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三胜杯 扎根人民 中国京剧票友大会圆满闭幕 首届

11月4日晚,首届“余三胜杯”中国京剧票友大会在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顺利闭幕,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京剧票友汇聚罗田,共襄盛事。此次京剧票友大会由国家京剧院主办,中国京剧杂志社、湖北省京剧院、罗田县人民政府联合承办。

参加决赛的选手们同评委和相关领导、嘉宾大合影

首届中国京剧票友大会自11月1日正式开幕以来, 2日至3日的决赛在罗田县融媒体中心演播大厅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60名京剧票友随机分为ABCD四组、四个场次同场竞艺。票友们精心准备,全力以赴完美呈现,或苍劲或婉转的唱腔声声传情,翻飞的水袖、利索的枪花惊艳四方,在这方舞台上展现了勤学苦练的可喜成绩,更展现了对京剧艺术浓浓的热爱。

罗田,是京剧鼻祖余三胜故里。清道光咸丰年间,余三胜与程长庚、张二奎并称“老生三杰”,其子余紫云是“同光十三绝”之一,其孙余叔岩为京剧“余派”老生创始人。4日上午,参加决赛的票友们在比赛之余还来到九资河镇进行朝圣体验活动。在相传由余三胜亲手种下的那棵银杏古树下,大家寻根探源,拜三胜,扬国粹,缅怀一门三泰斗的戏曲传奇,一表四海京剧票友们的崇敬之情。

在九资河七娘山上余家塆村,票友们在余三胜种下的银杏树下缅怀先辈图片自罗田文旅号

选手既有7岁孩童,也有古稀之年的长者

据介绍,决赛阶段的60名参赛选手中,既有7岁的孩童,也有古稀之年的长者。其中,7至15岁的少年儿童14人,18至30岁的青年9人,31至59岁的中年18人,60岁以上的老年19人,在艺术流派上则涵盖了余派、谭派、程派、梅派、尚派、荀派等各个派系。充分体现了来自全国各地、天南海北甚至加拿大华侨的全国性大赛特性,可谓四海咸集,三代同台。

袁慧琴、郝爱芳为十大名票颁奖后合影

来自贵州58岁的杨虹嗓音甜美,神情娇俏,将“荀灌娘”这个小女子文韬武略的英雄气概演绎得细致入微;来自天津62岁的董芳嗓音高亮,气势饱满,将“穆桂英”挂帅出征的雄心壮志体现得淋漓尽致;来自河南59岁的付红霞演绎的《痴梦》之崔氏忽喜忽悲,或梦或醒,多层次复杂的人物情感呈现显示了其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杨虹《荀灌娘》

董芳《穆桂英挂帅·捧印》

长者的表演沉稳老练,而一些少年的表现更是夺人眼球。《红线盗盒》的选段载歌载舞,难度很大。来自山西19岁的杨涵茹唱念做俱佳,声音通透明亮,身段干净漂亮,使观众深深被这个“小红线”所吸引;来自湖北8岁的童子懿呈现的《霸王别姬》选段也是考验演员功力的经典段落,小姑娘将剑舞得熟练优美,赢得一片赞誉。

杨涵茹《红线盗盒》

童子懿《霸王别姬》

此外,广西壮族自治区女花脸申纪萍表演的裘派《铡美案》选段,吉林男旦张昙昊带来的筱派踩跷《小上坟》选段,湖北王志以尚派演绎的《四郎探母》选段等也都各具特色,展现了京剧艺术流派纷呈的精彩魅力。

王志《四郎探母·盗令》

票友们精彩的表现和对戏曲艺术的执着和热爱不仅赢得现场观众掌声连连,也深深感染了担任评委的京剧名家们。他们严格遵循京剧艺术的专业标准,全面考量表演者的“四功五法”和舞台呈现,又通过即时点评和现场讲授给予票友们专业、细致、诚恳的指导和示范“授之以渔”,如发声吐字归韵的方法、眼神的运用、步法的走法等,使票友们找到更加正确的京剧学习路径,提升专业水平和鉴赏能力。

四大奖项各有归属,见证薪火相传丰硕成果

在4日晚举行的闭幕式上,全国政协京昆室副主任、谭门第六代嫡传人、京剧名家谭孝曾代表评委会致辞。他指出,此次大会不仅为票友搭建了技艺展示与情感交流的舞台,更彰显了京剧艺术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蓬勃的生命力,见证了其扎根人民、薪火相传的丰硕成果,展现了京剧的未来与希望,是一场难得的艺术盛会。

