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区里潮流新 新活力 文化赋能 广东老街区注入

(原标题:老街区里潮流新|文化赋能,广东老街区注入“新活力”)

11月15日,“老街区里潮流新”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启动,旨在讲好老街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故事。

如何让老街区焕发新活力?在广东,一个个老街古巷的新生与蜕变,涌现出新潮流与新故事。广州永庆坊、潮州牌坊街、汕头小公园开埠区是广东古建筑保护的典范,在保留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注入“新活力”,通过文化赋能,促进文旅融合发展,让历史文化融进城市更新中,实现传承与突破、保护与重塑。

用“绣花”功夫,留住老广们的乡愁

走进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永庆坊,立马被这里的独特风情吸引,脚下是麻石路,抬头是青砖房、满洲窗,身旁是潮流小店,耳边是粤曲悠扬。在这方天地,随处逛逛,都能感受到新旧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永庆坊视察时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作为广州市历史文化街区的首个“微改造”试点,永庆坊如何推进建设?参与改造项目的广州市荔湾区住房建设和园林局二级调研员江伟辉表示,“修旧如旧”“建新如故”是贯穿改造全过程的理念。改造团队使用“绣花”功夫对城市肌理进行严格保护,尽量原汁原味地保留岭南建筑的传统构件和传统工艺。

如今,走进永庆坊,岭南特色小吃和文创产品等,与传统建筑融洽共存。正是这种精雕细琢的“绣花”功夫,让以永庆坊为标志的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留住了文化底蕴,留住了老广们的乡愁,焕发出新的活力,摇身变为文化新地标,成为大家了解广州历史和岭南文化的一扇窗口。

古城保育活化,促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两只鉎牛一只溜。”这首在潮州家喻户晓的童谣唱的便是广济桥。作为中国四大古桥之一,广济桥是潮州地标性建筑,被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2020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潮州,在广济桥、广济楼、牌坊街视察文物修复保护、非遗传承、文旅资源开发等情况,强调“要保护好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城区,彰显城市特色,增强文化旅游内涵”。

2020年底以来,潮州制定《潮州古城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5年)》,分批修缮保护古城内139处登记文物点和已登记授牌历史建筑,推进古城保育活化和综合开发,加强潮州文化研究和传承保护,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2021年,潮州提出深化古城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等24条具体措施,确定26个文旅重点项目,全力推进古城提升工作。

近年来,潮州坚持采取小规模、渐进式的方式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微改造”“微更新”,以“绣花”功夫复原古城肌理,盘活古城文物资源,吸引外地游客前来观光,带动当地居民就业,实现文物保护成果惠及群众。如今游人漫步潮州古城,可以去小巷寻找当地美食,也可以入住清代建筑改建的精致民宿,品着工夫茶听一场潮剧,体验原汁原味的本地生活。

修旧如旧,数代潮汕人的记忆被唤醒

2020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汕头小公园开埠区时专门来到侨批文物馆了解潮汕侨胞远渡重洋的历史。这里拥有中国内地面积最大的一片骑楼群,也是唯一呈放射状格局的骑楼街道,汕头160余年的开埠史发源于此。几代本地市民、潮汕籍侨胞的记忆里都有这片融合中西风格的骑楼群的影子。

作为目前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城市开埠区之一,小公园见证了汕头从一个海边渔村发展成一座繁荣的新兴港口城市,承载着汕头开埠史的城市记忆和文化底蕴。为保育、活化这一片区的历史风貌,近年来,汕头用“绣花”功夫对小公园开埠区沿街骑楼进行修复,对小公园开埠区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育活化,百载商埠历史风貌焕然一新。

此外,小公园在一百多年的发展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汇聚了一大批历史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周边还集聚了侨批文物馆、开埠文化陈列馆、红色交通站等专题展馆群,汕头市的历史名片再次被擦亮。

近年来,广东积极探索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新路径、新模式和新机制,有序更新老城区,推动老城区焕发新活力。今年5月,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召开全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专题会议,要求推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与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相结合,改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人居环境质量。今年6月,广州市新修订了《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在全国率先通过市级立法确立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通过立法赋能历史文化名城高质量发展。

