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 内蒙古百件 珍贵文物在陕西展出

本报讯(记者 张明) 精美耀目的金饰、神秘古朴的岩画、华丽高贵的马具,还有造型各异的动物们化身丑萌丑萌的“显眼包”,秋冬之际,来自内蒙古的珍贵文物让陕西领略了苍茫草原的广袤浩渺与多元文化交融激荡的魅力。

近日,“长城两边是故乡——内蒙古文物菁华展”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幕。该展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内蒙古博物院联合主办,展出精选自内蒙古长城沿线的珍贵文物100件(套),其中一级文物40件(套)。

内蒙古自治区的古长城属于北方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长度7570公里,约占中国长城总长度的三分之一,包括战国赵、秦、汉、北魏、金、明等11个历史时期修筑的长城。

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古长城遗址保存最多、里程最长的省区。这里有一条因气候因素自然形成的东西向狭长地带,南临农耕发达的黄河流域,北倚牧场广袤的北方草原,是中原腹地与北方草原间的过渡地带,也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与交融区。

长城位于这一地带之上,故该地带又称“长城文化带”或“北方文化带”。

以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契丹等为代表的北方草原文明在此不断与中原文明碰撞融合,留下了丰富的文物遗存。

此次展览正是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农牧结合的早期形态、长城的修建与多民族交融、长城沿线多元文化的汇聚”三个部分,系统展示北方长城地带农耕文明和游牧文化交融的脉络, 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

展览大胆打破传统展览的空间惯性,采用以长城城墙为灵感的设计,将展厅内部设计成多元、连续且相接交错的结构。观展时,人们仿佛置身于长城烽火台中,能够在一望无尽中穿越展台与展品。

据了解,本次展览是秦陵博物院继“西藏文物珍品展”“新疆丝路文物精品展”之后,举办的又一边疆文物展览。张宁表示希望通过有形、有感、有效的展陈方式,为观众带来更多新颖独特的参观体验。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陈列展览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历史类博物馆。

开馆以来,举办了各种形式的陈列展览,从多角度、多侧面向广大观众揭示历史文物的丰富文化内涵,展现华夏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成就。

馆区占地平方米,建筑面积55,600平方米。

文物库区面积8000平方米,展厅面积多平方米,展线总长2300米。

整个陈列分为序言厅、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览和已开辟为国际画廊的中央大厅等几个部分。

陕西历史博物馆基本陈列《陕西古代文明》,于2008年3月正式开放,以历史进程为线索,选取各时代的典型文物进行组合陈列,来揭示陕西地区古代社会文明发展状况。

该陈列展厅面积4600平方米,共三个展室,分为七个部分(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精选的2000余件珍贵文物包括:反映古代先民生活情景和艺术追求的丰富多姿的彩陶器皿,反映周人兴起与鼎盛的青铜器,反映秦扫六合统一天下气势的青铜剑、经机、兵马等,以及显示秦汉奋发崛起精神的钢建筑构件、大型瓦当,还有反映封建盛世繁荣景象的精美的唐代金银器和唐三彩等,并配以遗址模型、图表、照片等辅助展品。

系统地展现了自115万年前至1840年陕西地区的古代历史。

由于中国古代社会周、秦、汉、隋、唐几个盛期都是在陕西地区建都,所以该陈列以这几个时期为重点,既突出反映了陕西地区古代灿烂的文化,也反映了这几个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

作为综合性历史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陈列主要分为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临时陈列三部分。

基本陈列为陕西古代史陈列。

它以时代为序,将陕西古代史分为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7个部分,用约2000件文物形象、系统地展现了陕西自旧石器时代早期的蓝田人至鸦片战争一百多万年的发展过程。

专题陈列是学术性、专业性较强并围绕着某一主题而举办的不定期展览。

临时陈列是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的补充,具有周期短、内容丰富、常看常新的特点,同时它又是一个文化交流场所、博物馆薯亮如面对社会的文化窗口。

第一单元——《人猿揖别》,以距今115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大荔人、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先民遗存,再现了中华民族生机勃勃的童年和文明的曙光。

第二单元——《凤鸣岐山》,以陕西作为西周王都拥有的丰富遗迹、遗物,展示了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尤其是伦理精神以及青铜铸造技术。

