依托全国网点布局和举旗“金融顾问”,对接全国全球各地浙江商会,实施金融顾问服务浙江“千项万亿”、服务浙商“千家万户”工程,并依托数字化工具延伸服务触角、创新服务模式,致力于帮助浙商更好地融入全球市场。
浙商银行还创建了“浙银善标”评价体系,从正面指标和负面两个维度双向评价,对善标等级较高的客群给予信用评级上翻、抵押率上调,以及授信审批便利、利(费)率优惠、定制产品服务等支持。通过把中国式ESG理念融入核心业务运营,浙商银行把“善”的基因嵌入国际业务等各个金融服务场景,持续深化从社会价值视角导正金融放大功能的向善机制。
探索链式生态金融
赋能全球产业链合作
在数字化大变局下,金融也面临重大变革,数字化将重塑国际金融发展路径,通过数字金融助力全球化是国内外金融机构共同的使命。
为此,陆建强提出,金融要加快实现四个转变:从服务企业融资向服务产业生态转变;从依赖不动产、抵押担保式的“当铺”金融向依赖数据、算法的场景金融转变;从以牌照为中心的专项服务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服务转变;从“打猎式经营”向“种田式陪伴”转变。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围绕金融“四个转变”,浙商银行链式生态金融应运而生。据悉,链式生态金融是以数据资产为基础,以场景和算力为依托,通过高效、便捷、精准服务,推动整个产业生态价值的最大化,以生态繁荣带来主体繁荣。链式生态金融具有“嵌入场景,强化链接;聚焦生态,合作共赢;盘活资源,高效配置”三个内涵特征。
安吉DJS家具有限公司是浙江省湖州市内一家家具及配件的销售公司,产品主要通过向周边生厂商采购后销往中东和东南亚地区的大型连锁超市。临近春节,企业有支付上游供应商货款、发放员工年终奖的需求,而境外货款未到期回收,流动资金较紧张。
了解企业情况后,浙商银行提供了依托于出口企业收汇等核心数据的“出口数据贷”大数据授信模式。企业扫描二维码在线提交授信申请后,系统根据客户的收汇数据审批了90万元的初始额度,额度启用后又及时增额96万元,合计授信额度186万元。搭配“出口商票便捷贷”线上融资模式,企业只需通过限额一次性审批,线上提交融资申请和相关单据后便能即时提取融资款项,帮助企业度过阶段性资金紧张的难关。
打造“一带一路”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品牌
全力支持企业深度参与国际合作
在链式生态金融方面,浙商银行正在不断进行诸如此类的探索和实践。据介绍,该行目前主要聚焦科创金融服务场景、供应链服务场景、企业流动性管理场景、区域综合金融生态建设场景等四大场景,依托数字化工具,将金融服务嵌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相关场景和环节,赋能全球产业链合作。
大会现场,浙商银行还全面接轨国际市场,发布了“一带一路”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手册,通过创新综合化、定制化、全生命周期的跨境金融服务,为企业参与全球化保驾护航。
具体来看,浙商银行通过构建全球化账户及结算服务体系、一体化流动性融资服务体系、一站式投融资服务体系、外贸新业态特色服务体系、全球性资产配置服务体系、沉浸式对客外汇交易体系、立体化资金营运体系等七大服务体系,打造了跨境金融数字化便捷化综合服务网络。目前,该行服务各类国际业务客户超2万户,对客外汇交易量居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第3位。
此外,依托香港分行和自贸区分行FTU两个离岸平台,浙商银行充分发挥数字化优势,积极助力支持企业参与国际贸易与投资进程,推动国际资本流动和资源配置优化。据悉,截至2024年11月,该行已经与全球范围内近1000家境外银行建立合作关系,力争成为全球金融合作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会前,德国前总统、全球中小企业联盟名誉主席、2022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克里斯蒂安·武尔夫一行赴浙商银行开展考察活动,双方就“善本金融”、服务全球浙商和金融支持产业全球化等内容进行座谈交流。
作为金融体系中的核心机构,银行是探索金融助力产业全球化的中坚力量。接下来,浙商银行将进一步加强与全球各地合作伙伴的链接,当好企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金融桥梁与纽带,为建立一个更加开放、合作、可持续的全球产业合作平台贡献浙银力量。(CIS)
民政对养老的最新政策
一、国家政策动态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意见》包括8项24条内容,从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撑体系、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着力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积极培育银发经济、强化老龄工作保障6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意见》指出2022年年底前,建立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制度,评估结果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跨部门互认;2025年,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到60%以上,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区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居住区建设补短板行动等补建一批养老服务设施,“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逐步完善;2025年年底前,每个县(市、区、旗)有1所以上具有医养结合功能的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 2.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开展老年医疗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21〕560号)《通知》明确山东省、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等15个省份参加试点,试点时间从2022年1月-12月,试点任务有6项:(1)增加提供老年医疗护理服务的医疗机构和床位数量;(2)加强老年医疗护理从业人员培养培训;(3)增加多层次老年医疗护理服务供给;(4)创新多元化老年医疗护理服务模式;(5)开展老年人居家医疗护理服务试点;(6)探索完善老年医疗护理服务价格和支付机制。 3.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民政部办公厅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开展2021年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遴选工作的通知(工信厅联电子函〔2021〕270号)《通知》要求从企业类、园区类、街道(乡镇)类、基地类等4类遴选产业基础雄厚、区域特色鲜明的示范基地,并提出具体申报条件。 明确将面向家庭健康管理、基层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促进、康复辅助训练、互联网+医疗健康等智慧健康场景,创建一批社会参与广泛、应用效果明显的示范街道(乡镇)及产业基础雄厚、区域特色鲜明的示范基地。 二、地方政策动态1.