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 这里的含 绿意 量真高!多国媒体人感受喀什

新华社喀什10月18日电(记者彭茜 彭嵩涵)对于纳米比亚每日新闻网总温塞尔·马瓦拉来说,漫步“丝路明珠”喀什古城,印象最深的便是与历史街区和谐相融的重重绿意。

古城街头巷陌,几乎家家阳台装点着鲜花,庭院栽种着绿植。温塞尔·马瓦拉注意到很多人家院子里都种植果树,为人们提供烈日下的一方荫凉。在第六届世界媒体峰会期间,他和其他20多位外国媒体人士一起参加了喀什参访活动,在古城中感受一抹抹绿意。

喀什,一座含“绿”量如此之高的城市,让人很难把它同身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地理位置相联系。乘飞机从乌鲁木齐飞往喀什途中,俯瞰整个城区,更会被不同层次的绿所吸引:作为“城市绿肺”的小亚郎湿地公园,让居民实现推窗见绿、转角见美的宜居生活;经过生态治理后的吐曼河城区段,如一条绿带穿城而过,成为居民亲水的生态走廊;更不用说喀什街头处处可见的笔直的白杨、婀娜的垂柳、高大的法桐……

尼泊尔人民信仰周刊基绍尔·什雷斯塔也被喀什的绿意所吸引:“天气很好,不冷不热,特别宜居,只需要看看天空你便知道。这里的绿色有益健康,人们植树造林,为一代代人制造氧气。”

时隔八年重游新疆,他真切地感受到当地巨大的变化,不仅是林立的高楼、便捷的交通网、完备的基础设施,他更对这里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率感到惊叹。

近年来,喀什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协调和管理,打造出一张绿色发展的新名片。

温塞尔·马瓦拉对沙漠有种特殊的感情,因为他的家乡纳米比亚,同样拥有一片广袤的沙漠——纳米布沙漠。“我的家乡终年干燥少雨,和喀什很像。不同的是,我们那里的沙漠寸草不生,而在喀什的土地上,竟能种植出多种食物,实在令人惊叹。”

温塞尔·马瓦拉所说的“食物”之一,便是喀什帕哈太克里乡(简称帕乡)种植的特色海水稻。深圳援疆企业——中农海稻(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科研人员将可以在盐碱地上生长的海水稻带到了这里,进行培育、示范和产业化推广。目前,当地海水稻年产量已达到6700吨。

帕乡党委书记李笃民告诉记者,这种水稻品种抗逆性极强,甚至在沙漠等干旱地带也能生长。当温塞尔·马瓦拉听说这种水稻是耐旱品种后,便捡起一支饱满的稻穗,细细研究。“我的家乡也刚刚开始尝试种水稻,但由于气候干旱,只是小规模种植,或许这一品种会适合生长在那里。”

金秋十月,正是收获的季节,帕乡1.5万多亩海水稻田已是一片金黄,参访的海外媒体人士纷纷在稻田边“打卡”留念。李笃民说,水稻还有10天左右就要全面收割了。从无人机播种,到机器收割和水稻脱粒等,已实现90%机械化、自动化。

在帕乡尕尕乐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大米仓库,克罗地亚《晨报》玛丽亚娜·塞韦尔·托特和阿曼马斯喀特媒体集团总经理法迪·凯塔尔各自捧起一把大米,先闻后尝,赞不绝口。“真的很香!品质非常好!”

“我们的水稻不打农药,用昆仑山雪水和地下泉水灌溉,产出的是100%绿色无公害大米,所以闻着香吃着更香!”李笃民说。

帕乡的地下泉水滋润着万亩水稻,也孕育出帕乡“稻乡泉村”小桥流水人家的“疆南水乡”景致。到访的海外媒体人士沿着村中小径漫步,河水穿村而过,悠然流淌,林荫下曲径通幽,纤尘不染。谁能想到,多年前,这里还是污水横流、废品遍地、蚊虫滋生。2019年起,“稻乡泉村”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和环境治理工程,打造绿地、清理湖面、清填废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乡村建设,一幅美丽乡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向清洁、低碳能源转型,是喀什的第二张“绿色名片”。喀什太阳能、水力、地热资源丰富,具备发展新能源的巨大潜力。喀什年总日照时数约2800小时,光伏发电利用小时数可达1500小时。陕投喀什地区麦盖提县50万千瓦光伏治沙发电项目施工正如火如荼。该项目将光伏发电和沙漠治理、生态农业相结合,建成后将形成一个完整的可循环生态体系。

到访的海外媒体人士不禁感叹,在喀什,大漠、湿地、胡杨、冰川、雪山“织就”这里丰富的景观地图,它们更蕴含着可持续发展的“绿动”,向世界展示喀什作为绿洲城市的绿色发展样板。


张富清新闻成功的原因?