第三单元——《东方帝国》,重点展示以兵马俑为代表的秦文物,以磅礴的气势和鲜明的军事特征,表现了秦帝国垂范后世的制度文明,以及积极进取、一统河山的时代精神。

第四单元——《大汉雄风》,以汉都长安、汉家陵阙和典型汉代文物如汉金饼、西汉“皇后之玺”玉印、西汉鎏金银竹节铜熏炉、西汉彩绘雁鱼铜灯、西汉彩绘陶钟、汉酱釉绿彩云纹陶奁、西汉彩绘骑兵俑、西汉上林铜鉴等,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汉代繁荣的经济、文化、对外开放与交往,彰显其开放进取、开拓强盛的时代风貌。

第五单元——《冲突融合》,以陕西丰富精美的农业民族与草原民族的文化遗存及宗教文物,如汉金怪兽、晋“晋归义羌王”金印、西魏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十六国灵华紫阁服乘金错泥筩、北魏彩绘骑马吹号角俑、南北朝彩绘持盾胡人武士俑、北魏鎏金佛菩萨三尊铜像等,表现了民族大融合、佛教东渐以及文化艺术的繁荣与特征。

第六单元——《盛唐气象》,通过隋唐时代典型遗存,展示了中国古代最鼎盛时期的文化风貌,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华的国际大都会长安,和沟通东西方交流的丝绸之路,以及隋唐文化兼收并蓄、创新发展而达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七单元——《告别帝都》,展示了唐以后,作为西部重镇和西北区域中心的陕西,依然独具魅力的文化创造和精神传承。

唐墓壁画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独具特色的珍贵藏品,共有20多座唐墓的壁画精品近600幅,达1000多平方米。

其中5件(组)18幅被国家定为国宝级,69件(组)82幅被定为一级品。

唐墓壁画以风格独特的建筑、简约传神的键磨人物、特色鲜明的器物、简洁明快的山水等,描绘了当时的仪礼规范、生活习俗、服饰特色、娱乐方式与建筑风格,是研究唐代社会生活尤其是贵族生活和精神追求的重要形象资料。

唐代壁画珍品馆是陕西省 确数启定的文物旅游方面的重点项目,位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东展馆地下一层,总投资7300多万元(其中省 补助资金为1800万元人民币,意大利 软贷款400余万欧元和赠款100万欧元),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3400平方米,展线总长约800米。

上展包括章怀太子墓客使图、马球图、狩猎出行图,懿德太子墓阙楼图、仪仗图,永泰公主墓宫女图在内的壁画珍品97幅;以及辅助文物18件组,其中有些是上展壁画墓出土,有些则与画面内容有关。

为了便于观众比较唐墓壁画和唐代传世绘画,还专门选出唐代前后的传世名画复制品作为辅助展品。

1970年10月,西安南郊的何家村、唐长安城兴化坊所在地,基建施工时窖藏出土了两个陶瓮和一个提梁罐,1000多件深埋地下上千年的金银器、玉器、贵重药物、中外钱币、铜器展露“真容”。

唐代是中国古代最强盛的时代,而金银器、玉器又是唐代工艺美术的代表,盛唐时期的何家村窖藏可称得上“皇冠上的明珠”,也有专家称其为“何家村遗宝”、“大唐遗宝”,它与西方著名的考古发现“阿姆河遗宝”相对应,成为20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

“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在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厅已展陈6年,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260万游客。

珍品展示区是展览最重要的部分,展示何家村出土玉器、宝石等器物30余件组,包括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兽首玛瑙杯;同时还展出了窖藏出土金、银、铜币466枚,时代上迄战国,下至唐代,还有日本银币、波斯萨珊银币和东罗马金币,时代跨度千余年。

据陈列人员介绍,这些出土文物价值估算为3830万钱,相当于150万男丁一年向唐 缴纳的租粟。

陕西历史博物馆每年还推出6—7个大型临时展览,如《骁腾万里——中国古代马文化展》。

展览由陕西历史博物馆主办,新疆博物馆和甘肃博物馆、山西博物院、青海省博物馆等全国14家文博单位共同协办,挑选了最具各地特色关于马的文物精品。

该展汇集历代有关马的文物精品150余件,有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秦鞍马、唐三彩鞍马、新疆 尔自治区博物馆的唐彩绘泥鞍马、青海省湟中县博物馆的北朝胡僧骑马俑、甘泉县博物馆的商代青铜马、富平县文庙博物馆的唐代马术俑等,通过“马的驯养”、“马与交通”、“马与战争”、“马与娱乐”、“马与艺术”等五个单元,让观众真实地了解马在古代的生产、生活、交通、运输、军事、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中国古代马文化的方方面面。