山东省民政厅 省委组织部等12部门《关于加强农村养老工作的指导意见》(鲁民〔2021〕82号)《意见》从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健全农村养老服务网络、强化家庭养老基础作用、大力发展互助养老服务、提升养老机构照护服务能力、提升医养康养结合水平、健全发展要素保障机制等8个方面,提出推进农村养老的27条具体措施。 要求2022年底前失能特困老年人集中供养率达到并保持在60%以上,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有1处以提供失能特困老年人专业照护为主的县级敬老院;2025年底前,实现城乡失能特困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全覆盖,16市全面建立实施城乡居民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2.山东省民政厅 自然环境厅 住建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城镇居住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移交和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鲁民〔2021〕83 号)《办法》共6章23条,包括总则、规划、建设、移交、使用、监管等内容,明确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是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行、上门服务、紧急救援、精神慰藉等服务的场所。 统筹配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应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2018)、《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试行)》(建科规〔2020〕7号)、《老年人照料设施建筑设计标准》(JGJ450-201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2014(2018年版))、《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建标143-2010)、《无障碍设计规范》(GB-2012)》等标准规范,且与城镇居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 3.北京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规划》包括规划背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主要任务3部分内容和9项任务,即:(1)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2)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3)构建老年健康服务体系;(4)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5)加强老龄人才队伍建设;(6)着力推进老龄产业;(7)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8)强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技支撑;(9)推动京津冀老龄事业协同发展。 要求到2025年,建成并运营街道(乡镇)养老照料中心280个、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不少于1200个。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达标率不低于80%。 4.上海市民政局关于本市推行“养老服务时间银行”项目的通知(沪民养老发〔2021〕28号)《通知》鼓励和支持社会成员为老年人提供非专业性的养老服务,按照一定的规则记录服务提供者的服务时间,储入其时间银行个人账户,以便将来兑换相同时长的服务。 《项目》通过统一名称、统一平台、统一网络标识、统一兑换规则等制度设计,从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场所、服务时间5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5.上海市民政局 财政局关于进一步扩大本市老年人应急呼叫项目受益面的通知(沪民养老发〔2021〕30号)《通知》对经济困难的高龄独居本市户籍老年人进行政府补贴。 补贴范围包括“一键通”设备费、电话机初装费、通信月租费、通信费,以及紧急救援、主动关爱等费用。 对非经济困难的高龄独居老年人,政府补贴范围包括紧急救援服务费(每月10元标准),同时鼓励各区采取发动基金会、企业资助等方式解决“一键通”设备及通信等费用。 对其他有需要的老年人,引导鼓励老年人或子女向符合规范要求的服务商(政府指导收费)购买服务。 6.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公共服务“十四五”规划》的通知(粤府办〔2021〕37号)《规划》有发展环境、总体要求、制度框架、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5部分,设置20个专栏内容。 要求到2025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特殊困难老年人月探访率达到100%,县级以上城市至少建有1所老年大学,50%以上乡镇(街道)建有老年大学分校;30%以上行政村(社区)建有老年大学学习点。 7.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办公室关于公布《第一批广东省医养结合示范机构名单》的通知(粤卫办老龄函〔2021〕6号)根据《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关于开展广东省医养结合示范机构创建活动的通知》,广州市老人院、广东岭南养老院有限公司、广州天河珠吉护理院等10家机构为第一批广东省医养结合示范机构。 8.广东省民政厅办公室关于《参加旅居养老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的通知(粤民办函〔2021〕137号)《通知》指出广东省和湖南省、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陕西省6个省市共同签署旅居养老合作框架协议。 6个省市利用在养老、文化、生态、环境、资源等方面优势,以提高养老服务供给质量为核心,以健康旅居康养为重点,以市场化运作为手段民政部养老政策,推动养老服务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9.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川办发〔2021〕57号)《方案》指出加快推进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推动设立“家庭照护床位”,探索建立家庭喘息服务机制。 提升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功能,构建居家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 完善老年人助餐服务体系,加强农村老年餐桌建设。 鼓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参加普惠养老服务,支持机构专业化、品牌化、连锁化发展。 到2025年,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达到55%以上。 10.