突击!突击!突击!1948年,淮海激战!西北激战!为阻敌军支援淮海,我西北野战军布局渭北。 359旅困敌于蒲城永丰,高墙工事在前,三名解放军战士毅然决然:加入突击队!“突击队”的名头,“敢死队”的觉悟。 以身探敌阵,一去难复返。 但没有前仆,何来后继?名列三名战士之一,二十四岁的张富清内心笃定:我是共产党员,我不上,谁上?战友们知道,这个陕西汉中的小伙子,不一般。 父亲长兄早亡,母亲体弱多病,张富清年纪轻轻,就不得不去做长工。 屋漏偏逢雨,家里唯一的壮劳力二哥,又被国民党抓了壮丁。 为了家里不失顶梁柱,张富清毅然用自己换回哥哥。 在国民党部队里,张富清做后勤,干不完的杂务,挨不完的毒打。 世道不公之痛,张富清所感岂止切肤?堪称刻骨。 1948年,西北野战军打来,带给张富清自由,也带给他“共产主义救中国”的信念。 握着解放军给他的回家路费,张富清决定:不回去了,加入解放军!359旅,名号唱响南泥湾,敢打敢拼无孬种。 张富清加入718团2营6连,身在其中,毫不逊色。 心中有信念,战斗不怕死,逢难必上,逢险必上。 打壶梯山,突击队有他,炸碉堡,抢机枪,被燃烧弹烧伤,浑然不顾;战东马村,突击队又有他,占了碉堡跟敌人拼,打起来不要命;在临皋,还是他,搜索时发现敌人,抢了制高点,把敌人截住压着打。 入伍日子不长,战功立了不少。 这次突击队还有他,实属必然。 11月27日,夜色浓重。 张富清和两名战友,三人一组,夜袭永丰!突击队员,一人身上手榴弹二十多颗,炸药包两个,冲锋枪一挺,全套三四十斤的装备在身,沿城墙砖缝攀登而上。 四米多高的城墙,张富清心一横:不成功就牺牲,牺牲也光荣!第一个翻越城墙。 敌人惊觉,潮涌而至,八方四围,战成一团。 好个张富清,狭路相逢,勇者无敌,手端冲锋枪,火舌所向,无不披靡,七八个敌人应声倒地。 才想起,刚才头顶一沉?一摸,一手血:子弹擦过头顶,头皮卷起半边。 顾不得,眼前敌人又至。 放倒敌人,又见碉堡。 弹雨如泻,眼疾腿快;勇猛灵巧,逼到近前。 论炸碉堡,张富清不是新手:手榴弹、炸药包,挖个土坑放置好;衣服撕成布条,系在手榴弹拉环上,另一头手里攥紧,撤到爆炸死角。 “轰隆隆”,一个碉堡掀了盖;“轰隆隆”,又一个碉堡报了销。 数不过来的子弹挟着数不过来的枪响,火光映出数不过来的敌人。 不知是过了一整夜,还是只过一刻钟,城墙告破,大军进城。 胜利的曙光,照亮11月28日的清晨。 突击队员张富清,杀敌无数,死里“夺”生。 是役,他以一己之身,炸毁碉堡两座,缴获机枪两挺。 他四下顾盼,却再没见一起突击的两位战友。 永丰一胜,牺牲惨烈,部队一夜之间换了三个营长、八个连长。 但战果重大,影响深远。 为表彰战功,纵队司令员王震亲自为张富清戴上军功章,西北野战军司令彭德怀,握着张富清的手说:你在永丰战役表现突出,立了一大功哇!红彤彤的报功书,彭德怀签署,直发汉中老家。 然而,战场上没有功成身退,只有突击、突击、再突击!身负功勋的张富清,仍随部队一路进军。 战陕中,战陇东,战天水,战西宁……千里奔驰,攻坚克难。 战火连天,物资短缺,连鞋子都要靠编草鞋自给自足;祁连山中,九月飞雪,百余名战友长眠风雪之中。 此时,新生共和国的筹备热火朝天,张富清和战友们却依旧在战火中前进、前进、前进。 194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成立,西北战火未熄,张富清随部队挺进神秘苍凉的新疆大地。 出哈密,过阿拉尔,入喀什,冒夏暑冬寒,斗特务土匪,修部队营房,且战且垦荒。 孰料,“三八线”烽烟骤起,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奋力冲杀。 远在新疆,还没过上几天安稳日子的张富清,又坐不住了。 朝鲜前线急需补充有经验的指战员,组织上问到张富清,回答毫无悬念。 从喀什出发,到北京集结,“八千里路云和月”。 风沙遮眼,昼曝夜寒。 路况差,大多靠徒步;没水喝,口鼻燥出血。 尽管这次不用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但朝鲜半岛的炮火仍砸在张富清和战友们心上。 他们无心休整,星夜兼程,奔赴战场……时光流转,世事沧桑。 张富清和他的战友们,千千万万的英雄们,如一场壮阔的流星雨,突入历史的夜空……二弹指一挥间。 2018年12月3日。 立冬已过,冬至未至,平静的一天。 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正在湖北恩施的来凤县展开。 在县人社局当班的信息采集员聂海波,接待了一位五十多岁的本地汉子。 本地汉子名叫张健全。 他这次来,是替他老父亲提交材料。 老爷子九十多岁,身体还算硬朗。 张健全知道父亲是个转业军人,但打他出生起,父亲就已经在地方工作。 父亲的行伍生涯,张健全未曾亲见,也很少听说。 这次带来的,也只是些最基本的证明。 聂海波告诉张健全:这次信息采集要详尽登录老兵们的功勋战绩,凡有相关证明,需一齐带来。 兹事体大,张健全表示要回去跟父亲“汇报”一下。 张健全回来时,手里多了一个红布包。 这个红布包里的东西,远远超出聂海波的预料:一枚奖章——1950年,西北军政委员会颁发的“人民功臣”奖章;一封报功书——通告“在陕西永丰城战斗中勇敢杀敌”荣获特等功,“实为贵府之光,我军之荣,特此驰报鸿禧并致贺礼”,落款是“西北野战军兼政委彭德怀,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副主任张德生”;一份立功登记表——“48.6,壶梯山,五师,师一等功,师的战(斗)英(雄)”“48.7,东马村,十四团,团一等功”“48.9,临皋,五师,师二等功”“48.10,永丰,二军,军一等功,战斗英雄”。 “……任突击组长,攻下敌人碉堡一个……”“……带突击组六人,扫清敌人外围……”“……压制了敌人封锁火力,完成了截击敌人任务……”“……缴机枪两挺,打退敌人数次反扑……”聂海波震惊了。 一个仿佛从革命故事里跳出来的战斗英雄,一个满载功勋百战而归的战场传奇,此刻就在来凤,鲜活而平静,几十年无人知晓。 张健全更没想到,这些硝烟中得来的非凡功勋,其主人就是他最熟悉的亲人——父亲张富清。 之后很长时间,张健全都会在默默注视父亲时,回味当时的心情。 是震惊吗?对生于和平年代的张健全来说,“战斗英雄”四个字,像是历史教材上的措辞,和眼前熟悉而慈祥的父亲,难以联系到一起。 他只能在后来一次又一次的讲述与聆听中,像涂油画一样,一笔一笔、一层一层地为这画卷补回壮烈的色彩,品咂“九死一生”四个字的本味。 不止张健全。 张富清两儿两女,身边几乎所有认识他的人,都不知道这段被张富清刻意尘封的往事。 或许只有他的妻子孙玉兰是个例外:因为丈夫头顶的疤,因为他腋下燃烧弹的灼痕,因为他那一口被炮火震得早早脱落的牙齿……这些外人不得而知的伤痕,是张富清隐秘无声的另一份报功书。 一个疑问,在所有人心中盘旋:张富清,为什么将战功“隐瞒”这么久?湖北当地媒体闻讯而至。 记者到了来凤,提出采访要求,张富清却一口回绝。 无奈之下,只得出“下策”:让张健全“哄”老爷子,说是省里来人了解情况。 张富清听说“组织来人”了,同意“公事公办”,几位记者终于得见老英雄。 报道刊出,张富清看到自己“见报”,怒问张健全:不说是省里来人吗?咋还见报了?张健全只得装傻:可能是他们回去讲给媒体的。 张富清哼笑几声,也不多说。 又过几天,媒体又来约做深度报道,张健全刚一张口,张富清早心里有数:“组织上”又来人?不见!一筹莫展时,一位媒体人给张健全支了“高招”:告诉老爷子,你今天把自己的事迹讲出来,让媒体宣传出去,就是和平年代给党和人民做新的贡献。 有时候,大实话就是最高的招。 老兵严守的“城门”,逐渐向媒体敞开。 要采访,要拍摄,只要记者们站到他面前,各种要求没有半个不字——为党和人民完成任务,张富清从不含糊。 到了这时,更多的人才得见老英雄的真容:面色白净红润,轮廓柔和安详,是位和蔼的老爷爷;整洁的藏蓝色夹克,端正的深色鸭舌帽,依然透出军人的一丝不苟。 他说话语速缓慢却坚定,词句如钢钉颗颗敲在地上。 也是到了这时,人们才终于了解张富清隐瞒战功的理由:“和我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有多少都牺牲了。 他们的功劳,比我要大得多。 比起他们来,我有什么资格‘摆’自己啊!”张富清哽咽地说出这段话时,在场的人震撼了。 远在天涯,无数的观众和网友震撼了。 这不同于“惊现报功书”时人们的讶异,而是如此纯粹、朴素的心灵,对人心深处的撞击。 永丰城头,无法再次得见的突击队战友,是张富清心里的痛。 每一场战役中倒下的战友,都是他心里的痛。 每每忆起,泪洒两行。 但战友们更是他心中的榜样——为党、为人民、为国家牺牲一切,死而后已。 这份功劳,在张富清心中,远非一等、特等可以衡量。 在这样的战友面前,张富清永远把自己看作一个无足称颂的“后进生”:唯有勉力,唯有奉献,唯有继续向前,此生不渝。 从永丰,到来凤,近千公里的距离,跨越数十年光阴,被张富清的传奇人生连接起来。 战场上的星,在来凤依旧默默照耀一方。 三从恩施机场下飞机,驱车一百多公里,辗转进入鄂西南的最远端。 湘鄂渝三省份交界处,便是“一脚踏三省”的来凤县。 翻武陵山而去,便是张家界风景区,大名鼎鼎;沿酉水而下,便是旅游胜地湘西,鼎鼎大名。 来凤在名胜双峰间的谷地,少为人知。 2019年4月,才刚刚摘去贫困帽子。 张富清到来凤,却与这份“少为人知”大有关联。 历史翻回1953年。 驰援朝鲜战场的张富清历经月余,终于抵达集结地北京,前线却传来战事缓和的消息。 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正式签订。 张富清被派往防空部队文化速成中学,在天津、南昌、武汉学习文化课。 两年过去,张富清在1955年光荣毕业——抉择的时候到了。 转业。 国家百业待兴,需要有文化的军转干部支援地方、发展生产。 在战场上破敌无数的张富清,这次,祖国需要他去做一个建设者。 虽有留恋,欣然领命。 回老家陕西汉中?挂甲归田,衣锦还乡,似乎是人之常情。 然而,共产党人张富清,突击队员张富清,有别的选择。 “湖北恩施偏远艰苦,情况复杂,很需要干部。 ”服从组织安排!突击队员再次收拾行囊,向偏远与艰苦发起冲锋。 但这一次,张富清不是孤身一人上路——他没有选择回到家乡,却从家乡带走了一个人:妻子孙玉兰。 孙玉兰,和张富清同村,比张富清小十一岁。 张富清在外征战,孙玉兰在村里做妇女干部,去张富清家慰问过军属、挂过“光荣牌”,却未曾谋面。 新中国成立后,张富清回家探亲,这才让孙玉兰见了真人。 