谭孝曾致辞

国家京剧院京剧名家宋小川主持颁奖盛典。在总共四轮的开奖和颁奖环节,依次评选出“优秀票友”奖30名、“梨园新苗”奖10名、以及“十佳票友”奖和“十佳名票”奖各10名。国家京剧院艺术总监袁慧琴、以及康秉钧、张慧芳、阎桂祥等京剧名家和罗田县相关领导,为获奖者颁发了奖状和奖杯。

梨园新苗京剧联唱

穿插在各个奖项颁奖后的唱段演出亦是精彩纷呈。梨园新苗们首先带来了京剧联唱节目,毛一乐、刘梓汐、李术绮、童子懿四位小选手分别演唱了《荀灌娘》《凤还巢》《霍小玉》《霸王别姬》等经典剧目选段。在随后的名段欣赏京剧联唱中,丘岚、李春晓等票友演唱了《春秋亭》和《钓金龟》的经典选段,他们的深情演绎无不让在场观众陶醉其中。

《春秋亭》选段 演唱者:丘岚、郑泽傲、林玲、孙一萍

名家名票名段环节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康秉钧、万晓慧、宋小川、凌珂、张慧芳等京剧名家与票友们同台献艺,共同演绎了《九江口》《状元媒》《四郎探母》《大保国》《搜孤救孤》《穆桂英挂帅》等经典剧目选段,他们的精湛演技和默契配合,令现场观众掌声、喝彩声不断。谭孝曾携一众票友们共同演唱了《定军山》选段,标志着本次大会的颁奖环节全部结束。

《定军山》选段演唱者:谭孝曾(中)和部分票友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此次“余三胜杯”中国京剧票友大会的成功举办,为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据悉,国家京剧院还将继续深化和罗田县人民政府的央地合作共建模式,携手推动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迈向新的高度。


京剧的由来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继承了皮簧戏的艺术成就及其丰富的剧目。 不但有二簧、西皮、吹腔、四平调、拨子等属于二簧系统的剧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戏曲工和广大戏曲演员相互合作,共同进行整理修改,其中优秀的剧目作为民族文化艺术遗产列入中国新文化艺术林苑而被保留下来,继续在舞台上广泛流传档州闷。

扩展资料:

京剧影响:

1919-1935年梅兰芳的海外京剧演出消除了当时西方对中国戏剧甚至中国人的偏见,促进了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增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中国京剧这一东方艺术瑰宝在世界戏剧舞台上大放光彩。

新中国成立后,京剧的对外交流主要是由文化部和外交部组织的,京剧成为国家的文化使者。

中国派遣京剧团赴迹游世界各地访问行弯演出,其中梅兰芳先后于1952年、1957年和1960年赴苏联访问,1956年第三次访问日本,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赢得了巨大荣誉。

他的高超表演不仅让世界对中国的“国粹”京剧刮目相看,还对日本、欧美的戏剧及电影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在他们的创作中,都汲取了梅兰芳表演艺术的精华。

2018年,第十四届“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举办,内地和香港、台湾以及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新西兰、澳大利亚6个国家的2000余名票友经过分区选拔和推荐报名参赛,254名票友进入复赛,最后产生了102名优秀选手。