《巧手良医——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展》,是以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为主题的专题性展览,主要展示多年来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方面的举措,展示文物保护修复的理念、方法和技术。

一直以来博物馆的展览多以文物展览为主,虽也有征集文物展、考古发掘文物展等博物馆或文博行业业务相关工作展,但仍是以文物为主体。

事实上,文物保护是博物馆的一项重要职能,也是博物馆最核心的业务工作。

随着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社会对文物保护的关注也不断加大,为了更好的向社会介绍文物保护工作,展示各类材质文物保存、收藏、保护的复杂性,揭示文物保护技术的内涵和面临的挑战,陕西历史博物馆筹办了《巧手良医――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展》。

展览内容和形式都有别于其他传统的展览,其特殊性可以用“三三一”来概括,即三个参观阶段、三个展览部分来体现一个主题。

三个阶段为实验室观摩、上展过程体验、展览公开参观。

三个部分分为文物修复工艺、文物科学认知、预防性保护三个主题单元。

一个主题即是体现文物保护工作不神秘,它和人人有关,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影响到文物保护。

该展览首次启动于2013年8月20日,分为三个阶段,其中实验室观摩阶段已于2013年8月1日启动,上展过程体验阶段已于2013年8月9日启动。

8月20日为展厅展览阶段正式启动,面向公众开放。

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的馆藏文物

内蒙古博物馆藏品达十万余件(套),根据藏品种类划分为:内蒙古古生物化石标本内蒙古博物馆收藏的古生物化石汇集了内蒙古的化石珍品,反映了内蒙古古生物化石的概况、生物进化的历程、戈壁沧桑变迁的奇迹。 距今二亿二千五百万年到六千五百万年前的中生代,内蒙古曾是恐龙等爬行类动物生息的乐园,并成为当今世界驰名的恐龙化石产区。 有体型巨大的查干诺尔龙、形态各异的鹦鹉嘴龙、似鸟龙、鸭嘴龙、原角龙等化石骨架;禽龙、剑龙、翼龙、甲龙、蜥脚龙、恐龙蛋、恐龙胚胎、恐龙足迹等化石精品。 距今六千五百万年至一万年前的新生代,是内蒙古哺乳动物鼎盛时代,引人入胜的巨型猛犸象、埋藏奇特的两具披毛犀,堪称“中华之最”。 所有古生物化石收藏呈现出时代全、门类多、分布广、保存好的特点,从二十五亿年前到一百万年前,几无缺坏。 内蒙古历史文物内蒙古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北方少数民族活动的大舞台,不同时代的历史文物造型独特,具有鲜明的草原文化特色。 匈奴、东胡、鲜卑、突厥、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文物构成了历史文物藏品的特色。 鄂尔多斯市出土的匈奴王鹰形金冠饰、虎牛咬斗纹金带饰等,是匈奴文化的瑰宝;赤峰市出土的曲刃青铜短剑是东胡民族遗物;乌兰察布市发现的金龙佩饰、马头鹿角形金冠饰、牛头鹿角形金冠饰、金步摇冠饰是鲜卑贵族使用过的装饰品;赤峰市出土的双鱼龙纹银盘、鱼龙纹银壶、波斯银壶等是与唐代“草原丝绸之路”有密切关系的一批重要文物;造型各异的鸡冠笑帆壶和赤峰市辽驸马墓出土的鎏金、玛瑙、银质马饰具,是辽代文物的精品。 内蒙古博物馆的历史文物对弘扬祖国民族文化,宣传内蒙古悠久历史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欢迎与好评。 内蒙古民族文物民族文物中蒙古族的藏品位居全国各博物馆之首,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的藏品,从各方旁伏面反映出这些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特色,让人耳目一新。 蒙古族文物系统反映了蒙古族民间的生产生活、文化艺术和宗教信仰。 藏品中以制做精致的各式马鞍具,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蒙古族头饰、服饰最为罕见,有些成组成套的服饰已成绝品了。 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族文物突出反映这三个民族各自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 鄂伦春族的各种渔猎工具、鄂温克族的驯鹿、达斡尔族的民间艺术都突出反映了他们创造的风格古朴、艺术精湛的桦树皮、狍皮文化。 此外该馆对回族、满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文物的收藏,也有相当数量。 内蒙古近现代文物内蒙古博物馆所收藏的近现代文物中以革命文物最为丰富,反映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到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所经历三十年的革命斗争历程。 这些藏品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更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一九二二年中国共产党在《二大宣言》中,明确提出解决少数民族问题的纲领。 中共北方区委负责人李大钊、邓中夏、赵世炎等同志深入北京蒙藏学校,培养了乌兰夫、奎壁、吉雅泰、多松年、李裕智、荣耀先、高布泽博、赵诚、佛鼎等蒙古族先进青年。 一九四五年党中央派乌兰夫等同志到内蒙古领导各族人民开展自治运动。 一九四七年五月一日,内蒙古自治区在乌兰浩特宣告成立。 据此内蒙古博物馆组成四个基本陈列,《内蒙古古生物化石陈列》、《内蒙古历史文物陈列》、《内蒙古民族文物陈列》、《内蒙古革命文物陈列》,常年对外展出,内蒙古博物馆一直努力不懈地担当起向大众宣传科学文化的阵地作用,服务于社会,不断碰启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内蒙古博物馆不仅是内蒙古地区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及宣传教育机构,也是博物馆学、历史学、民族学、古生物学等学科的学术研究机构。 其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展览陈列中,此外在国内外的陈列展览中共出版文物图录十余册,数百篇论文在区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 由于内蒙古博物馆的藏品丰富,极具民族特色,所以筹办的各项精品展览还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先后赴美国、加拿大、法国、新西兰、日本、韩国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展出四十余次,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 内蒙古的民族文化是对全人类文化的丰富与贡献,通过该馆精心筹备的展览,不仅将内蒙古地区丰富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也加强了国际间的交流,扩大和强化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 内蒙古博物馆将紧跟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步伐,推陈出新,为弘扬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再续辉煌。 珍贵藏品查干诺尔龙身长26米,高达12米,体重逾60吨,是亚洲白垩纪最大的恐龙,以其发现地查干诺尔碱矿而被命名为“查干诺尔龙”。 匈奴王冠国宝级文物。 黄金制成,重1394克,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件匈奴单于金冠。 金冠由金鹰和冠带两部分组成,上面浮雕有羊和狼的图案,雄鹰站在半球形金冠顶上,俯视着冠带上狼与羊搏斗的情景。 钧窑香炉高42.7厘米,改变了“钧不过尺”的传统认识。 香炉腹颈之间有一块方形题记“己酉年九月十五日小宋自造香炉一个”。 流釉重叠如涕,釉色纯正浓郁,釉纹深沉多变,釉质乳浊莹润;花纹秀丽,别具豪迈的风格和雄浑的气魄,堪称“国之瑰宝”。 辽代珍贵文物契丹民族将草原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伴随着辽代重大考古发现,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有金银器、玻璃器、玛瑙器、漆器等,成为内蒙古博物院大量文物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你的家乡都出土过哪些珍贵的文物?

