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什么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呢?
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新规定: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水平,严格落实“三严禁”要求,严禁发布招聘带有“211、985”样式的招聘信息,严禁性别歧视、户籍歧视、学历歧视,打造健康的就业环境。
打破学历偏见,撕掉学历标签,人人平等。
看得人热血澎湃,这就要平等了吗?
再看评论,网友都不是吃素的,脑子一个个清醒得很,不像我一下子就激动了。
高水平留言
看到了一条高水平留言:“ 那就取消985、211招生,自己制造的问题,应该自我认识,这是逻辑。 ”
一句话就给人戳醒了。
高中考大学,学院按照分数分等级,国内顶尖院校清北交复,一系列排下去,这不可能都是摆设吧?
既然院校规定了211、985院校,想要在大学生毕业的时候,让招聘单位彻底忽略院校,不再提211、985,不再以这个为标准。
这是逗小孩玩呢?
咱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您来招聘人才,拿着上百份简历,您教育部怎么个招聘法啊?
看谁打过招呼了?还是说看谁面相好?还是说凡是投递简历的,都安排面试,不就多安排点时间来筛选吗?
既然毕业院校有等级,那招聘者按照等级筛选,也没有问题啊,即便作为求职者,我也没觉得这有问题。
这至少是公平公正的,总比那些走后门的要好多了吧 。
弱弱问一下:没了学历要求,走后门是不是更便利了?
取消招聘“211、985”标签现实吗
前几天跟孩子爸爸聊天,他说单位招聘都是211、985研究生起,这是门槛,低于这个门槛,没机会。
这两年学历把控很严格,很多子女都进不去,就是卡在学历这。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被认可的,至少实现了相对的公平。
企业招聘不按照院校来招聘,这现实吗?
还是那句话, 应聘的简历打印出来都能摞多高,从这么多应聘简历中,如何快速地挑出想要的人,难道第一排序不该是学历吗?
如果不是学历,那应该是什么呢?
不能说只提出问题,不解决问题吧。
即便是真的不再挂这些标签,那企业招聘的最优准则是什么呢?
一定还是学历为第一准则,先筛掉不合格的,剩下的再去面试,投递的简历越多,学历梯度就越高,这是一定的。
既然是表面一套,实际操作又是一套,那就没有必要提出来,先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和替代方案,再提出禁止。
更介意学历标签还是更介意机会的不公平
当提出禁止贴“211、985”标签的时候,大家是支持者多还是反对者多呢?
在当下的应试教育模式下,最后临门一脚取消标签,这不就是笑话吗?
教育本身就是为工作服务的,我们就很现实,就说点现实的。
教育体制丝毫没动弹,大学仍然按照分数分等级,提出让招聘者平等对待每一个求职者,人人机会均等。
那这一路学习都是闹着玩的?
另外即便本身不是名校毕业,也会深思,不按照学历来,那按照什么来呢?
工作就那么一点,人却越来越多,到底以什么标准来招聘呢?
按照学历来公平竞争,总比暗渡陈仓、走后门要好多了吧。
刚走出大学的校门,没有工作经历,个人能力也没有机会体现出来,这个时候企业按照学历招聘,就连我们这些非名校毕业的人都觉得合情合理。
相对比学历标签,更加想要呼吁的是: 肃清关系户,严惩走后门 。
结语
教育系统是,以成绩论高低,到头来工作了却不按照学历排名,这就是个笑话。
支持改革,支持改变教育环境,支持反内卷,支持招聘取消学校标签,支持清华大学和普通本科一样被对待,前提是院校阶梯全部取消吧。
那如果院校阶梯都取消了,会是如何呢?
根本就不可能,而且难以想象。
你感觉985大学毕业的人,有什么找工作的优势?