一个是青春正好,一个是英姿飒爽。 “美人爱英雄”,红线就这样牵起来。 孙玉兰被张富清邀去武汉,她没多想,只当去玩。 到了武汉,却被张富清“正面进攻”:我要去湖北恩施工作,很远,很艰苦,你愿意跟我一起去吗?是浪漫?是情怀?是责任?在那个年代,细论这些似乎都有些“不解风情”。 婚事就这样成了,二人在武汉领了结婚证,一路奔恩施而去。 1955年,刚刚起步的新中国,一趟省内旅程,却是那般“山高水长”。 水路的船儿摇啊摇,转到陆路的车儿晃啊晃,下车又是两只脚底板走啊走,朝也赶路,暮也赶路。 终于到了恩施,胜利抵达?还早呢。 张富清选定的目的地,是偏远困难的恩施下面,最偏远困难的县——来凤。 从汉口到来凤,张富清走了整整七天。 三省交界,山荒路远,县城不过三街九巷、五千多人,生产长期凋敝。 初到来凤,张富清所见并不如“有凤来仪”的名字那般美好。 第一份工作,张富清就摊上“天大的事”——“民以食为天”,出任城关粮油所主任。 当其时,“一五”计划刚上马,搞工业,求发展,粮食供应是大事。 “统购统销”政策下,一边是来凤农业不发达、粮食不好收,一边是粮食需求大、口粮不够分。 一斤粮票,老百姓拿去换五斤红薯,吃得糙总比饿着强。 难!可突击队员,就是来攻坚克难的。 张富清“生产”“分配”两头抓:这一头,想方设法搞起大米加工厂,提高精米供应;那一头,严把分配关,人人都平等。 某机关派人来买米,张口就要多分细米,张富清一句话呛回去:群众都不够吃!按规矩办。 县里一位领导听闻“提醒”张富清,不要太固执。 张富清一番话掷地有声:谁也不能搞特殊,不然就是违反了党的政策!战士对纪律的遵从,党员对人民的忠诚,这两种品质,日渐熔铸成他公仆生涯的底色。 1959年,把粮食工作做得有声有色的张富清,接到另一个攻坚任务:到三胡区担任副区长。 这个三胡区,有点来头。 来凤民谚里,人称“穷三胡”:土地贫瘠,灌木丛生,农业基础差,许多群众穷得缺衣少食。 又赶上连年大旱,粮食歉收,不少人饿得身上浮肿。 难!又是困难!张富清决心上山驻村,亲手抓生产。 告别妻子孩子,住进最困难的农户家,同吃同住同劳动,一扎就是几个月。 三胡的群众不以为意:你一个区里的干部,走走过场,还真能帮上忙?再加上张富清一口陕西话,老百姓听不太懂,一句只当半句听。 张富清不着急也不辩解:口音听不懂,他就慢点说;干活信不过,他就多干点。 挖渠松土,挑粪背种,比干自家活还卖力。 吃,群众吃啥他吃啥,粮票给的比吃的多;住,群众住哪他住哪,吊脚楼里,下面家畜跑,上面人睡觉,人身上还蹦跳蚤。 “张副区长”睡得没二话,天亮起床接着干。 人心都是肉长的。 三胡的群众看在眼里,啥样的心门也敞开了,跟着张富清一起抓农业、促生产,共渡难关。 最困难的时期,县里为减轻负担,精减机构人员。 妻子孙玉兰在三胡供销社工作,张富清动员她“下岗”。 孙玉兰气不过:我又没犯啥错误,凭啥?张富清耐心劝解:你不下岗,我怎么做别人工作?也罢!孙玉兰又不是不熟悉丈夫的脾性,只能依了他。 孙玉兰只能捡柴、喂猪、做保姆、干缝纫工,贴补家用。 如果说“张富清在三胡”是一场战役,这枚军功章,必有孙玉兰的一半。 四突击队员的突击还在继续。 1975年,张富清出任卯洞公社(现百福司镇和漫水乡)副主任。 除了“穷三胡”,民谚还有一句“富卯洞”:山中有茶树,林中产桐油,河边有船厂,堪称来凤金库。 可这次张富清抱着“肥差”,却挑了最没油水的干法:选了海拔最高、位置最偏、最穷最艰苦的高洞管理区(现高洞村)驻片,一头扎进大山中。 “我们光当指挥官不行,还要当战斗员。 ”和什么战斗?和贫困斗,和群众面对的困难斗!突击队员再突击。 这一年,“战斗员”张富清已经五十一岁。 高洞,顾名思义,高。 来凤县城海拔四百多米,高洞海拔一千二百多米,深居悬崖之上、峰岭之间。 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路。 进进出出,只靠两只脚板;物资流通,只靠肩挑背扛。 每年上缴供应粮,全生产队劳力齐动员,大干一周才算完。 稍大点的物件,肩背无法承担,只能望山兴叹。 困难,再次横亘于前。 进不去出不来的高洞,就像当年碉堡封锁的永丰城。 必须得炸出一条通路来——那就炸!张富清亲自披挂,领着村民,炸山修路。 跑立项,筹资金,买物资,搞勘探……战场上走不烂的铁脚板,上山下山,辗转奔波。 每天早上,高洞的大喇叭准时催促村民出工,工地上准时出现张富清的身影。 条件简陋,物资短缺,炸山用的雷管炸药都紧张。 搬碎石,平路面,全靠人力。 张富清满面灰土,和村民汗洒一处。 寒来暑往,农忙农闲,一条挂在崖壁上的路,终于慢慢延伸到高洞。 泥土沙石路,虽显简陋,也够让高洞村民出行告别脚板,用上轮子。 孩子们睁大眼睛,第一次见证拖拉机开进高洞,第一次“享受”坐着马车去镇里上学。 正是春潮将起时,小孩子走出去,新希望迎进来。 斗转星移。 张富清开出的这条路,如今已修成盘山的硬化路。 高洞村里,当年参加修路的村民,已经很难追忆起张富清在高洞的只言片语。 但村委会外,白绿涂装的“村村通客车”正在太阳下亮得发光。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之风吹遍。 每每突击在时代前线的张富清,这次也不例外:调任县建行副行长。 这一边,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处处用钱。 那一边,县建行初创,手指掰开数,上上下下五个人,办公室要靠“借住”,猛一看就是个草台班子。 条件困难,任务艰巨,又是熟悉的剧情。 这,大概就是突击队员的宿命。 当时,正值建行“拨改贷”改革。 贷出去能不能收回来,大家心里没底。 张富清瞅准贷款大户——国有小型煤矿田坝煤矿,隔三差五去矿上,关注生产运营;到年底,索性拿出自己当年农村工作的法宝:同吃同住。 打背包,下厂房,和工人吃住在一起。 一线的情况,心里有数,账面有谱。 贷款顺利收回。 好借好还,再借不难,贷款业务就这样一点点被盘活了。 其中,张富清经手的业务,从没出过问题。 1985年,张富清从县建行退休。 三十载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生涯,宣告结束。 从“一五”计划到困难时期,从改革潮起到开放搞活,新中国前行的每一步,张富清都突击在前。 在他身后,是生产发展的三胡,是终于通路的高洞,是稳健起步的县建行。 留下的,是汗水,是心血,是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日日夜夜,以及,两袖清风。 没留下的,只有他战斗英雄的名号。 从粮油所到三胡区,从高洞村到县建行,说起好干部张富清,太多人能讲上几句,却没人知道,他曾经历过怎样的硝烟战火,于生死一线间斩将夺旗……十年。 二十年。 三十年。 英雄默默行走在人民中间,如同一颗火红的心融入无边的霞光。 五家,温暖的家。 来凤县城,一处不起眼的巷口,五层高的老式职工宿舍。 悬挂着“光荣之家”的一扇木门后,是退休后的张富清终于回到的——家。 旧式的格局,泛黄的墙壁,褪色的墙围,漆面斑驳的木家具,无不诉说着岁月;但那一尘不染的清洁、各得其所的规整,又饱蘸生活的热情。 最“现代”的,是客厅一台柜式空调,子女送的,舍不得用,拿干净花布盖得妥帖,再摆上花篮。 张富清的家庭,为他付出很多:老伴孙玉兰,离开供销社,一边干农活打杂工,一边将两儿两女拉扯成人,个中辛苦,难向外人道;大女儿早年患病,基层诊治条件有限,留下后遗症,至今只能和老两口共同生活;上世纪六十年代,陕西老家,张富清的老母亲弥留之际,两封电报没唤回儿子见最后一面——故乡山高路远,往返动辄十数天,又值困难时期,工作无法脱身。 张富清在日记里痛心写下:忠孝不能两全。 张富清对家庭给予的“回馈”很少:做了半辈子干部,家里人没“沾过光”。 对家人,张富清心里有一笔账:“干好工作,就是对亲人们的最好报答。 ”“在党的事业上,我们把大家的事办好,我们的小家才会过得舒服。 ”——谁又能否认呢?今天这个“小家”安居来凤,正是无数个张富清为“大家”奋斗而得。 这其中,自然也有张富清本人的一份。 话虽如此,退休了的张富清,还是将家务多多承担。 买菜做饭,清扫打理,为持家分忧尽力。 而张富清做家务,也有自己的脾气,透着军人本色:床铺整理,必定符合“军标”,被子用尺子卡成豆腐块;换季的被褥衣物,整齐叠好,打上背包带,“三横压两竖”;物件摆放,各得其所,用后归位;专门收纳的私人物品,譬如装着报功书的红布包,未经允许,亲儿子亲闺女也动不得……行伍生涯,铁的纪律,渗透灵魂。 英雄卸甲,心底的沙场气概,却从未褪去。 惟愿岁月如是静好,生活却总有旦夕祸福。 2012年,张富清左膝脓肿,多方问药,竟无计可施。 为避免恶化,最终只能做出无奈的选择:截肢。 这一年,张富清八十八岁。 年近九旬,坐上轮椅,也并非不能接受——可张富清,偏不。 一生突击的身躯,哪耐得住轮椅上的枯坐?“我还有一条腿,我要站起来!”张富清发愿。 图什么?继续为人民服务?怕给子女添麻烦?所谓本色,已非“目的论”所能解释。 不图什么,只因他就是这样的人。 突击队员张富清,八十八岁,向命运发起突击!扶着床边,扶着墙边,张富清用仅有的一条腿,重新学习走路。 沉重的假腿和助步器,成了张富清的“随身物件”。 助步器,形似四脚铁凳子,张富清握过钢枪的手,紧紧把住“凳面”的抓手,借助四个“凳腿”,撑起自己的身体。 强者的字典里,只有“前行”二字。 亲人们就这样一天一天,见证着张富清一边挥汗如雨,一边步伐日渐灵便。 家中行走,已不需要旁人帮忙;门槛台阶,也可以自行迈过。 张富清再次回归了他的日常,只有上下楼时,需要亲人帮忙拿着助步器,张富清抓住楼梯扶手,用手臂的力量牵引着身体,一级一级走过去,就像战士攀援在铁索桥上,坚定地突进。 六今年九十五岁的张富清,又有了新的任务:向媒体讲出自己埋藏了六十多年的故事。 突击队员,每一个任务都是光荣的,每一个任务也都是艰巨的。 鲐背之年能为党和人民做贡献,张富清喜在心头,也依旧严阵以待。 接到采访“任务”,张富清当天都会早早起床,洗漱吃饭,整理仪表。 多家媒体来来去去,提问往往有所重复,张富清不急不躁,都回答得妥妥当当。 每次采访结束,张富清都要大声地对那些记者们说:“感谢你们,感谢同志们在政治上对我的关怀。 你们辛苦啦!”那些“爷爷再见,爷爷保重身体”的祝愿,张富清已听不大清楚。 但他知道,组织没有忘记他,他完成了组织交给的任务。 他曾经立下功勋。 他曾经隐藏功勋。 而今,他展示功勋。 张富清完成的任务各种各样,但突击队员的身姿从未改变:永远向前,向前!前面,是祖国和人民最需要他的地方。 初心如炬,照彻一生。 纵千难万险,此一去,不悔不休!突击!突击!突击!