未来,广东将继续不断探索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根基,以创新的思维和开放的心态,不断激发着新的活力,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


建筑是凝固的文化不同的?造就不同的历史

建筑是文化个性的体现何镜堂:一个国家或城市能否成为一个名城,文化是关键。 历史上有名的城市,比如巴黎、罗马等,GDP并不高,但对世界影响无法估量。 在文化传承中,建筑是最主要的,因为它兼具有实用性、可观赏性。 无论是古老的东方,还是发达的西方,一谈到城市文化,第一是看建筑。 好的建筑,会很快的成为城市标志。 比如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1970年代才建成,现在已经成为整个国家的标志。 所以我认为,首先,文化传承是人类应对自然社会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把这东西丢了,就丢了根和历史。 任何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都必须基于原来的血脉,否则就没有历史没有根。 汤国华:广州是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即使到了全球化的今天,也应该有自己的固有特色,除非我们继续把我们的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和古村落全部推倒重建,广州自己独特的城市风貌才会消失,但是这样做的话,政府和人民肯定不会同意的。 最近广州市政府指示广州市规划局成立“名城保护处”,就是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我认为处级单位级别还不够高,应该像十年前,名城保护办公室设在广州市政府办公室内,权威性更大,保护力度更高。 王世福:比如周庄古镇,这座江南水乡古镇全世界闻名,但实际上作为苏州的下辖区域,周庄的GDP一直不是领先的,从经济效益而言,周庄并不是讨喜的孩子,但是从社会效益而言,周庄是苏州江南文化的一块金字招牌。 黄斌:好的建筑,是有文化个性的。 一个地域的文化个性,可以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建筑是一个重要载体。 优秀的建筑,能灵动地体现当地的文化精华。 这种能体现文化精华的建筑,显然不是“罗马风格”、“意大利小镇”的拷贝,而是灵活揉入当地的文化风格、文化内涵的建筑。 建筑只有承载着地域文化的个性、显示出地域文化的风貌,才能成为当地文化的标志。 现在很多的“洋”建筑、“洋”小区,设计者往往是简单的“拿来主义”,照抄他城、他国的风格,并没考虑到如何把广州文化、岭南文化的元素植入建筑当中,因此虽然在使用功能方面或许是合格的,但严格地说,它们不是广州、岭南风格的建筑,而是摆放在广州的“洋建筑”,因此它们不属于广州。 建筑是历史文化的传承何镜堂:对于如何避免千城一面这个问题,我有三个意见:一是建筑要体现所在地区的地域和环境特色。 建筑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它有个性,个性就来自地域特点,包括地区的气候环境和具体的地形地貌和环境特色。 广州地处亚热带,热的时间很长,雨水又多,跟其他城市不同,建筑必须解决遮阳、隔热、通风、防潮,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在广州建房子,气候和环境的问题都必须解决,而在解决的过程中,自然就体现出城市特色。 二是建筑要体现地区的人文特色。 广州长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很深,但是“根”又在中原,建筑的基本格局、院落布置常常体现了中原的特色,但又有外国异域风情,比如骑楼、东山小洋楼。 这些建筑正是本土文化与海外文化交融的自然结果。 建筑要解决千城一面,就要反映当地形成的社会人文文化特色,反映地域文化的内涵。 三是对西方强势文化的态度。 在全球化浪潮中,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力比较普遍,城市现代化很容易引进外来文化,不是说要否定外来文化,但是像北京的中央电视台新址就完全失去了中国特色,导致很大的争议。 