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琼府办函〔2021〕413号)《方案》指出到2022年底,每个市县(区)至少建成并运营1所老年大学, 至少建有一个以失能、部分失能特困人员专业照护为主的县级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和一个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全面建立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探访制度。 到2025年底,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60%,养老护理人员培训达到1.5万人次,乡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机构达到60%, 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0%以上。 11. 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养老服务条例》的通知《条例》包括城乡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医养康养结合、养老服务人员、扶持保障、监督管理等10章内容,共有80条具体规定。 其中,城乡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有6类21项具体内容,机构养老服务有4类16项具体内容,条例将于2022年1月1日正式施行。 12.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市政办发〔2021〕47号)《方案》制定7方面34条扶持政策,包括5个重点行动和20项重点任务。 要求到2025年,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60%,镇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70%。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打造5家养老服务产教融和基地和10家养老服务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将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技能培训纳入西安市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大规模培训养老护理员、养老院院长、老年社会工、家庭照护者。 推动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每百张养老机构床位均拥有1名社会工。 13.西安市民政局 发展改革委 财政局关于印发《西安市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西规〔2021〕014-民政局002)《办法》包括总则、组织实施、运营管理、监督管理、附章5章34条内容,以保障基本、规范管理为出发点,理顺了养老机构相关体制机制。 适用于政府拥有所有权(使用权)的养老设施,公建民营是指政府将其拥有所有权(使用权)的养老设施委托社会力量运营的模式,自2021年12月3日起施行。 14.合肥市民政局 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合肥市“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合民〔2021〕106号)《规划》共分为4章,设置2个指标专栏和8个重大事项专栏,突出设置指标专栏,围绕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方面提出20项主要指标。 要求分类发展居家型、医养型、护养型、疗养型、结伴互助型等养老服务,构建具有合肥特色的现代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形成以“家门口养老”为主、以活力颐养为辅的多元融合的养老新模式,推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15.太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发布《安宁疗护机构服务规范》等4项太原市地方标准的公告(2021年第2号)《公告》指出《安宁疗护机构服务规范》、《居家安宁疗护服务规范》、《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规范》、《居家医养结合服务规范》4项规范为地方标准,标准明确了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服务内容、服务流程、评价与改进等内容,规范将于2022年1月1日实施。 三、行业动态1.民政部:公开征求《老年人能力评估规范》国家标准意见《老年人能力评估规范》在现行《老年人能力评估》行业标准的基础上申请国家标准立项民政部养老政策,由民政部养老服务司组织编写形成征求意见稿。 《规范》对评估指标、等级划分方法等进行调整,特别是在精准刻画认知功能方面更为完整和科学,可以为认知功能障碍老年人提供功能评估。 2.吴玉韶副会长出席国际老龄联合会第十五届全球老龄大会并发言11月11日上午,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吴玉韶以视频方式出席了国际老龄联合会第十五届全球老龄大会,并进行题为《中国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发言。 他介绍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有关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阐述了中国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各项举措,分享了中国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中国方案”。 3.山东省完成2021年度养老服务与管理人员系列专题培训任务围绕现代养老服务人才需求,山东省民政厅组织了高质量发展研讨、养老机构院长、老年人能力评估等12类专题培训班,通过制定《山东省省级养老服务与管理人员培训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对培训班的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场地要求、考核制度等进行了全面细化的要求。 培训共分55期,目前已累计培训5700余人,圆满完成2021年度培训任务。 4.青岛:发布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地图养老地图涵盖全市284家养老机构、197处镇街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地理位置、门牌及内部设施照片、星级评定结果、收费标准等信息, 内容全面、信息权威、便捷实用。 通过微信小程序查看养老服务机构的地理位置、类别性质、备案床位数、等级评定结果、详情介绍、最新养老服务政策和资讯等信息。 养老地图公布了青岛10个区(市)的养老服务热线, 在购买和使用养老服务过程中的问题,均可拨打热线反映给当地民政部门。 5.济宁:举行“办好高水平有特色老年大学推动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11月22日,济宁市委老干部局副局长李玉国表示,目前全市已建成基层老年大学近50所。 未来要打造“一核四极、全网覆盖”老年大学办学格局,推进老年大学与街道社区、职业院校、部门单位、养老机构等合作办学,两年内建立100所基层老年学校,着力构建覆盖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四级老年教育网络。 