网友一:
985,211意味着这个人的有能力为公司创造更多价值的概率比二本三本专科大。 因此本科是985、211必然要成为影响的因素。 而在很多大公司来说,985、211是门槛,就是说,你不是这类大学的人,简历也不会看你的。 华为在重庆地区的招聘,甚至指定了院校,重大,重邮,川外,虽然重邮川外都不是,但是需要相关专业的人才,不过注意呦,还有个211叫西南大学,但是不要你的人。
那么出身论决定了你吗?不尽然。 我的一个老师原来在华为做HR,他曾经说过他在看简历的时候,最关注的是经历,就是这个学生在简历上有没有立刻能闪现亮点,履历写的不要多,要有价值。 比如创业比赛的奖项,销售比赛的奖项,ACCA,CFA等硬性证书。 其实相比于院校,出彩的经历更重要,因为创造价值的能力才是真正看重的核心。 211,985的学生,有了一个很好的台阶,但不意味着赢了一切。 二本三本专科的学生,通过经历能够证明自己的优秀,依然能够拿到令人羡慕的offer。
网友二:
从近几年校园招聘情况看,985或211高校应该有比较大的优势。 你看看招聘条件即可,很多单位招聘对象指定211高校毕业生,没有这个,是无法跨过招聘门槛的。 不过,今年教育部三令五申,不允许校园招聘中出现限定211高校生源的情况,但实际效果有待观察。 一些招聘单位也有苦衷。 可能每年招聘人数个位数,如果降低招收条件,扩大招聘范围和对象,招聘成本增大不说,给很多应聘者机会并没有增多。
网友三:
影响很大,不仅招聘单位第一要看文凭硬不硬,是985的坚决要,如果要是没有211的也将就。 大凡碰到一个单位招聘,来应聘的大学生可谓是一点都不挑剔单位,而到了蜂拥而至的时候,却偏偏要看这看那,这就是‘’货比三家‘’在作怪,不是你要挑剔,就是单位也要选择,那种不讲究条件的,是少数没有背景的人,他们不是那么在乎招聘单位的条件,也不那么讲究待遇的好坏,先得一个再说,这就叫先就业,后再慢慢说条件和待遇,大不了不好了就走人,拿着学历和行李就跳糟了,这变成了我选择单位。 这种风行天下的做法,叫做你来去自由。
我相信那种死抱985、211文凭的人往往找不到好工作,就是把自己的文凭看得过重,以为重点大学毕业就可以找个工作环境好,工资待遇又高的好工作。 实在不行我就等待,说不定依靠亲人和同学的关系还可以找到适合我的工作。 这就是一个找工作的人的体验,我看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网友四:
当然了,超级大啊。 我就是一个普通二本学校的学生。 真的羡慕985,211的学生啊。 好几次听微课,老师都直接把学生分为研究生、211,985本科生、和其他学生。 所以现在211,985完全成了划分好学校的标志,取代了之前的一本二本。
所以如果是211,985的毕业生,那么在之后的就业都非常有优势。 因为其实有时候你说你是什么什么大学毕业的,除了那些特别牛x的学校,可能HR看到你的简历,并不知道这个学校是属于什么层次。 但是如果你在简历中写是211或是985的学校毕业的。 HR很直接的就能知道这个学校是个好学校。
网友五:
对于985,211大学的,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学生来说,是决定命运的第二次挑选,第一次是高考,第二次就是就职了!因为大公司一般都是在211,985大学进行招聘的,所以其他大学毕业的就没有这样的优势了!而且这种招聘凭自己的实力,唯一能达到公平竞争优势,不用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力资源的!我的学生毕业于985的电子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某知名互联网公司要他,香港某公司也争着要,结果去了香港,才五年时间,年薪已经150万了!
网友六:
有影响,但工作五年后影响不大。 我说一下我的故事,我是08年二本武汉工程大学毕业,我一高中同学是一本武汉理工大学毕业。 他后来读了研究生。 我08年毕业工资3000,他重点大学研究生2010年毕业工资5000。 10年我也拿这么多。 现在我月薪13k,他8k。 当然我以前的高中同学大部分都是重点大学毕业也是大部分比我混的好。 但不是绝对。 所以只有毕业前期会有影响。 毕业五年后影响不大。 主要是看行业前景和个人努力。
为什么一些国企招聘要求必须是985,211院校毕业生?