国内最适合一个人旅行的15个地方,累了就出去走一走

有人说,最好的旅行是

你在一个陌生的地方,

找到一处能够安逸与放松,

没有羁绊,不受约束,

享受悠闲自在的时光,突然重新认识了自己。

旅行,

可以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结伴同行,

也可以是一个人,无需任何理由,

背上行囊,随时出发,

感受天之蓝,云之白,山水之美。

图虫:空白摄

一个人的旅行,

不是简单的打卡,到此一游即可。

而是随心的,自由的,洒脱的。

不用迁就别人的时间,不用顾及别人的想法,

只管期待旅途转角处,

会遇到怎样不同的人或事物。

图虫:SashaChang

而且,一个人的旅行,

你可能不会看着攻略按部就班的走,

而是遵从自己的内心,

走一些未曾被 探索 的道路,

从而发现更多意想不到的美景;

那份喜悦,可能是从来未有过的。

图虫:宋文君

如果有机会,

来一场一个人的旅行,

在路上去重新认识自己吧。

(当然,还是安全第一!)

一个人去一趟大理吧

来一段悠闲的慢生活

或许会有人觉得大理商业气息过重,但你闲逛下来,会发现大理的悠闲与惬意。

图虫:青岛彭彭

风光秀丽的 苍山 山脚,是生活悠闲的 大理古城 ,万顷碧波的 洱海 ,还有古色古香的 双廊古镇 ,一切都给人一种舒适感。

图虫:戈文

你可以走到白族之乡 喜洲古镇 , 体验 严家大院 的白族三道茶,吃上一口 破酥粑粑 ,悠闲得令人心生向往。

图虫:SuN_C

或者选一间面朝 洱海 民宿,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那发呆,也是一段享受。

图虫:大理苏掌柜旅拍

坐标: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一个人去一趟赛里木湖吧

看一看绝美的蓝宝石湖泊

赛里木湖,被誉为“大西洋的最后一滴眼泪”,这里的景,美得犹如加了厚厚的滤镜。

图虫:晓舟摄影

虽然是湖,却浩瀚悠远。 碧蓝的湖水,媲美广袤的蓝天,忍不住叫人赞叹。

图虫:Gerard_R

清晰见底的湖水,清晰可辨的石子引入眼帘,以及阳光下湖水闪烁着如碎银般的光泽,让人不禁赞叹,这一趟值了!