京剧各行当中代表人物的资料

生:余叔岩资料:余叔岩(1890年11月28日-1943年5月19日),原名余第棋,又名余叔言,早年艺名小小余三胜,京剧老余叔余叔岩、王长林《翠屏山·杀山》生。 名第祺,湖北罗田人。 余三胜之孙,余紫云之子。 余叔岩在全面继承谭(鑫培)派艺术的基础上,以丰富的演唱技巧进行了较大的发展与创造,成为“新谭派”的代表人物,世称“余派”。 诞辰:1890年11月28日,光绪十六年(庚寅)十月十七日;逝世:1943年5月19日,农历癸未年四月十六日。 余叔岩幼从吴联奎学京剧老生戏,辛亥革命后拜谭鑫培为师,谭授其《太平桥》中史敬思、《失街亭》中王平的演技。 他认真钻研京剧老生艺术,多方虚心求教。 姚增禄、李顺亭、钱金福、王长林、田桐秋、陈德霖、鲍吉祥等人,都是他请益的良师。 王荣山、贯大元等人,都是他交流艺术的益友。 业余谭派老生研究家王君直和陈彦衡,在唱念方面对他帮助最大,王君直曾介绍李佩卿做他的琴师。 余叔岩1928年后虽不再作营业演出,但并未中断其京剧事业。 他一直重视京剧的理论研究、社会活动和授徒工作。 1931年与梅兰芳作为发起人,在北平成立了国剧学会。 他以他与张伯驹合编的《乱弹音韵辑要》作为学会附设的传习所的音韵学课程教材,并写出了京剧胡琴《老八板》文章,发表在1932年《国剧画报》第13期上。 1932年,余叔岩在国剧学会中公开作了关于京剧老生演唱法则的讲演(1932年《国剧画报》28、29两期刊登过这次讲演的消息和部分内容),从多方面概括了余叔岩所主张的京剧老生演唱法则,是研究余叔岩演唱艺术理论的重要参考资料。 代表剧目有余派剧目基本同于谭派,代表作有《搜孤救孤》、《王佐断臂》、《战太平》、《审头刺汤》、《清官册》、《问樵闹府·打棍出箱》、《盗宗卷》、《南阳关》、《宁武关》、《镇谭州》、《定军禅洞山》、《战宛城》、《战樊城》、《长亭会》、《摘缨会》、《黄金台》、《太平桥》、《上天台》、《捉放宿店》、《击鼓骂曹》、《阳平关》、《连营寨》、《空城计》、《武家坡》、《汾河湾》、《卖马当锏》、《珠帘寨》、《桑园寄子》、《托兆碰碑》、《洪羊桥帆洞》、《四郎探母》、《打渔杀家》、《御碑亭》、《打侄上坟》、《天雷报》、《二进宫》、《失印救火》、《乌龙院》、《乌盆记》、《翠屏山》、《打严嵩》《琼林宴》《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等。 旦:梅兰芳资料: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 江苏泰州人,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 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敏袭雹》、《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 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了《四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 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 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 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 1919年4月,梅兰芳应日本东京帝国剧场之邀赴日本演出,演出了《天女散花》、《玉簪记》等戏。 一个月后回国。 1921年编演新戏《霸王别姬》。 1922年主持承华社。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梅兰芳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一同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 1930年春,梅兰芳率团赴美,在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等市献演京剧,获得巨大的成功,报纸评论称,中国戏不是写实的真,而是艺术的真,是一种有规矩的表演法,比生活的真更深切。 在此期间,他被美国波莫纳大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迁居上海,先暂住沧洲饭店,后迁马斯南路121号。 他排演《抗金兵》、《生死恨》等剧,宣扬爱国主义。 1935年他曾率团赴苏联及欧洲演出并考察国外戏剧。 在京剧艺术家中,出访最多和在国内接待外国艺术家最多的当属梅兰芳,他把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和艺术家谦逊、朴实的优良品质介绍给了各国人民,因此人们称他为本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中国京剧艺术的文化使节。 抗战爆发后,日伪想借梅兰芳收买人心、点缀太平,几次要他出场均遭拒绝。 梅兰芳考虑到在上海不能久留,遂于1938年赴香港。 他在香港演出《梁红玉》等剧,激励人们的抗战斗志。 1941年香港沦陷后,他安排两个孩子到大后方读书,自己于1942年返沪。 抗战胜利后,梅兰芳在上海复出,常演昆曲,1948年拍摄了彩色片《生死恨》,是中国拍摄成的第一部彩色戏曲片。 上海解放后,于1949年6月应邀至北平参加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代表大会,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 1950年回北京定居,任文化部京剧研究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2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并先后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1955年,他拍摄了《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收入他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宇宙锋》、《断桥》等及他生活片断和在工厂、舞台演出的《春香闹学》等戏的片断。 