6.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召开加快推进社会适老化改造对口协商座谈会11月18日,全国政协社法委围绕加快推进社会适老化改造召开对口协商座谈会,并围绕专项民主监督议题开展交流协商。 全国政协社法委副主任黄树贤建议明确分工协作,重点抓好适老化规划落实、技术和资金投入的统筹使用。 交通运输部原安全总监成平建议制定适老化改造的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制定适老化服务标准,制定智能产品及服务平台(系统)适老化应用的国家标准。 原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黄浩涛建议需要在适老化改造方面建立和优化准入机制,对进行适老化改造的第三方服务机构。 国务院参事甄贞建议健全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完善适老化改造的政策体系,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适老化改造。 7.中国卫生经济学会老年健康经济专业委员会举办2021学术年会暨第六届论坛倡导健康老龄化论坛11月20日,老年健康专委会在线上组织召开学术年会暨第六届“医养结合与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学术论坛。 20位政产学研界的专家学者围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理论与实践当下与未来”主题,聚焦医养康养结合模式、老龄健康理论、康养理论与实践创新新成果等内容,北京大学教授王红漫作2020-2021年度老年健康经济专委会工作总结,提出“康寿之乡”理念,并发布中、英、俄文3个版本的《康寿之乡认定准则和方法》。 8.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高德地图联合发布《老年人数字化出行服务指南》《服务指南》旨在帮助老年人学习使用互联网进行助老出行服务。 相关负责人介绍高德地图上线了长辈地图、一键叫车等系列助老服务,界面字体大,功能简洁,操作简单,可以提示老年人设置家庭住址,可以一键查询回家路线,方便老年人使用。 9.北京: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同方全球人寿联合发布2021年《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调研报告》11月10日,2021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调研报告发布会在北京“2021卓越竞争力金融峰会”举行,报告为政府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养老保险制度与政策、企业了解员工的退休生活需求并据此制定和完善员工福利计划、个人制定和完善科学合理的退休养老计划提供参考。 报告同时指出2021年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是6.78,是9年来的最高水平。 10.北京: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发布养老金融蓝皮书11月6日,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简称“CAFF50”)在北京正式发布《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2021)》(又称“养老金融蓝皮书”,简称“蓝皮书”)。 蓝皮书包括总报告、分报告、产品篇、专题篇、借鉴篇等16章内容,约30万字,探讨了中国养老金融发展的现状、挑战和趋势,探索我国养老金融发展的有效路径。 11.北京:老年人刷卡亮码成为疫情防控标配采用“健康宝”AI应用赋能,北京市老年人只需养老助残卡、身份证,实现1秒钟验码,实现疫情防控查询,为公共治理的高效化和公共服务的便捷化提供了范例。 目前,全市412处公共场所及1922个居民小区实现健康状态便捷查询,平均每天约150万人次通过刷卡等方式“亮码”。 12.上海:发布第一本老年医学研究生教材《老年医学新概念》11月24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教材《老年医学新概念》举行首发仪式。 教材分为上、下两篇,共25章,以“老年”、“新概念”为关键词,凸显老年疾病特点、重点,紧贴老年医学领域发展前沿,紧扣老年病临床诊治实际,突出老年期独有疾病的诊疗要点。 上篇重点阐述老年医学新知识、新技能与新进展,涵盖老年医学基本概念、老年病临床特点与应对策略、健康老龄化、老年综合评估、老年综合征、老年人文关爱、慢病与共病管理、老年人合理用药、护理的特殊需求与医养结合等内容,下篇重点阐述老年各系统常见多发病的定义、临床和实验室诊断、疾病特点与有效应对策略等内容。 13.上海:抖音短视频帮助老年人构建数字自信11月10日,由中国人口学会和抖音联合主办的“善用短视频,助老在行动”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加入“银色闪耀专家顾问团”,共同讨论如何发挥短视频作用,构建老年友好型数字社会,服务老年人享受数字生活。 14.广州:举办第八届中国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启幕11月15日-18日,由中国老龄产业协会、中国保利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共同主办,第八届中国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SIC老博会)在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盛大举办。 博览会展出面积达2.2万平方米,有7大主题展区,包括无障碍生活、智慧养老、养老服务、特色老年服务、康复护理、保健养生、国际展区,继续设立长寿之乡专区、听力语言康复展区、旅居养老等特色专区。 15.广州:创新养老新方式,成立和谐社会监护服务中心11月24日,在广州市荔湾区民政局指导下,广州市荔湾区和谐社会监护服务中心揭牌成立,该中心根据失独老人、独居老人等被监护人的授权,负责照管其日常生活,协助其进行医疗决定和监管财产等,通过意定监护,使养老有了新方式。 意定监护是意思自
专精特新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什么是专精特新“专”,就是“专业化”,专注一个行业、专做几个产品、专门服务一类客户、专心开拓一些地区;“精”,就是“精细管理”精良的产品或服务品质、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精简高效的管理制度和流程;“特”,就是“独有或更好”,即抓住客户特点,形成自己的特色如产品特色、服务特色等;“新”,就是“创新”,要以新设计、新产品、新款式、新包装、新形象等,不断满足客户的新需求。 问题二:什么是专精特新企业好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有扶持小企业的举措:坚持科学发展观,鼓励小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产业能级,促进产业升级;鼓励小企业兴办新型产业,实施差异化发展;鼓励小企业生产“精、尖、特、优”产品,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问题三:专、精、特、新是什么意思专:专业 精:精辟 特:特推 新:最新 问题四:中小企业走专精新特的现实意义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弱、抗风险能力不强等自身不足,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是中小企业整体素质提高的需要,是实现我国产业组织结构升级的需要,是提升传统行业、培养新兴产业的需要,是发展新业态、创新新模式的需要。 