图虫:我要好好学习啊

向着湖里远远望去,还能看到自由自在游荡的 天鹅 ,那样的悠闲惬意。

图虫:Aranya婧

坐标: 新疆博尔塔拉州博乐市

一个人去一趟洛阳吧

感受一下源远流长的文化魅力

从春晚《唐宫夜宴》,端午《洛神水赋》,再到《中秋奇妙游》,一次次的出圈,让河南文化底蕴再次引人注目,而其中洛阳的古韵更是不减半分。

从 应天门 、 丽景门 、 十字街 到 洛邑古城 ,从 隋唐遗址国家公园 的明堂到天堂, 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深深刻印了 历史 的足迹。

图虫:林治坤

一个人走在 洛阳老街 上,看着当地人街边唠嗑,仿佛倾听着这个城市荡气回肠的故事,不用思考半分。

图虫:栖影堂

坐标: 河南洛阳

一个人去一趟喀什吧

来感受浓郁的异域风情

有人说“不到喀什,就不算到新疆”,因为喀什,真的是一个玉石般独特的地方。

图虫:高博

无论是文化交汇形成的 艾提尕尔清真寺 ,还是纵横交错的 喀什老城 ,都具有浓厚的异域色彩。

图虫:未见花

图虫:Aleksandar

来了你会发现,当地人淳朴又热情,出炉的 烤包子 肉塞得满当当的, 大巴扎 的吆喝声,街头小孩玩耍的笑脸......这样的生活平凡又好生羡慕。

图虫:老米布枪

坐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喀什地区

一个人去一趟威海吧

享受被海风吹拂的惬意

没有青岛的盛名在外,但也少了喧嚣与嘈杂,夏日的威海更是清新明朗,自然凉爽!

图虫:张啸Photo

这里有全年平均气温在12 左右的 刘公岛 ,“仙山鸟岛” 海驴岛 ,与碧蓝的海水相互映衬,美不胜收。

图虫:无聊的旁观者

如果你来威海,一定要来 烟墩角 看日出,夕阳的光洒在海面上,不用在意时间的流逝。

图虫:秋影随风

坐标: 山东省威海市

一个人去一趟雾凇岛吧

去看看冬日的自然奇观

吉林雾凇的美,是家喻户晓的, 银松雪柳遍布十里长堤,是绝大多数人的心驰神往。

图虫:MJ945

吉林雾凇的美没有过多渲染,这里自然而然的冷凝结成霜花,玉树琼花般惊艳,江风吹拂下银丝闪烁,不愧为四大奇观之一。

图虫:蓝七星

如果你待到日落时分,能看到夕阳昏黄的光芒,与浓雾弥漫相映衬下像火烧起来一般,雄壮绚丽般的奇幻场景。

图虫:凛冬将至

坐标: 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

最佳时间: 12月下旬到次年2月底

一个人去一趟苗寨吧

去感受万家灯火的震撼

这里是中国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从依山而建的 吊脚楼 、木质建造的 风雨桥 ,都极具苗族特色。

图虫:健忘的行摄世界

赶上好时间,还能观赏 苗寨歌舞 ,待到傍晚还有 万家灯火 的震撼。

图虫:戈文

你可以租一套苗族服饰,当一天苗族少男少女,忘却烦杂的琐事。

图虫:反恐精英

坐标: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中国西江千户苗寨

一个人去一趟涠洲岛吧

享受骑行环岛的悠闲

这个白天只有25度,有着“大蓬莱”仙岛之称的涠洲岛,人少景美,是喜欢惬意生活的你的好去处。

图虫:一本蓝

无论是拥有褐红色火山岩的 五彩滩 ,千姿百态的 鳄鱼山公园 ,还是能观看最美日落的贝壳海滩 ,都忍不住赞叹大自然的妙笔生花。

图虫:戈文

你可以租一辆自行车,慢悠悠的环岛骑行,看些不知名的路边野花,也是惬意得很。

图虫:一本蓝

图虫:冬瓜一颗

坐标: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海城区涠洲岛西角村水库

一个人去一趟木梨硔吧

去黄山最美的村落小住几天

这个被誉为“黄山最美的高山村落”,仅几十户人家,不仅保留了原生态的模样,景观也甚是优美。

图虫:乔峰

如果你足够幸运,雨后时分,能看到云雾弥漫在丛林叠嶂中,云海之景犹如全村进入仙境一般。

图虫:乔峰

或者你就待在民俗,喝杯茶,和健谈的客栈老板娘唠嗑唠嗑,没准能听到不一般的故事呢。

图虫:千在别处

坐标: 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木梨硔村

一个人去一趟高椅岭吧

去看看被遗忘的丹霞处女地

说到丹霞地貌,每个人都直奔韶关,殊不知,彬州的高椅岭可是被世人称为“世之所有,此尽有之”。

图虫:歪杰

这里森林覆盖率达95%,景美绝伦的 天然湖 ,宛如神龙降世般俯卧的 龙脊 ,都造就了这里的不一般。

图虫:喵小生

高椅岭之所以能成为突出代表,是周边有水洼点缀,红岩绿水,山水相融,美得让人移不开眼睛。

图虫:破烂王

此番美景,看过的人都说后悔了,后悔没早点来。

坐标: 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桥口镇高椅岭村。

交通: 从长沙或广州到郴州高铁只需1.5h,到达郴州后建议租车或自驾前往(把车开到高椅村村委会再徒步20分钟到达)

一个人去一趟乐山吧

把撑起川菜大半 美食 的江湖吃个遍

“食在四川,味在乐山”。乐山是川系名菜的发源地,更是吃货的天堂!

这里是串串的地盘,凡是地上长的,水里游的,天空飞的,都能用竹签串上一串,于是 麻辣烫 、 钵钵鸡 、 油炸串串 ......就屁颠屁颠地来啦。

除了串串,还有不输北京烤鸭的甜皮鸭、豆腐脑、蛋烘糕、 跷脚牛肉、锅盔、豆腐干......一周小吃不重样!

坐标: 四川省乐山市。

一个人去一趟黄花沟吧

漫步“塞外江南”,惬意又洒脱

这个被誉为“塞外江南”的地方,不同于广袤无边的大草原,却是个集山水灵秀于一体,景色如诗如画。

图虫:戈文

从 双驼峰、卧龙峰、佛手山、神龟岭 ......塞外奇观的堆叠,留下了“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千古绝唱。

图虫:一品黄花菜

来这,你可以享受享受策马奔腾的快感,也能吃鲜嫩多汁的烤羊腿,生活就是要肆意洒脱。

图虫:小郭呀aa

坐标: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中旗010乡道

最佳时间: 78月中旬是最佳时节,但9、10月可以看秋景

一个人去一趟珠海吧

感受幸福感爆棚的岭南之地

珠海,这个经常被视为去澳门的中转站,殊不知它却是“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

图虫:谢伟明

它有素有“百岛之市”的美誉, 伶仃岛 与 野狸岛 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旁边的 情侣路 更是观山看海的绝佳之地。

图虫:南方双子星

你在这可以放空思绪,漫步缓行,看海上日出日落,细数满天星光,不经意间心中的杂念也满满消退,只剩下平静与愉悦。

图虫:TY乐叔

坐标: 广东省珠海市

一个人去一趟婺源吧

看看水墨画般的田园乡村

婺源,“中国最美乡村“,让众多人为它驻足停留,因为这里四季景色美如画。

图虫:故乡的云

从春天漫山遍野的 油菜花 、夏天绿意油油的山水、秋天绝无仅有的 晒秋 ,到冬天的水墨画,都无不引人入胜。

图虫:简约杜

图虫:刘高攀

时值秋日,正是看这幅晒秋风情图之时,说不定能一同感受农民丰收的喜悦呢。

坐标: 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

一个人去一趟中卫吧

感受大漠孤烟直的壮丽风光

中卫,被誉为“沙漠水城、休闲中卫”,这里既有西北的雄奇风光,也有江南秀美景色。

图虫:石耀晨syc

穿越狂野的 腾格里沙漠 ,打卡“大漠孤烟直”的沙坡头 ,驾驶在“北长滩公路” ,观看花海与万物生灵的 金沙岛 ,都充满了惊喜。

图虫:汤圆圆643

如果你喜欢刺激,那就坐一把 黄河滑索 ;

如果你喜欢安静,那就找间面向黄河,倚靠长城的民宿,哪怕躺着发呆,也很惬意。

图虫:水萧白白

图虫:水萧白白

坐标: 宁夏中卫市

交通: ①飞机:可以选择提前订机票到银川,再转去中卫,也可以选择直飞到中卫的沙坡头机场 ②高铁火车,银川到中卫的火车约2小时10分钟,动车1小时10分钟。③自驾:银川到中卫约2.5小时

辛苦工作了大半年,

不要因为没伴,

就放弃来之不易的出游机会。

如果累了,就出来走走,

去静谧的小村落住上几天,

骑行海岛享受海风吹拂的惬意,

看看鬼斧神工的大自然杰作,

享受专属于自己的美好片刻。

一个人 旅游 ,真的不孤独。

九十多岁属龙的是哪年出生的,90岁以上属狗的是哪年

九十多岁属龙的是哪年出生的

张富清的照片、报功书、立功。 唐 俊摄

突击!突击!突击!