如果你现在还遇到招聘说明是有写要求要985或211院校的,请向劳动部门进行投诉他,因为为了避免就业歧视,劳动部是禁止这样标明的。
简单分析一下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
一、企业的角度
企业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水平高低决定了企业团队的优良与否。 而从大概率上来讲,985或211院校出来的学生在水平上确实优于普通院校学生,因为这两类院校的师资水平、教育体系等确实较普通院校好一些。 这是不公平,但是没办法,在没有条件全部扶持的时候,只能是先支持部分学校先变成优秀的,然后再扩大到全部。
二、人事的角度
做人事的人最怕什么,怕公司有人离职。 因为一旦有人离职,就意味着他又要开始招人来顶上离开的人的位置,否则就会对公司造成影响。 然后,而一些HR经过统计后发现,这985、211院校出来的学生离职率比较低,因为这两类院校出来的学生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执行力等综合素质能力都更优于普通院校,这就导致了HR们更喜欢985和211出来的人。
三、学生的水平
我指的水平是指工作需要的能力、学习的能力、掌握的技能等。 985和211招收的学生都是成绩好的学生,而成绩好的学生一般都是自律性好、主动性强,目的性强、做事有条理、有方向的人,这样一类人在进入公司后经过短暂的培养就能够胜任所处岗位的工作。 (当然,这是指整体水平上,不是说普通院校的人在这几个方面就差,普通院校也有出奇才的。 )因而,HR更愿意用这样的人。
其实,不管什么学校,毕业后大家都是重新开始进行学习,起点基本都是一样的,关键还是要看后续的学习。 你努力、上进、时时学习,即使刚开始进入的不是理想的单位,你也可以不断地超越,直到实现自己的理想。
211工程与普通一本院校有什么区别
两种学校的区别详见下面的说明。 它们的不同非常明显的体现在就业时招聘人员的态度。 就业的问题一直受大家关注,21日,人社部副部长信长星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有一些岗位一定要“985”、“211”毕业生,是人为抬高招聘的门槛,之所以产生这个现象,有它的客观原因,因为劳动力供大于求,部分企业就人为抬高门槛,这也反映出一部分用人单位的法律意识还比较淡薄,因为我们有明确规定,不得设立院校歧视。 (5月21日新华网)如今高校就业市场上很多本科就读院校不是那么光鲜的毕业生们,频频遇到类似的尴尬,不少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招聘标准中频频设置“院校条款”,有些甚至明文规定只要“211工程”、“985工程”高校毕业生,非名校毕业生遭遇就业上的“院校歧视”。 这种“狠挖出处”的招聘要求,也被毕业生们无奈地称作“学历查三代”。 众所周知,985、211工程是国家高等教育领域的战略性工程,旨在打造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有关部门的出发点很好,但这会导致高校领域的“马太效应”,让教育资源分布更不合理。 尤其是“院校歧视”对农村学生最不公平。 由于教育资源不均衡,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起点低,大多集中在知名度不高的大学,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能力比别人差。 当他们经过努力,终于考入大学,拥有了本科学历,毕业找工作时,原本可以和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却因为这样的院校歧视再次错失就业机会。 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劳动力市场供需不平衡,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同时,“211工程”院校毕业生绝对数量较大,客观上给用人单位“优中选优”创造了条件。 另一方面,不少用人单位具有浓厚的“名校情结”,尤其一些政府机关和国企,“院校歧视”已经由隐性向显性转化。 而相关法律法规的缺位,则助长了这种趋势。 教育部曾经发出了《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 但通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院校歧视”问题。 我国《劳动法》中规定了四种就业歧视情形,但对于这四种情形之外的歧视是否属于歧视并未作出规定,从而使得所有大学毕业生就业平等权缺少了法律的有效庇护。 作为公平社会的另一基石,就业公平因其关乎人生“起跑线”而备受舆论关注。 211工程(英文:Project 211)是为了面向21世纪,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国政府集中中央、地方各方面的力量,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使其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的建设工程。 “211工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国家正式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工程,是国家“九五”期间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工程,也是高等教育事业的系统改革工程。 2014年11月13日,教育部新闻办对此前的网络传闻澄清,不存在废除“211工程”、“985工程”的情况。 指导思想一是面向21世纪,为我国第二、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培养、输送和积聚为高层次人才。 二是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强高等教育同经济建设的联系,努力解决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 三是集中有限资金,重点建设一批基础条件较好的学校和重点学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是通过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带动其它学校,从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国际上占有一定位置,并探索出一条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大学的新路子。 建设目标经过10年或者更长一段 时间的努力,使相当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能够成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和解决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的基地。 整体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处于国内一流水平,并有一定的国际影响。 其中若干所高校和部分重点学科点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结构布局合理、水平较高、各具特色的重点学科点和示范带头学校,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科技体制改革需要的高等教育新体制。 提高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科研水平、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 为此,有关高校要努力建设一支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造就一批学术造诣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学科建设,深入进行教学改革,使之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要较大幅度地改善仪器设备、信息情报图书、通讯等办学物质条件,加强实验室建设,明显增强科研实力;要吸取国外先进经验,增强国际交流,扩大国际影响。 