我的家乡是古都安阳,这里有周文王推演出八卦的羑里城,有首次发现甲骨文的殷墟。 同时这里是精忠报国的忠臣岳飞的家乡,也是国宝重器司母戊鼎的发源地。

司母戊鼎是商朝流传下来的,是世界范围内最大的青铜器。 据专家们研究发现,要在商朝铸造这么一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并且需要三百名工匠来配合工作。 现在该鼎被收入中国国家博物馆,被称为“镇国之宝”,并且严禁出国展览。

司母戊鼎的发现是一次相当偶然的机会,安阳一个村子的村民在地里挖东西时,不小心碰到了一个非常坚硬的东西。 村民一直挖直到看见了一点铜锈,终于意识到这很有可能是个宝贝。 于是趁着夜里开始施工,一直连续碧颂哪挖了三夜才算是把宝贝挖了出来。

当时国内正值战争时期,安阳沦为了日本人的根据地。 为了不让日本人发现,村民们小心翼翼的将大鼎藏在家中。 但最后还是被日军发现,并准备缴获宝贝。 为了保住性命,村民们合计这将大鼎分隔装箱。 但在分隔大鼎的途中,村民们越想越觉得可惜了。 于是之后冒着性命危险多次转移大鼎的藏身之地,就这样这件“镇国之宝”才免受樱好了日本人的毒害。 在战争结束后,大鼎被移交给了国家。

不过悔码可惜的是,鼎的一只耳朵被村民们毁坏,之后不知所踪。 好在最后被文物学家修补上了,大鼎才算是真正完整。

正式发售 热血三国志 Steam定价199元 乱世风云
陆克文赶紧删帖 特朗普当选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