1948年,淮海!西北!为阻敌军支援淮海,我西北军布局渭北。359旅困敌于蒲城永丰,高墙工事在前,三名战士毅然决然:加入突击队!

“突击队”的名头,“敢死队”的觉悟。 以身探敌阵,一去难复返。 但没有前仆,何来后继?名列三名战士之一,二十四岁的张富清内心笃定:我是员,我不上,谁上?

战友们知道,这个陕西汉中的小伙子,不一般。

长兄早亡,母亲体弱多病,张富清年纪轻轻,就不得不去做长工。 屋漏偏逢雨,家里唯一的壮劳力二哥,又被抓了壮丁。 为了家里不失顶梁柱,张富清毅然用自己换回哥哥。 在部队里,张富清做后勤,干不完的杂务,挨不完的打。 世道不公之痛,张富清所感岂止切肤?堪称刻骨。 1948年,西北军打来,带给张富清自由,也带给他“救中国”的信念。 握着给他的回家路费,张富清决定:不回去了,加入!

359旅,唱响南泥湾,敢打敢拼无孬种。 张富清加入718团2营6连,身在其中,毫不逊色。 心中有信念,战斗不怕死,逢难必上,逢险必上。 打壶梯山,突击队有他,炸碉堡,抢,被烧伤,浑然不顾;战东马村,突击队又有他,占了碉堡跟敌人拼,打起来不要命;在临皋,还是他,搜索时发现敌人,抢了制高点,把敌人截住压着打。 入伍日子不长,战功立了不少。 这次突击队还有他,实属必然。

11月27日,夜色浓重。张富清和两名战友,三人一组,夜袭永丰!

突击队员,一人身上二十多颗,包两个,一挺,三四十斤的装备在身,沿城墙砖缝攀登而上。 四米多高的城墙,张富清心一横:不成功就牺牲,牺牲也光荣!之一个翻越城墙。 敌人惊觉,潮涌而至,八方四围,战成一团。 好个张富清,狭路相逢,勇者无敌,手端,火舌所向,无不披靡,七八个敌人应声倒地。 才想起,刚才头顶一沉?一摸,一手血:擦过头顶,头皮卷起半边。 顾不得,眼前敌人又至。

放倒敌人,又见碉堡。 弹雨如泻,眼疾腿快;灵巧,逼到近前。 论炸碉堡,张富清不是新手:、包,挖个土坑放置好;衣服撕成布条,系在拉环上,另一头手里攥紧,撤到死角。 “轰隆隆”,一个碉堡掀了盖;“轰隆隆”,又一个碉堡报了销。 数不过来的挟着数不过来的枪响,火光映出数不过来的敌人。 不知是过了一整夜,还是只过一刻钟,城墙告破,大军进城。

胜利的曙光,照亮11月28日的清晨。 突击队员张富清,杀敌无数,死里“夺”生。 是役,他以一己之身,炸毁碉堡两座,缴获两挺。 他四下顾盼,却再没见一起突击的两位战友。

永丰一胜,牺牲惨烈,部队一夜之间换了三个营长、八个连长。 但战果重大,影响深远。 为表彰战功,纵队员亲自为张富清戴上军功章,西北军,握着张富清的手说:你在永丰战役表现突出,立了一大功哇!红彤彤的报功书,签署,直发汉中老家。

然而,战场上没有功成身退,只有突击、突击、再突击!

身负功勋的张富清,仍随部队一路进军。 战陕中,战陇东,战天水,战西宁……千里奔驰,攻坚克难。 战火连天,物资短缺,连鞋子都要靠编草鞋自给自足;祁连山中,九月飞雪,百余名战友长眠风雪之中。 此时,新生的筹备热火朝天,张富清和战友们却依旧在战火中前进、前进、前进。

1949年10月1日——“中国,从此 起来了!”

新中国成立,西北战火未熄,张富清随部队神秘苍凉的大地。 出哈密,过尔,入喀什,冒夏暑冬寒,斗特务土匪,修部队营房,且战且垦荒。

孰料,“三八线”烽烟骤起,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奋力冲杀。 远在,还没过上几天安稳日子的张富清,又坐不住了。 前线急需补充有经验的指战员,上问到张富清,回答毫无悬念。

从喀什出发,到集结,“八千里路云和月”。 风沙遮眼,昼曝夜寒。 路况差,大多靠徒步;没水喝,口鼻燥。 尽管这次不用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但半岛的炮火仍砸在张富清和战友们心上。 他们无心休整,星夜兼程,奔赴战场……

时光流转,世事沧桑。

张富清和他的战友们,千千万万的英雄们,如一场壮阔的流星雨,突入历史的夜空……

弹指一挥间。

2022 年12月3日。 立冬已过,冬至未至,平静的一天。

军人信息采集工作,正在湖北恩施的来凤县展开。 在县人社局当班 采集员聂海波,接待了一位五十多岁的本地汉子。

本地汉子名叫全。 他这次来,是替他老提交材料。 老爷子九十多岁,身体还算硬朗。 全知道是个转业军人,但打他出生起,就已经在地方工作。 的行伍生涯,全未曾亲见,也很少听说。 这次带来的,也只是些最基本的证明。

聂海波告诉全:这次信息采集要详尽登录们的功勋战绩,凡有相关证明,需一齐带来。 兹事体大,全表示要回去跟“汇报”一下。

全回来时,手里多了一个红布包。这个红布包里的东西,远远超出聂海波的预料:

一枚奖章——1950年,西北会颁发的“功臣”奖章;

一封报功书——通告“在陕西永丰城战斗中勇敢杀敌”荣获特等功,“实为贵府之光,我军之荣,特此驰报鸿禧并致贺礼”,落款是“西北军兼政委,部主任甘泗淇、副主任张德生”;

一份立功登记表——“48.6,壶梯山,五师,师一等功,师的战(斗)英(雄)”“48.7,东马村,十四团,团一等功”“48.9,临皋,五师,师二等功”“48.10,永丰,二军,军一等功,战斗英雄”。

“……任突击组长,攻下敌人碉堡一个……”

“……带突击组六人,扫清敌人……”

“……了敌人火力,完成了截击敌人任务……”

“……缴两挺,打退敌人数次反扑……”

聂海波了。 一个仿从故事里跳出来的战斗英雄,一个满载功勋百战而归的战场,此刻就在来凤,鲜活而平静,几十年无人知晓。

全更没想到,这些硝烟中得来的非凡功勋,其主人就是他最熟悉的亲人——张富清。

之后很长时间,全都会在默默注视时,回味当时的心情。 是吗?对生于和平年代的全来说,“战斗英雄”四个字,像是历史教材上的措辞,和眼前熟悉而慈祥的,难以 到一起。 他只能在后来一次又一次的讲述与聆听中,像涂油画一样,一笔一笔、一层一层地为这画卷补回壮烈的色彩,品咂“九死一生”四个字的本味。

不止全。 张富清两儿两女,身边几乎所有认识他的人,都不知道这段被张富清刻意尘封的往事。 或许只有他的妻子孙玉兰是个例外:因为丈夫头顶的疤,因为他腋下的灼痕,因为他那一口被炮火震得早早脱落的牙齿……这些外人不得而知的伤痕,是张富清隐秘无声的另一份报功书。

一个疑问,在所有人心中盘旋:张富清,为什么将战功“隐瞒”这么久?