有关部门要为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提供优惠政策,进一步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加速形成学校主动适应社会需要,自我激励、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 一是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二是一批重点学科点;三是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在这里,学校整体建设是基础,重点学科建设是核心,是体现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带动学校整体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 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以重点建设的学科为依托,按照资源共享、服务全国的原则,从整体上加强我国高等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211工程”的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包括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的建设,以及文献资源各个学科的合理布局和保障体系、科技情报咨询体系、高层次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大型和精密仪器设备的合理配置及资源共享体系等。 实施“211工程”,是中国政府推进高等教育发展,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项重要措施。 这一工程的实施旨在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培养高层次人才,对提高国家高等教育水平,加快国家经济建设,促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本立足于国内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目标任务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并在此基础上经过若干年的努 力,使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以及一批重点学科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成为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 其中,一部分重点高等学校和一部分重点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学校和学科的先进水平,大部分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上取得较大成绩,适应地区和行业发展,总体处于全国一流水平、起到骨干和示范作用。 遴选条件遴选进行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的原则是“水平是基础,投资是条件,目标要明确,措施要落实,公平竞争,择优遴选”。 遴选“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其前提条件是办学思想端正,领导班子团结有力,改革取得一定成效;教学、生活等基本设施已经达标,本科教育水平较高;学校所在部门、地区有统筹合理的教育发展规划。 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的遴选条件是:有一支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有较先进的教学科研水平和条件;具备一定数量的博士点和重点学科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科研经费较多,成果显著,对国家建设贡献较大,办学效益较高;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学校建设目标明确,并有自己的特色,建设经费落实有保障等。 重点建设的重点学科点的遴选条件是:学科发展方向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具有特色和优势;有国内公认、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队伍;教学、科研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成绩突出;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和国内外学术交流基础。 建设内容“211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学校整体条件、重点学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三大部分。 1、学校整体条件建设:造就一大批学术造诣较深、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特别应加速青年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保持一支政治业务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确保教育质量有较大地提高;加强教学、科研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为培养及吸引优秀人才创造必需的生活、工作条件;提高办学规模效益;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努力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加快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增强高等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 2、重点学科建设:主要是增强科技前沿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能力。 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中选择一些对国家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能够解决本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并有望取得突破性成果的重点研究基地,加强培养人才的实验条件,拓宽学科面,形成一批学科基础相关、内在联系紧密、资源共享、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学科群、学科基地,以持续培养本领域高水平的骨干人才。 要努力形成覆盖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主要行业和领域、带动学科和科技发展、分工合理、相互配套的重点学科体系。 3、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图书文献保障系统、现代化仪器设备共享系统等建设内容。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将连接全国主要高等学校,并与国际网络联网,为我国教育、科技和社会各界提供信息服务。 图书文献保障系统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为依托,设立全国综合文献中心和一批学科文献中心,与国内外文献系统广泛联网,建立文献信息子网。 根据地区优势,在全国高等学校比较集中的中心城市,结合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的建设,设立现代化仪器设备共享服务中心,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 “九五”期间“211工程”建设规划任务1、首先重点建设2所高等学校,使其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上,接近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国际上确立较高的声誉和地位。 