1956年他率中国京剧代表团到日本演出。 1959年6月他在北京演出《穆桂英挂帅》,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节目。 1961年8月8日在北京去世。 著有《梅兰芳文集》、《梅兰芳演出剧本选》、《舞台生活四十年》等。 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 梅兰芳集京剧旦角艺术的大成,综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特点,创造出自己特有的表演形式和唱腔——梅派。 梅派在传弟子: 魏莲芳、李斐叔、李世芳、张君秋、言慧珠、杜近芳、丁至云、罗蕙兰、杨荣环、等。 梅兰芳九子梅葆玖,是梅派目前的领军人物。 净:裘盛戎资料:裘盛戎(1915-1971):京剧表演艺术家,净角演员,裘派艺术的创始人。 原名裘振芳,北京人,生于1915年,病逝于1971年,岁未过花甲。 裘盛戎八岁开始从父学戏,父亲的严格要求,为裘盛戎后来的艺术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2岁,他就学会了20多出戏,进富连成科班时,本该轮“世”字科,因他带艺入科,升一级,按“盛”字排。 在科里,经萧长华、孙盛文、王连平等教导,艺事更加精进,不久便有许多观众喜欢他的戏。 当时科班上戏规矩,大轴是武戏,倒第二是生旦戏,他的戏如《探阴山》等则常破例放在压轴。 1947年,裘盛戎创立了“戎社”,首演于北京三庆戏院,打炮戏即更名《姚期》的头二本《草桥关》。 虽是老戏,但他在唱念做上都作了新的处理,演出时观众彩声连连,取得圆满成功。 此后“戎社”经常在京津演出《铡美案》、《战宛城》、《打龙袍》、《连环套》、《牧虎关》、《大、探、二》等戏,并将《姚期》多次改革加工,成为裘盛戎最具代表性之精品剧目。 新中国成立后,裘派艺术在党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指引下得到发扬光大。 他生前常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裘盛戎的今天”。 解放后,裘盛戎与谭富英携手成立了“太平京剧社”(后更名为北京京剧二团),二人并挂头牌,合作演出新戏《将相和》、《正气歌》、《除三害》等。 1953年赴朝鲜慰问,1955年到香港演出。 至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裘盛戎的表演艺术已到达颠峰状态。 他曲己从人,高风亮节,为了强强联合,他奔走于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赵燕侠等各位艺术家之间,积极促成了当时实力最强的艺术团体——“北京京剧团”。 1956年,他加盟了被誉为具有全国最佳搭档“四大头牌”——“马谭张裘”的北京京剧团,并任副团长。 在这个团里,马谭张裘四人有时轮流唱开场戏或上大轴,有一次裘唱大轴《坐寨盗马》,开场戏是张君秋的《女起解》,二出是谭富英的《碰碑》,倒二是马连良的《借赵云》,一时传为美谈。 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改编创编大量传世之作如《秦香莲》、《赵氏孤儿》、《官渡之战》、《海瑞罢官》、《赤桑镇》《姚期》、《铡美案》、《官渡之战》、《将相和》、《除三害》、《南方来信》、《壮别》、《林则徐》、《舍命全交》等,为戏曲艺术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1964年裘盛戎参加了现代戏《杜鹃山》的创作和演出,他在剧中创造了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乌豆。 同期,他还创演了另一出现代戏《雪花飘》。 丑:马富禄资料:马富禄(1900—1969)京剧演员。 北京人。 幼年在富连成科班学艺。 演丑脚,文武兼擅。 嗓音清脆,念白流利,身手矫捷。 文戏擅演《审头刺汤》中汤勤、《群英会》中蒋干;武戏擅演《偷鸡》中时迁、《盗钩》中朱光祖;尤以《法门寺》中贾桂一脚,更为人所称道。 长期为小翠花、马连良配戏,为“三小戏”和做派老生戏中不可多得的丑脚人才。 七岁入“鸣盛和”习老旦,后因科班报散,十岁经刘喜益介绍转入“富连成”科班习艺。 初排名连禄后改富禄,先工老旦,后改丑行。 从师萧长华、郭春山。 由于他天赋条件好,尊师好学,刻苦勤奋,在科班里就小有名气,常与马连良合作,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出科后,马富禄拜傅小山为师,习武丑,并随杨小楼、梅兰芳、于连泉等赴上海天蟾舞台献艺。 载誉归京后,他继续从萧长华、王长林学艺深造。 后又与荀慧生、筱翠花、马连良、尚小云、金少山、高庆奎、郝寿臣、王又宸、谭富英、叶盛兰等名家鼎立合作。 并曾与老生张春彦、小生金仲仁、旦角赵桐珊被誉为荀慧生剧团的四大金刚。 他长期为筱翠花、马连良配戏,是“三小戏”和做派老生戏中不可多得的丑角人才。 马富禄的嗓音响堂,天赋条件奇绝,他口齿清晰爽脆,以唱念的绝对优势胜出,每每一个清脆响亮的闷帘“啊哈”,就能掌声四起,拢住台下所有观众的神。 他所演的角色,不论是方巾丑、袍带丑、茶衣丑还是彩旦、丑婆,都非常有光彩。 他戏路宽广,念白流利,身手矫捷,文武皆通。

在大元帅府感受鄂尔多斯民俗文化
他想先继续为U21效力 万纳拒绝德国成年队 多家德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