坚持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是广大中小企业实现发展专业化、管理精细化、技术特色化和持久创新的现实途径。 一、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的现实意义 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中小企业整体素质提高的需要。 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可以推动中小企业应用新技术大力发展专业化生产,主动的融入大企业的技术,产品和协作配套的体系,与大企业形成合理的市场分工,增强中小企业抗御风险的能力和适应经济形式的能力,加快商业创新和合作模式的创新,更好的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填补市场的空白。 二是实现产业组织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 我国产业组织结构还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在一些经济规模要求较高的产业领域,产业集中度还相对偏低。 同时,中小企业的发展活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在规模经济行业促进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集团,扶持发展大批具有“专精特新”特征的中小企业,有利于我国及早形成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调发展、资源配置更富效率的产业组织结构。 三是提升传统行业、培养新兴产业的需要。 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可以加强企业的结构改造,应用先进的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的产业,培养战略性的产业,加快技术和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先进的比重和品牌的创造能力,节能减排,支持高成长性和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四是发展新业态、创新模式的需要。 在信息咨询,现代物流新兴的行业,中小企业的创新十分活跃,大量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新服务、新的商业模式都源自于中小企业。 二、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的政策导向 我国 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作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任务予以重点扶持,通过多项措施积极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2003年开始实施的中小企业促进法规定,国家制定政策鼓励中小企业按照市场需要,开发新产品,采用先进的技术、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实现技术进步。 国发〔2009〕36号文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设备,研制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 国发〔2012〕14号文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首度表述“专精特新”的提法,文件提出,要支持创新型、创业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小型微型企业发展,鼓励小型微型企业走“专精特新”和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发展的道路,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2011年工信部发布《“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和《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两个规划。 我国首次从国家层面上提出的中小企业专项规划――《“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把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道路作为“十二五”时期促进中小企业成长的基本原则之一。 规划把“专精特新”发展方向作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把进一步提高“专精特新”和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作为“十二五”时期促进中小企业成长的主要任务之一,把支持中小企业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的集聚发展作为促进中小企业成长的着力点,建立起企业间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努力形成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提出进一步增强中小企业发展活力的目标任务,通过继续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促进中小企业走“专......>> 问题五:企业“高、大、新、专”指什么一、定义 是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工业中小企业, 企业规模符合国家《中小企业划型标准》(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的规定。 二、内涵及特征 (一)专业化。 企业专注核心业务,提高专业化生产、服务和协作配套的能力, 为大企业、大项目和产业链提供零部件、元器件、配套产品和配套服务。 (二)精细化。 企业精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和精细化服务,以美誉度高、性价比好、 品质精良的产品和服务在细分市场中占据优势。 (三)特色化。 企业利用特色资源,弘扬传统技艺和地域文化,采用独特工艺、技术、 配方或原料,研制生产具有地方或企业特色的产品。 (四)新颖化。 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 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问题六:专利产业化项目 是什么意思?专利产业化:就是将专利技术运用到产品或设备中批量生产! 问题七:如何理解企业转型升级为了适应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折,原有的国有企业向股份制企业转化,这就是企业转型升级。 