2、着重提高和改善25所左右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密切相关、重点学科比较集中、承担较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任务的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基础设施条件,使其在人才培养质量上有显著提高,一些重点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并在高等学校中起到骨干和示范作用。 要注重支持与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密切相关院校和重点学科点的建设,加大国家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以体现“211工程”建设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3、加强300个左右与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建设密切相关的重点学科点,增强持续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相关领域高水平人才的能力。 211工程4、完成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建设。 “211工程”的具体建设方式原则上将主要建设内容统筹考虑在拟确定的重点建设大学和要提高、改善的大学中进行,以体现资金的有效使用和发挥高等学校的综合效益。 少数重点学科及其他建设项目可安排在另外一部分高等学校中进行。 建设成果通过十余年建设,中国211工程在国际高等教育界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高校和研究机构纷纷与“211工程”学校建立联合科研机构,加强学术和技术合作,提升了合作、交流的深度和层次,使“211工程”学校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主要渠道。 中国“211工程”是国际高等教育界认可的中国高等教育优质品牌,对极大地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产生了重要作用。 建设成果目前,已有英国、法国等24个国家与我国签定了相互承认学历和学位的政府间协议。 “211工程”的建设思路和成功经验已引起了国际高等教育界的普遍关注,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纷纷推出了与“211工程”类似的建设高水平大学的专项计划。 十年来,“211工程”学校累计培养了本科生242万人、硕士生50万人、博士生12万人、留学生11万人,为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作出了应有贡献。 我国现有普通高等学校1700多所,“211工程”学校仅占其中的6%,却承担了全国4/5的博士生、2/3的硕士生、1/2的留学生和1/3的本科生的培养任务,拥有85%的国家重点学科和96%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占有70%科研经费。 “211”工程实施10年来,我国高校学科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少数学科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211工程”注重创新学科建设模式,以项目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支持了一批新兴交叉学科,调整优化了学科布局结构,初步形成了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重点学科体系。 通过重点建设,高等学校学科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一批重点学科实力明显增强,成为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问题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 按国际可比指标SCI论文发表数统计,有40多个学科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其中2005年,清华大学材料科学学科SCI论文发表数排在世界大学第2位,SCI论文被引用次数列世界大学第14位;北京大学化学学科SCI论文发表数及论文被引用次数也进入了世界前列。 “211工程”的实施,为我国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世界一流学科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十年来,通过这些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成效显著。 学校整体实力提升经过十年建设,我国高水平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其中研究生培养能力提高了5倍,科研经费增长了7倍,SCI论文发表数增长了近7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增加了近5倍,仪器设备总值增长了4倍。 一批高水平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明显缩小。 成功探索了发展中国家如何从国情出发,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建设高水平大学之路。 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学科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少数学科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紧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在国家统筹规划下,创新学科建设模式,重点建设了一批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和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使高水平大学的学科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一批重点学科实力明显增强,成为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问题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 按国际可比指标SCI论文发表数统计,有40多个学科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其中2005年,清华大学材料科学学科SCI论文发表数排在世界大学第2位,SCI论文被引用次数列世界大学第14位;北京大学化学学科SCI论文发表数及论文被引用次数也进入了世界前列。 提升了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高水平大学随着学科水平的显著提升,学校的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也明显增强,产生了一大批标志性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211工程”学校为例,“211工程”学校承担了全国1/2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973”项目,1/3的“863”项目。 十年来,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一、二等奖的数量占全国的1/3。 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了一大批有重要价值的决策咨询报告。 并积极主动地以各种方式服务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带动了高等教育水平的总体提高高水平大学在不断提升其办学水平的同时,对其他高等学校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带动辐射作用,从而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总体水平的提高。 