但是矫枉过正也不好,如果把传统的符号全部照搬复古,就失之灵动。 没有传承就没有根,忘了祖宗就忘了一切,但照搬祖宗就缺乏创新,也跟时代不符合。 关键是两者的和谐结合。 怎样把握这个度?我个人的观点认为:传承是基础,创新是关键。 传承时要挖掘“根”之所在,把“根”彰显出来,提升文化的内涵层次,而不是机械地将一个符号、一个构件照搬过来。 好的建筑,要用到现代的材料技术,包括现代的审美,结合文化内涵综合表现。 黄斌: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历史的传承,建筑是文化传承的一个方面。 广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我们传承了前人相当一部分老建筑,比如中山纪念堂、陈家祠等,那么,同时我们就必须思考,如何在我们这一代也有一部分建筑能传承下去?前人的我们传承下来了,后人能传承我们什么呢?再过100年、几百年,我们今天的建筑还能为后人传承吗?所以,我们必须要有一种历史责任感,要为历史负责。 今天的建筑一定要为未来的城市建筑文化积淀作出贡献,为未来城市文化积淀提供积淀物,为未来的城市文化传承提供传承物,否则你这段时间的建筑就是空白,历史到你这代就断代了。 何镜堂:就广州而言,避免千城一面,就是要兼顾城市既有的改革开放新风貌,又能反映岭南特色,简而言之,就是“既广州又现代”。 汤国华:避免千城一面的做法,一是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存,特别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即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二是现代新建筑要向传统建筑学习,吸收其精华而不是不加分析地生硬地戴上传统符号;适应岭南气候不能全靠人工空调,要提倡节能和生态的建筑设计;要摆脱“新表现主义”的束缚,所谓新表现主义就是力求建筑形态要表达某个形象,这要看设计者的设计功底和文化修养,否则设计出来的作品会引起公众相反的理解,这就是“异化效应”,如安德鲁设计的广州体育馆,原想表现三片树叶,但不少人认为象珠三角最忌的三只底朝天的打鱼船。 其实,中国优秀的传统建筑不会象某个什么。 还有,建筑要服从环境和天然,不要与“天公试比高”。 建筑是精神生活的空间黄斌:以国外的建筑为例,比如哥特式建筑群,建筑风格繁琐复杂,尖肋拱顶,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目的是在精神上造就一种崇高感,让你进到建筑中后,有一种心灵上的超脱。 因此,建筑不仅是一个居所,还是一个精神生活空间。 好的建筑就是好的精神生活空间,成功的建筑就是成功的城市标志。 何镜堂:一个好的建筑,自然地会体现出一种精神,精神功能会大于使用功能。 广州城市精神的体现,不一定就非要建筑在细节上固守传统的“岭南风格”。 比如广州塔等大型公共建筑,它们身上很难找出具体的岭南风格元素,但它传递出一种明快、不拘一格的时代精神,这恰是广州城市的风格,也就是“神似不求形似”,总体表现出岭南文化的自由积极的精神追求。 包括“小蛮腰”这个名字,虽然不是广州塔的正名,但老百姓喜欢,现在书记市长也常常说“小蛮腰”,这也是当今一种市民精神的体现。 黄斌:建筑要跟当地文化的“根”联系在一起,在“全省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汪洋也提出要弘扬岭南历史文化。 但是,广东是外来人口很多的省,如果一个地方的建筑代表文化的认同感和载体,外来人口能不能通过岭南建筑找到自己的文化认同?比如说,华人即使到了美国、英国,即使平时住在和当地人一样的房子里,他们依然会建设一条“唐人街”,周末的时候去“唐人街”吃饭、买东西,既是一种消遣,更是一种感情的寄托。 人们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建筑里渡过,建筑客观上是人们生活的“根”。 如果能通过和谐的建筑风格,引发人们内心的认同感,那么就能升华为心灵的归宿,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和谐统一。 