湖北当地媒体闻讯而至。 记者到了来凤,提出采访要求,张富清却一口回绝。

无奈之下,只得出“下策”:让全“哄”老爷子,说是省里来人了解情况。 张富清听说“来人”了,同意“公事公办”,几位记者终于得见老英雄。

报道刊出,张富清看到自己“见报”,怒问全:不说是省里来人吗?咋还见报了?全只得装傻:可能是他们回去讲给媒体的。 张富清哼笑几声,也不多说。 又过几天,媒体又来约做深度报道,全刚一张口,张富清早心里有数:“上”又来人?不见!

一筹莫展时,一位媒体人给全支了“高招”:告诉老爷子,你今天把自己的事迹讲出来,让媒体宣传出去,就是和平年代给党和做新的贡献。

有时候,大实话就是更高的招。

严守的“城门”,逐渐向媒体敞开。 要采访,要拍摄,只要记者们 到他面前,各种要求没有半个不字——为党和完成任务,张富清从不含糊。

到了这时,更多的人才得见老英雄的真容:面色白净,轮廓柔和安详,是位和蔼的老爷爷;整洁的蓝色夹克,端正的深色鸭舌帽,依然透出军人的一丝不苟。 他说话语速缓慢却坚定,词句如钢钉颗颗敲在地上。

也是到了这时,人们才终于了解张富清隐瞒战功的理由:

“和我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有多少都牺牲了。 他们的功劳,比我要大得多。 比起他们来,我有什么资格‘摆’自己啊!”

张富清哽咽地说出这段话时,在场的人震撼了。 远在天涯,无数的观众和 友震撼了。 这不同于“惊现报功书”时人们的讶异,而是如此纯粹、朴素的心灵,对人心深处的撞击。

永丰城头,无法再次得见的突击队战友,是张富清心里的痛。 每一场战役中倒下的战友,都是他心里的痛。 每每忆起,泪洒两行。 但战友们更是他心中的榜样——为党、为、为牺牲一切,死而后已。 这份功劳,在张富清心中,远非一等、特等可以衡量。 在这样的战友面前,张富清永远把自己看作一个无足称颂的“后进生”:唯有勉力,唯有奉献,唯有继续向前,此生不渝。

从永丰,到来凤,近千公里的距离,跨越数十年光阴,被张富清的人生连接起来。

战场上的星,在来凤依旧默默照耀一方。

从恩施机场下飞机,驱车一百多公里,辗转进入鄂西南的最远端。 湘鄂渝三省份交界处,便是“一脚踏三省”的来凤县。

翻武陵山而去,便是张家界风景区,大名鼎鼎;沿酉水而下,便是旅游胜地湘西,鼎鼎大名。 来凤在名胜间的谷地,少为人知。 2022 年4月,才刚刚摘去贫困帽子。

张富清到来凤,却与这份“少为人知”大有关联。

历史翻回1953年。 驰援战场的张富清历经月余,终于抵达集结地,前线却传来战事缓和的消息。 7月27日,《停战协定》正式签订。 张富清被派往防空部队文化速成中学,在天津、南昌、武汉学习文化课。 两年过去,张富清在1955年光荣毕业——抉择的时候到了。

转业。 百业待兴,需要有文化的支援地方、发展生产。 在战场上破敌无数的张富清,这次,祖国需要他去做一个建设者。 虽有留恋,欣然领命。

回老家陕西汉中?挂甲归田,衣锦还乡,似乎是人之常情。

然而,人张富清,突击队员张富清,有别的选择。

“湖北恩施偏远艰苦,情况复杂,很需要。”

服从安排!突击队员再次收拾行囊,向偏远与艰苦发起冲锋。

但这一次,张富清不是孤身一人上路——他没有选择回到家乡,却从家乡带走了一个人:妻子孙玉兰。

孙玉兰,和张富清同村,比张富清小十一岁。 张富清在外征战,孙玉兰在村里做妇部,去张富清家慰问过军属、挂过“光荣牌”,却未曾谋面。 新中国成立后,张富清回家探亲,这才让孙玉兰见了。 一个是青春正好,一个是英姿飒爽。 “美人爱英雄”,红线就这样牵起来。

孙玉兰被张富清邀去武汉,她没多想,只当去玩。到了武汉,却被张富清“正面进攻”:我要去湖北恩施工作,很远,很艰苦,你愿意跟我一起去吗?

是浪漫?是情怀?是责任?在那个年代,细论这些似乎都有些“不解风情”。 婚事就这样成了,二人在武汉领了结婚证,一路奔恩施而去。

1955年,刚刚起步的新中国,一趟省内旅程,却是那般“山高水长”。 水路的船儿摇啊摇,转到陆路的车儿晃啊晃,下车又是两只脚底板走啊走,朝也赶路,暮也赶路。 终于到了恩施,胜利抵达?还早呢。 张富清选定的目的地,是偏远困难的恩施下面,最偏远困难的县——来凤。

从汉口到来凤,张富清走了整整七天。

三省交界,山荒路远,县城不过三街九巷、五千多人,生产长期凋敝。 初到来凤,张富清所见并不如“有凤来仪”的名字那般美好。 之一份工作,张富清就摊上“天大的事”——“民以食为天”,出任城关粮油所主任。

当其时,“一五”计划刚上马,搞工业,求发展,粮食供应是大事。 “统购统销”下,一边是来凤农业不发达、粮食不好收,一边是粮食需求大、口粮不够分。 一斤粮票,老百姓拿去换五斤红薯,吃得糙总比饿着强。

难!可突击队员,就是来攻坚克难的。

张富清“生产”“分配”两头抓:这一头,想方设法搞起大米加工厂,提高精米供应;那一头,严把分配关,人人都平等。 某机关派人来买米,张口就要多分细米,张富清呛回去:群众都不够吃!按规矩办。 县里一位听闻“提醒”张富清,不要太固执。 张富清一番话掷地有声:谁也不能搞特殊,不然就是违反了党的!

战士对纪律的遵从,对的忠诚,这两种品质,日渐熔铸成他公仆生涯的底色。

1959年,把粮食工作做得有声有色的张富清,接到另一个攻坚任务:到三胡区担任副区长。

这个三胡区,有点来头。 来凤民谚里,人称“穷三胡”:土地贫瘠,灌木丛生,农业基础差,许多群众穷得缺衣少食。 又赶上连年大旱,粮食歉收,不少人饿得身上浮肿。

难!又是困难!

张富清决心上山驻村,亲手抓生产。 告别妻子孩子,住进最困难的农户家,同吃同住同劳动,一扎就是几个月。

三胡的群众不以为意:你一个区里的,走走过场,还真能帮上忙?再加上张富清一口陕西话,老百姓听不太懂,一句只当半句听。 张富清不着急也不辩解:口音听不懂,他就慢点说;干活信不过,他就多干点。 挖渠松土,挑粪背种,比干自家活还卖力。 吃,群众吃啥他吃啥,粮票给的比吃的多;住,群众住哪他住哪,吊脚楼里,下面家畜跑,上面人睡觉,人身上还蹦跳蚤。 “张副区长”睡得没二话,天亮起床接着干。

人心都是肉长的。 三胡的群众看在眼里,啥样的心门也敞开了,跟着张富清一起抓农业、促生产,共渡难关。

最困难的时期,县里为减轻负担,精减机构人员。 妻子孙玉兰在三胡供销社工作,张富清动员她“下岗”。 孙玉兰气不过:我又没犯啥错误,凭啥?张富清耐心劝解:你不下岗,我怎么做别人工作?