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许多新问题、新矛盾,部分企业还出现生产经营困难,这些都是转型升级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 我们要抢抓机遇,充分利用宏观政策、微观发展形成的倒逼机制,在调整中提升,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加强调整,积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调整产业结构是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 一是要发展和培育一批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 继续做大做强五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探索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虚拟经营。 二是改造和提升一批传统优势产业。 加快商贸、金融、物流、会展等四个中心建设,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用现代服务业提升制造业,形成工贸互动的良好局面。 以万元田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农艺科技、服务体系、经营体制、产业体系、投入机制五大创新。 三是扶持和壮大一批重点企业。 鼓励企业通过走产品经营、资本经营、品牌经营相结合的道路,重点扶持吉利、吉奥、巨科等排头兵企业,加快培育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 自主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 充分发挥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一是科技创新。 高度重视传统产业的科技创新与改造,加快构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联、 扶持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适时考虑在区内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 二是供应链创新。 在当前高成本形势下,继续发挥路桥产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协作配套体系这一优势,要特别重视和加强配套协作过程中的产业供应链管理,积极寻求供应链变革与再造,减少经营成本。 三是营销创新。 积极运用网络等新型的销售渠道,通过网上下单、就近配送、就近安装等方式,努力缩短销售渠道,降低营销费用,增强竞争能力。 提升服务,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牢固树立善待企业意识,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实实在在为企业办事。 对转型试点企业在办证办事、政策适用及资源投放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职能管理部门要对试点单位涉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项目给予优先优办,最大限度地提供便利。 同时,将上级扶助专项资金优先考虑试点行业和试点单位。 继续开展两年活动,建立以各类中小企业为对象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网络。 成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中小企业技术开发风险基金,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和新产品开发风险大等问题。 破解难题,努力强化企业要素保障 在土地方面。 除积极争取指标、合理安排用地指标外,还要加大挖潜力度,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大力推广土地租赁制,鼓励企业通过租赁方式取得国有或集体土地使用权,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一定的年限出租,探索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机制。 倡导零地技改,加强荒滩、荒地等闲置土地的清理,盘活存量用地。 加快沿海滩涂围垦进度,使企业尽快向沿海产业带转移。 在资金方面。 各银行仍然要加大对企业的投入,通过组织存款、拆借资金等方式,使得贷款的资金空间较大,富有调剂余地,保证足量的信贷资金来源。 建立多元筹资机制,积极牵线加强银企合作,规范发展担保公司,创新金融服务,加大企业贷款力度。 积极探索民间资本投资方式,鼓励拓宽投资领域,加大对社会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担保的奖励额度,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潜力较大......>> 问题八:青岛科捷机械手我们威之猛智能自动化产销注塑机周边设备,可以连细134.....121.....9339..... 问题九:谈谈你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下面是较权威的解释 希望对您有用“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将其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 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国 促进经济发展,保护全球环境的共识。 我国 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也明确提出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资源和环境基础”的奋斗目标。 用“可持续发展”概念界定“经济体系”的性质,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发展的质量,体现了我们所要建立的经济体系是与自然、社会相和谐,具有长久、活跃的发展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也十分突出,比如三次产业的比例仍不协调,工业结构层次偏低,重点产业缺乏鲜明特色,知识、智力投入不足,参与世界经济分工的程度不高,持久稳定发展的基础尚不牢固。 正是从应对入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出发,致力于不断增强我市经济的持久竞争力,始终保持城市经济的活力和优势,党代会报告提出了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这一战略思路。 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一、三次产业协调。 经济体系中的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必须要形成较为合理的比例关系,才能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从国际产业发展的历史来看,农业、工业、服务业的依次兴起是产业结构成长的必然规律。 当代经济学的“配第―克拉克定理”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 这是由需求与效率两个因素结合所造成的,即对一产、二产产品的需求呈不断减小趋势,而一、二、三产的效率呈依次升高态势,两者的结合导致了三次产业比例关系的变化。 背离这一规律,各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各门类之间不能实现均衡、协调发展,极易导致各类要素资源配置失衡、利用效率低下,使得经济增长的基础变得脆弱,发展出现大起大落。 