广东有几千万外来工,这些人的感受不应被忽视,假如岭南建筑能让外来人口也有“归宿感”,那么就能加强他们的“归属感”,实现主动的角色转换,不再是“漂在南方”,而是扎根广东。 我觉得,现在非常需要这一类建筑,这一类“新岭南”建筑,应该和旧岭南建筑不同,有更强的融合性和开放性。 汤国华:以中山纪念堂为例,它在当年也是一座全新的建筑,有学者称为“中国民族复兴式建筑”,是一个既承传中国文化传统又运用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精品。 设计者吕彦直学贯中西,30多岁就能采用钢结构、剪力墙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与传统的砖结构有机组合,建成一个前所未有的大空间,再运用地下室不覆盖泥土层自然恒温恒湿的“地冷”结构,加上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解决了堂内5000人集会的散热难题。 创新精神是岭南风格的重要元素,中山纪念堂在当年就是创新。 前辈岭南建筑大师们曾经总结过岭南建筑的四个特点:轻、巧、通、透,直到今天一样适用。 王世福:目前,城市最大的两个建设者,一个是房产商,一个是政府,如果他们不追求岭南风格,那谁也没辙。 如果这最大的两个主体都在追求欧陆风,都不倡导岭南文化,那城市就很难有岭南特色。 何镜堂:不能机械地理解文化之根就是当地特色。 我设计中国馆,人家问我是不是把岭南建筑搬到上海去,我说我只是传承岭南建筑思想,即建筑创作要体现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和谐统一,与当地结合,形成当地的风格。 不同的地方需要什么,我就提供什么。 保护建筑就是保护历史文化黄斌:大家往往对欧洲的城市印象很深。 比如说罗马,很多建筑是拱顶与梁柱相结合的大理石结构,以至于随便拍一张照片,不用说,别人都能知道拍的是罗马。 曾经广州也有这种强烈的建筑识别性,比如老城区的骑楼街、西关大屋、十三行。 但现在的城市新区,却失去了这种识别性。 因此,作为保留着强烈广州识别符号的老城区,应该得到保护。 这种保护,不仅仅是保护建筑,更是保护城市标签、城市名片、城市文化。 保护不应该只保护单栋建筑,更要保护整个街区和群落,形成规模效应。 何镜堂:对于传统街区、古城,有三句话说得很好:第一,对历史建筑要保持原真性,也即是文物建筑;第二,对历史街区的环境风貌要保持完整性;第三,对新建筑要延续其传统特色。 原真性、完整性、延续性,只要有这三性,就可以改造。 对文物,要修旧如旧,但是很多不是文物的历史街区,应该延续其环境风貌,一看城市肌理,就让人感觉到历史的延续性。 我们不是不可以在老城区盖新房子,但盖房子必须延续原来的风貌。 荔湾广场就把整个老区肌理破坏了。 解放中-大德路的象牙北社区最近被评为金奖,就是一个很好的旧城改造项目,它的改造完全符合片区肌理。 政府当年为了建设好这个街区,没有交给开发商去做,而是自己牵头改造,原住民可以选择回迁,或者在其他地方居住,或者用商铺置换,最终大多数原住民选择了回迁。 改造旧城不能强求就地平衡,而要看三大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三大效益综合考虑。 就地平衡做不到的,就需要政府出面,从更大局面进行统筹。 旧城区品味提升,整个广州的品味随之也就提升了。 汤国华:不仅是老街区,在新街区中,也要看到传统的邻里关系,融洽和守望相助,现代的生活条件和历史文化遗存可以和谐共处。 所以,在新区建设中不要把旧建筑全部铲除,应该把好东西留下来,新建筑再因地制宜设计。 比如芳村的某楼盘在建设的时候,就把宋元羊城八景之一“大通烟雨”—————即原大通寺(笔者注:抗战期间,大通寺被日军烧毁倒塌)里的烟雨井保留了下来,还配建了一座小公园,社会反响很好。 试想,如果今天各校区都有古建筑,我们的校园文化将更有历史感。 王世福:以南华西为例,在南华西改造二期项目中,我们就采用了和南华西历史保护与草芳围高效开发“捆绑”的模式,把南华西的的容积率转移到草芳围,高强度拆迁建设草芳围,获得经济利益,再“反哺”南华西历史街区。 这种“捆绑”模式,把南华西改造一期的很多问题都解决了,包括潘家大院的保护。 我估算过,如果有一个比较好的位置的土地,1公顷高效开发大约能保护2.5-3公顷的历史街区,相当于把拆迁压力置换出来,还能产生一些资金去维修(旧城的)基础设施,从而让整个街区都“活”起来。 现在需要形成一整套的旧城改造的综合置换制度。