在“211工程”建设中,立足国情,从实现资源共享,带动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的思路出发,通过十年建设,从无到有,初步构建了中国独有的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及时了解世界学术信息,共享学术资源,促进高等教育提高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条件支撑。 同时也推动了高等学校转变资源建设观念。 提高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随着学科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发达国家的高校和研究机构纷纷与我国高水平大学建立联合科研机构,加强学术和技术合作,提升合作交流的深度和层次。 极大地提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目前,已有英国、法国、德国等27个国家和地区与我国签署了相互承认学历和学位的政府间协议。 我国现有普通高等学校1700多所,“211工程”学校仅占其中的6%,却承担了全国4/5的博士生、2/3的硕士生和1/2的留学生的培养任务,拥有85%的国家重点学科和96%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占有70%科研经费。 可以说,这些学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里的“普通”二字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很一般的意思,这里的“普通”是指普遍的通识教育,即面向的是大多数人,传授的是基本知识或技能!简介普通本科院校一般通俗意义上讲“普通本科院校”是指通过国家统一考试招收高中毕业生,毕业后授学士学位的高等院校(不包括艺术、军事、公安等院校、二级院校及民办院校)设置标准(一)办学规模普通本科学校主要实施本科及本科以上教育。 称为学院的,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应在5 000人以上。 称为大学的,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应在8 000人以上,在校研究生数不低于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5%。 艺术、体育及其他特殊科类或有特殊需要的学院,经教育部批准,办学规模可以不受此限。 (二)学科与专业1.在人文学科(哲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科(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中,称为学院的应拥有1个以上学科门类作为主要学科,称为大学的应拥有3个以上学科门类作为主要学科。 2.称为学院的其主要学科门类中应能覆盖该学科门类3个以上的专业;称为大学的其每个主要学科门类中的普通本科专业应能覆盖该学科门类3个以上的一级学科,每个主要学科门类的全日制本科以上在校生均不低于学校全日制本科以上在校生总数的15%,且至少有2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学校的普通本科专业总数至少在20个以上。 (三)师资队伍1.普通本科学校应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力量,专任教师总数一般应使生师比不高于18∶1;兼任教师人数应当不超过本校专任教师总数的1/4。 2.称为学院的在建校初期专任教师总数不少于280人。 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应不低于30%,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人数一般应不低于专任教师总数的30%,其中具有正教授职务的专任教师应不少于10人。 各门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至少应当分别配备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2人;各门专业必修课程,至少应当分别配备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1人;每个专业至少配备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1人。 3.称为大学的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员比例一般应达到5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一般应达到20%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数一般应不低于400人,其中具有正教授职务的专任教师一般应不低于100人。 (四)教学与科研水平1.普通本科学校应具有较强的教学力量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在教育部组织的教学水平评估中,评估结论应达到“良好”以上(对申办学院的学校是指高职高专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学院更名为大学的学校是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称为大学的学校应在近两届教学成果评选中至少有2个以上项目获得过国家级一、二等奖或省级一等奖。 2.普通本科学校应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水平。 称为大学的学校还应达到以下标准:(1)近5年年均科研经费,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的学校至少应达到500万元,其他类高校至少应达到3 000万元;(2)近5年来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奖励20项,其中至少应有2个国家级奖励;(3)至少设有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和重点学科2个;(4)一般至少应具有10个硕士点,并且有5届以上硕士毕业生。 (五)基础设施1.土地。 普通本科学校生均占地面积应达到60平方米以上。 学院建校初期的校园占地面积应达到500亩以上。 2.建筑面积。 普通本科学校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应达到30平方米以上。 称为学院的学校,建校初期其总建筑面积应不低于15万平方米;普通本科学校的生均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理、工、农、医类应不低于20平方米,人文、社科、管理类应不低于15平方米,体育、艺术类应不低于30平方米。 3.仪器设备。 普通本科学校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理、工、农、医类和师范院校应不低于5 000 元,人文、社会科学类院校应不低于3 000元,体育、艺术类院校应不低于4 000元。 4.图书。 普通本科学校生均适用图书,理、工、农、医类应不低于80册,人文、社会科学类和师范院校应不低于100册,体育、艺术类应不低于80册。 各校都应建有现代电子图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 5.实习、实训场所。 普通本科学校必须拥有相应的教学实践、实习基地。 以理学、工学、农林等科类专业教育为主的学校应当有必需的教学实习工厂和农(林)场和固定的生产实习基地;以师范类专业教育为主的学校应当有附属的实验学校或固定的实习学校;以医学专业教育为主的学校至少应当有一所直属附属医院和适用需要的教学医院。 (六)办学经费普通本科学校所需基本建设投资和教育事业费,须有稳定、可靠的来源和切实的保证。 (七)领导班子必须具备《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的关于高等学校领导任职条件要求,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品德高尚、熟悉高等教育、有高等教育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职领导班子。 位于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的普通本科学校,在设置时,其办学规模和有关条件在要求上可以适当放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