目前,发达国家和我国一些先进城市的第一产业比例在5%以下,第二产业在40%左右,第三产业在5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60%。 而2002年我市的三次产业结构为9.6:50.4:40,一产比重过高、三产比重偏低的问题比较突出。 今后应在提升一产内部结构的同时调减一产比重,加快发展第二产业,努力增加三产的比重,做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我市有500多万农村人口,调减一产比重并不是单纯地压缩规模,而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合理配置劳动力等要素资源,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为二、三产业发展拓展更广阔的空间。 我市目前人均GDP为2565美元,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加速起飞的阶段,必须进一步发展制造业,重点是重化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扭转结构过“轻”过“低”的局面。 增加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并通过中介产业的发育,在更广泛的领域为工农业发展创造条件。 二、骨干突出。 一个城市的经济体系中如果拥有若干规模大、实力强、科技含量高、效益佳的骨干行业和企业,就会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产业的成长有赖骨干的支撑,骨干行业、骨干企业对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它们以大规模的产能提升整个城市的经济能级,大规模的利税壮大城市综合实力,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提升城市产业结构和档次的主导力量。 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指出,绝大多数国家成功的产业都是由企业集群组成的,在企业集群内,企业的合作与适度竞争是该集群内单个企业与整个企业集群保持活力与......>>
成都文旅赋能城市发展 奏响新乐章
绿道骑行竹艺村变脸表演《努力餐》剧照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书写了革命、建设、改革的壮丽篇章,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极其重要的宝贵经验。 在这历史性的时刻,成都文旅行业加快复苏步伐,赋能城市发展,开创事业产业新篇章;在这历史性的时刻,成都市文广旅局积极践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理念,切实担当起文化旅游发展核心区的主干责任,为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打造“三城三都”奋力拼搏,真抓实干,以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礼。 据了解,2021年1-3月,全市文创产业增加值达498亿元,同比增幅26%。 1-5月,音乐产业产值187.86亿元,同比增长14.59%。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积极探索文旅公共服务融合新路径回望百年路,奋进新时代。 近日,作为中宣部、文旅部、中国文联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由成都艺术剧院创作演出的革命题材舞剧《努力餐》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华彩亮相。 赛场竞演荣获中国舞蹈“荷花奖”,市场巡演斩获8.4豆瓣高分,历经市场与赛场、专家和观众检验的舞剧精品《努力餐》,以革命先烈英勇奋斗的党史内容,观众喜闻乐见的舞剧形式,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艺术品质,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在北京首都戏剧舞台,用艺术瞬间表达永恒信仰,致敬百年征程。 文艺是一个城市的美丽人文风景。 近年来,川剧《烈火中永生》《尘埃落定》《落下闳》,舞蹈《英姿》、京剧《陈毅回川》等一个个“成都造”舞台艺术作品引领、鞭策天府文化再攀高峰。 2019年,成都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弘扬中华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决定》指出,要让“天府文化蕴含的创新创造的时代精神、优雅时尚的生活美学、乐观包容的气度胸襟、友善公益的大爱情怀成为全市人民自觉践行的核心价值和城市精神”。 这再次升华了弘扬天府文化更深层次的内涵: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都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接踵而至。 成都拥有各类博物馆160家、知名美术馆51家、图书馆4000余家。 各大博物馆精心策划了《红星耀蓉城·百年铸辉煌》《奋斗与辉煌——中国共产党百年礼赞》《大三国志》等丰富的展览。 其中,成都博物馆斩获“第十八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项。 目前,成都已全面实现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街道文化中心免费错时延时开放,推进各区县开展老旧院落打造地域特色文化示范院落,打造44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 同时,文旅消费惠民模式大呈现:创新发行“金熊猫卡”,开展“成都新消费用券更实惠”活动,免费开放426个“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和城市社区文化中心、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 文旅消费惠民活动大纷呈:持续开展文艺惠民展演活动,建立“蓉城系”“成都系”“天府系”惠民展演品牌,全年累计组织开展惠民展演300余场。 成都开发全国首个文化惠民消费线上支付平台——“文创成都”APP,以“互联网+金融”方式创新惠民消费补贴模式,涵盖5大类文旅商品,覆盖100余家文旅商户,让市民精准享受政府积分补贴。 文化和旅游部对成都开展文旅消费示范工作高度肯定,授予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并给予成都两次奖励,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先进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还加快布局一批专业化、高品质、高颜值的小型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展览馆、博物馆、剧场等社区文化空间,推出首批100个“最成都·生活美学新场景”。 成都自然博物馆、张大千艺术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群、天府艺术公园、成都文化馆新馆、川剧艺术中心、金沙演艺综合体、成都考古中心等一批天府文化展示项目加快建设,城市生活美学馆概念设计持续深化。 天府成都,好一派火热场景。 深耕天府文化培育文旅产业发展新动力为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应对国内外消费转型升级趋势,2020年,成都制定出台《成都市发展周末文化旅游经济促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以“周末游成都·品味慢生活”为主题,聚焦周末休闲时段,培育周末消费新场景,增强周末消费新供给,打造周末消费新品牌,激发周末消费新活力。 