也罢!孙玉兰又不是不熟悉丈夫的脾性,只能依了他。 孙玉兰只能捡柴、喂猪、做保姆、干缝纫工,贴补家用。

如果说“张富清在三胡”是一场战役,这枚军功章,必有孙玉兰的一半。

突击队员的突击还在继续。 1975年,张富清出任卯洞公社(现百福司镇和漫水乡)副主任。

除了“穷三胡”,民谚还有一句“富卯洞”:山中有茶树,林中产桐油,河边有船厂,堪称来凤金库。 可这次张富清抱着“肥差”,却挑了最没油水的干法:选了海拔更高、位置最偏、最穷最艰苦的高洞管理区(现高洞村)驻片,一头扎进大山中。

“我们光当指挥官不行,还要当战斗员。 ”和什么战斗?和贫困斗,和群众面对的困难斗!突击队员再突击。

这一年,“战斗员”张富清已经五十一岁。

高洞,顾名思义,高。 来凤县城海拔四百多米,高洞海拔一千二百多米,深居悬崖之上、峰岭之间。 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路。 进进出出,只靠两只脚板;物资流通,只靠肩挑背扛。 每年上缴供应粮,全生产队劳力齐动员,大干一周才算完。 稍大点的物件,肩背无法承担,只能望山兴叹。

困难,再次横亘于前。 进不去出不来的高洞,就像当年碉堡的永丰城。 必须得炸出一条通路来——那就炸!张富清亲自披挂,领着村民,炸山修路。

跑立项,筹资金,买物资,搞勘探……战场上走不烂的铁脚板,上山下山,辗转奔波。 每天早上,高洞的大准时促村民出工,工地上准时出现张富清的身影。 条件简陋,物资短缺,炸山用的都紧张。 搬碎石,平路面,全靠人力。 张富清满面灰土,和村民汗洒一处。

寒来暑往,农忙农闲,一条挂在崖壁上的路,终于慢慢延伸到高洞。 泥土沙石路,虽显简陋,也够让高洞村民出行告别脚板,用上轮子。 孩子们睁大眼睛,之一次见证拖拉机开进高洞,之一次“享受”坐着马车去镇里上学。 正是春潮将起时,小孩子走出去,新希望迎进来。

斗转星移。 张富清开出的这条路,如今已盘山的硬化路。 高洞村里,当年参加修路的村民,已经很难追忆起张富清在高洞的只言片语。 但村委会外,白绿涂装的“村村通客车”正在太阳下亮得发光。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之风吹遍。 每每突击在时代前线的张富清,这次也不例外:调任县建行副行长。

这一边,,经济发展,处处用钱。 那一边,县建行初创,手指数,五个人,办公室要靠“借住”,猛一看就是个草台班子。 条件困难,任务艰巨,又是熟悉的剧情。 这,大概就是突击队员的宿命。

当时,正值建行“拨改贷”。 贷出去能不能收回来,大家心里没底。 张富清瞅准大户——国有小型煤矿田坝煤矿,隔三差五去矿上, 生产运营;到年底,索性拿出自己当年农村工作的:同吃同住。 打背包,下厂房,和工人吃住在一起。 一线的情况,心里有数,账面有谱。

顺利收回。 好借好还,再借不难,业务就这样一点点被盘活了。 其中,张富清经手的业务,从没出过问题。

1985年,张富清从县建行退休。 三十载为服务的公仆生涯,宣告结束。

从“一五”计划到困难时期,从潮起到搞活,新中国前行的每一步,张富清都突击在前。 在他身后,是生产发展的三胡,是终于通路的高洞,是稳健起步的县建行。 留下的,是汗水,是心血,是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日日夜夜,以及,两袖清风。

没留下的,只有他战斗英雄的。

从粮油所到三胡区,从高洞村到县建行,说起好张富清,太多人能讲上几句,却没人知道,他曾经历过怎样的硝烟战火,于生死一线间斩将夺旗……

十年。 二十年。 三十年。 英雄默默行走在中间,如同一颗火红的心融入无边的霞光。

家,温暖的家。

来凤县城,一处不起眼的巷口,五层高的老式职工宿舍。 悬挂着“光荣”的一扇木门后,是退休后的张富清终于回到的——家。

旧式的格局,泛黄的墙壁,褪色的墙围,漆面斑驳的木家具,无不诉说着岁月;但那一尘不染的清洁、各得其所的规整,又饱蘸生活的热情。 最“现代”的,是客厅一台柜式空调,子女送的,舍不得用,拿干净花布盖得妥帖,再摆上花篮。

张富清的家庭,为他付出很多:老伴孙玉兰,离开供销社,一边干农活打杂工,一边将两儿两女拉扯,个中辛苦,难向外;大女儿早年患病,基层诊治条件有限,留下后遗症,至今只能和老两口共同生活;上世纪六十年代,陕西老家,张富清的亲弥留之际,两封电报没唤回儿子见最后一面——故乡山高路远,往返动辄十数天,又值困难时期,工作无法脱身。 张富清在日记里痛心写下:忠孝不能两全。

张富清对家庭给予的“回馈”很少:做了半辈子,家里人没“沾过光”。 对家人,张富清心里有一笔账:“干好工作,就是对亲人们的更好报答。 ”“在党的事业上,我们把大家的事办好,我们的小家才会过得舒服。 ”——谁又能否认呢?今天这个“小家”安居来凤,正是无数个张富清为“大家”奋斗而得。 这其中,自然也有张富清本人的一份。

话虽如此,退休了的张富清,还是将家务多多承担。 买菜做饭,清扫打理,为持家分忧尽力。 而张富清做家务,也有自己的脾气,透着军人:床铺整理,必定合“军标”,被子用尺子卡成豆腐块;换季的被褥衣物,整齐叠好,打上背包带,“三横压两竖”;物件摆放,各得其所,用后归位;专门收纳的私人物品,譬如装着报功书的红布包,未经允许,亲儿子亲闺女也动不得……行伍生涯,铁的纪律,渗透灵。

英雄卸甲,心底的沙场气概,却从未褪去。

惟愿岁月如是静好,生活却总有旦夕祸福。 2012年,张富清左膝脓肿,多方问药,竟无计可施。 为避免恶化,最终只能做出无奈的选择:截肢。

这一年,张富清八十八岁。年近九旬,坐上轮椅,也并非不能接受——

可张富清,偏不。 一生突击的身躯,哪耐得住轮椅上的枯坐?“我还有一条腿,我要 起来!”张富清。

图什么?继续为服务?怕给子女添麻烦?所谓,已非“目的论”所能解释。 不图什么,只因他就是这样的人。

突击队员张富清,八十八岁,向命运发起突击!

扶着床边,扶着墙边,张富清用仅有的一条腿,重新学习走路。 沉重的假腿和助步器,成了张富清的“随身物件”。 助步器,形似四脚铁凳子,张富清握过钢枪的手,紧紧把住“凳面”的抓手,借助四个“凳腿”,撑起自己的身体。

强者的字典里,只有“前行”二字。

亲人们就这样一天一天,见证着张富清一边挥汗如雨,一边步伐日渐灵便。 家中行走,已不需要旁人帮忙;门槛台阶,也可以自行迈过。

张富清再次回归了他的日常,只有上下楼时,需要亲人帮忙拿着助步器,张富清抓住楼梯扶手,用手臂的力量牵引着身体,一级一级走过去,就像战士攀援在铁索桥上,坚定地突进。

今年九十五岁的张富清,又有了新的任务:向媒体讲出自己埋了六十多年的故事。

突击队员,每一个任务都是光荣的,每一个任务也都是艰巨的。 鲐背之年能为党和做贡献,张富清喜在心头,也依旧严阵以待。

接到采访“任务”,张富清当天都会早早起床,洗漱吃饭,整理仪表。 多家媒体来来去去,提问往往有所重复,张富清不急不躁,都回答得妥妥当当。

每次采访结束,张富清都要大声地对那些记者们说:“感谢你们,感谢同志们在上对我的关怀。你们辛苦啦!”

那些“爷爷再见,爷爷保重身体”的祝愿,张富清已听不大清楚。 但他知道,没有忘记他,他完成了交给的任务。

他曾经立下功勋。 他曾经隐功勋。 而今,他展示功勋。 张富清完成的任务各种各样,但突击队员的身姿从未改变:永远向前,向前!前面,是祖国和最需要他的地方。

初心如炬,照彻一生。纵千难万险,此一去,不悔不休!

突击!突击!突击!

本版制图:郭 祥

故宫最新回应
将投入俄乌作战前线 韩情报机构称朝鲜首批1500名士兵已抵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