广州老街区景点

1.西华路:西华街是当地最低调的美食街。 这里有很多好吃的广东地方美食小吃,价格也比较实惠。 其中,牛佬牛杂和美食,袁腾生煎,季芳小吃和其他商店都是老字号,许多人在放学或工作后去吃一点。 2.南华西街:南华西街是广州十大历史老街之一,街上有西关大屋和77条小巷。 每一条小街都承载着几代人的历史故事和记忆。 据说,100多年前,南华西街是广州商业文化的典范。 走在岭南的古街上,青石板铺成的小巷,安静的小区,处处绿意盎然。 3.温明路:温明路是广州糖水的一条街。 它是广州历史老街上典型的骑楼。 有很多老字号的餐厅,老铜器摊,字画装裱店等。 ,具有浓厚的市场氛围。 这里有很多老字号的美食小吃,是吃货的天堂。 美食店包括西关予言面、玫瑰甜品店和老西关濑户粉。 4.高迪街:高迪街是广州著名的老街,诞生过很多文化名人,也是著名的许氏家族的发源地。 过去有一个舞台、一个花园、一座寺庙等。 ,因为长时间没有完整保存下来,只留下了一些骑楼式的建筑。 这里有浓厚的商业氛围。 5.恩宁路:恩宁路被称为广州最美的历史老街。 这条街承载了很多老广州人的记忆。 从恩宁路一直往东走,你会发现市府路和上下九步行街。 有一个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原始骑楼,走在巷子里很安静。 据说恩宁路也叫婚姻路。 因为之前的情侣都是在这里牵手走的,这是广州西关特色很强的一条路。 6.逢源街:逢源街还保存着西关传统民居。 走到这条老街,可以品尝到美味的食物,船粥,炒牛河等特色小吃。 还有一家老字号店赞记蛋挞,里面有老太太蛋糕和叉烧酥等。 这里的蛋挞和小吃很好吃。 7.贝斯·金童:贝斯·金童有许多中西合璧的外国小建筑,它们是圆拱门和红砖墙或青石墙。 还有一座建于1927年的古钟楼,附近的新河浦也有各具特色的西式古典建筑。 8.广州周晓村:周晓村位于广州市海珠区下辖的村庄。 是一条明初建立的老街。 一个具有岭南水乡特色的地方,房屋沿河而建,著名景点有人民礼堂和简氏宗祠,明代古井遗迹。

潮州有什么适合年轻人打卡的音乐酒馆?

潮州,这座位于广东省东部的古城,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方特色吸引着众多游客。 对于年轻人来说,除了游览古迹、品尝美食之外,夜晚的音乐酒馆也是不可或缺的打卡地点。 以下是一些适合年轻人打卡的潮州音乐酒馆:潮州老街音乐酒馆:这家酒馆位于潮州的老街区,环境古朴典雅,充满了潮汕文化的韵味。 酒馆内常常有现场音乐表演,从传统的潮州音乐到现代流行音乐,为顾客提供了丰富的听觉享受。 此外,这里还提供各种潮州小吃和特色饮品,是年轻人体验潮汕夜生活的好去处。 潮韵酒吧:位于市中心的潮韵酒吧,以其时尚的装修风格和高品质的音响设备吸引了众多年轻顾客。 酒吧内不仅有专业的DJ驻场,还会定期举办各种主题派对和音乐活动,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享受音乐的好地方。 潮州印象酒吧:这家酒吧以其独特的设计和文化氛围著称。 店内装饰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墙上挂着潮州的历史照片和艺术作品,让人仿佛穿越时空。 酒吧提供的酒品种类丰富,还有特色的潮州调酒,是年轻人品味潮州文化的理想场所。 潮声酒吧:如果你喜欢安静的环境,那么潮声酒吧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家酒吧位于一条幽静的小巷中,环境宁静舒适。 酒吧内播放着轻柔的音乐,顾客可以在这里享受一杯调制精美的鸡尾酒,或是和朋友聊天,度过一个轻松的夜晚。 潮州民谣酒馆:对于喜欢民谣音乐的年轻人来说,潮州民谣酒馆是一个不可错过的地方。 这里经常有民谣歌手进行现场演出,他们的歌声纯净而动人,能够触动人心。 酒馆内的氛围温馨而亲切,是年轻人聆听音乐、交流情感的好地方。 总之,潮州的音乐酒馆各有特色,无论是追求时尚潮流的年轻人,还是喜欢传统文化的年轻人,都能在这些酒馆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在享受音乐和美酒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潮州独特的地方文化,让夜晚的时光变得更加难忘。 以上信息可能会随时间变化,建议在前往前进行实时查询以获取最新信息。

携手开创亚太发展新时代 和音
培育新型消费业态 点燃经济增长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