成都先后制定印发《成都市发展周末文化旅游经济促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实现周末经济项目共推、客源共享、平台共建、主体互动、宣传互通。 加强要素保障,充分发挥文化、旅游等各项财政专项资金作用,有效落实周末文旅消费优惠制等具体举措,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 成都还通过打造精品旅游大轴线,创新推出12类周末全时空、全领域、全业态消费新场景,发布“大慈寺—339—九眼桥”等100余条周末游精品线路,构成“从白天到夜间、吃住行游购娱”全通体验,点亮城市旅游新标识,推出沸腾小镇、龙门山·柒村等百余个周末特色体验项目,加快建设三郎国际旅游度假区等“百个文旅消费新项目”,都江堰融创文旅城等一批高能级项目建成投运。 培育文旅消费新动力,成功举办成都创意设计周、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天府绿道休闲旅游节等大型活动10余场,周末经济各类活动1000余场次,借助节庆展会流量激发周末文旅消费活力。 成都坚持服务群众、惠民便民、提升文旅消费新体验。 文旅消费载体供给大提升,成都建成文创园区面积超过880万平方米、文创街区178条、文创空间1000余个。 国家A级旅游景区92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4家、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13家,在中西部名列前茅。 各类旅游住宿设施超过7000家,居全国前列。 突出“双轮驱动”、创新引领,成都正全力推动周末经济新发展。 聚力发展夜间经济,推动打造10类共100个夜间经济示范点位,举办“让城市更美好”亮灯仪式,吸引线上观看3亿人次。 2020年,成都荣获“全国夜间经济十强城市”称号,国庆期间位列全国十大夜游城市第一。 突出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智游天府”平台建设,实现全市A级景区资源与全省互联互通。 培育文旅“云消费”新业态,携手腾讯在全国首创“YOU成都—天府成都生活美学地图”APP。 去年,咪咕音乐用户上升到1亿、产值同比增长75.9%,全民手游《王者荣耀》用户暴涨75%,实现全球日营收20亿元。 成都统筹市级资金对各项惠民措施进行补贴,撬动消费超2亿元。 2020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2.04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005.18亿元。 国庆期间,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2083.9万人次,同比恢复90.4%;旅游总收入262.25亿元,同比恢复80.1%,恢复势头位居全国前列。 成都发展周末文旅经济,推出“周末游成都”系列新型文旅产品,吸引1000余万人次关注,问卷调查显示满意度达91%。 2020年国庆黄金周期间,成都位居全国假期人气榜排名第二位,假期年轻游客最关注的旅游目的地城市第一位,周末夜游热度位居全国第一。 努力开创文旅发展新格局推进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再上新台阶2020成都新经济“双千”发布会世界文化名城“三城三都”专场活动上,成都同时发布了“三城三都”政策机会清单、投资机会清单、100个新场景清单和100个新产品清单。 用人文素养规划建设城市,用美学艺术管理营造城市。 一路上,凝聚城市核心竞争力,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步伐愈发矫健。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建设世界旅游名城的进程中,一个个生动的范例、一个个新鲜的场景,正诉说着成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探索和实践。 音乐正成为吸引游客到成都旅游的原动力。 2017年,赵雷的一首《成都》火遍大江南北,歌词中的玉林路、小酒馆已成为许多“Z世代”来成都旅游的热门打卡地。 成都大力繁荣演艺创作,通过文旅融合丰富城市旅游品质。 2019年、2020年,成都共计举办3200余场音乐活动,中国音乐金钟奖、草莓音乐节、《红磨坊》《泱泱国风》《猫》……世界知名乐团、经典作品和全球流行音乐、电音音乐纷纷将成都作为优选演出目的地。 与此同时,成都还创作孵化出一大批优秀文化剧目,填补了市场空白,延长夜间经济旅游全产业链,成为吸引游客来蓉的一大亮点。 成都是中国农家乐和乡村旅游的发源地之一。 近两年,成都活化传统文化,通过文旅融合带动乡村旅游品质提升,逐渐走出一条新路子,使乡村不仅成为人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文化家园,还成为全市文旅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战旗村、明月村、竹艺村、南岸美村、依田桃源、稻香渔歌,一个个文化和旅游融合的乡村样本是成都乡村振兴,走向国际化、品质化的生动实践。 “像成都人那样生活”,游客来蓉的“玩法”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博物馆旅游、书店茶肆旅游、民宿休闲旅游、遗产观光旅游、美食品鉴旅游……在成都,多元的文旅融合正在释放城市生活美学的独特韵味。 文化创意和音乐是城市建设中浓墨重彩的两笔。 2018年,“二十四伎乐”文物在舞台上被成功“复活”,以“二十四伎乐”石刻为蓝本创编的大型国乐观念剧《伎乐·24》亮相后,曾掀起一股优美的成都新国风;2019年,由可可豆创作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横空出世,创造了破50亿元票房的优秀成绩,再次擦亮了成都文创的金字招牌;2020年,第七届成都创意设计周4天时间吸引国内外600余家创意设计机构、1.4万余件创意设计作品参展……成都“世界文创名城”再添新场景。 成都文创产业发展正处在由“量”到“质”的关键跃升期,呈现出多领域、多产业和多区域迭代更新的发展特征。 国际经典有了成都舞台。 随着云端·天府音乐厅、成都城市音乐厅和成都露天音乐公园等一系列高规格音乐场馆相继建成投用,成都有了引以为豪的世界一流音乐新地标。 目前,成都全市已有大中型音乐厅、剧场37个,音乐主题酒吧等小型场馆超1000个。 强大的基础设施吸引了中国音乐金钟奖以及“第八届音乐之都城市大会”来蓉举办。 “国际音乐之都”建设快步向前。 “十三五”期间,成都音乐产业年产值突破500亿元,年均增长17%。 文创产业增加值达1459.8亿元,占GDP比重9%,较2015年增长193%。 全市旅游总收入突破4663.5亿元,旅游总人次达2.8亿,分别较2015年增长129%、46.6%。 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着力点,把握发展机遇,对标对表,争创一流,聚焦聚力天府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强化疫情防控常态化机制,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推进全域文旅融合,提供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努力开创文化旅游和广电发展的新格局,推进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再上新台阶,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促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