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二轮存款利率下调即将落地 独家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李愿 北京报道

今年第二轮存款利率下调即将落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一家国有大行人士了解到,该行已召开有关存款利率下调相关的会议,“具体下调幅度已经确定,可能会略高于预期,马上就会落地。”

另一家国有大行人士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存款利率即将下调,已接到通知。”

今年第二轮存款利率下调即将落地,图为定期存款示意图

此次存款利率下调在预期之中。9月24日,央行行长潘功胜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降低中央银行的政策利率,预计本次政策利率调整之后,将会带动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下调大概在0.3个百分点,预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存款利率等也将随之下行0.2到0.25个百分点。

目前政策利率和MLF利率下调已经落地。9月27日,央行发布公告称,为加大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支持经济稳定增长,从9月27日起,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由此前的1.70%调整为1.50%;9月25日,央行开展3000亿元MLF操作,期限1年,最高投标利率2.30%,最低投标利率1.90%,中标利率2.00%(较上次操作下调0.3个百分点)。

四大行官网显示,目前1年期、2年期、3年期、5年期整存整取存款挂牌利率分别为1.35%、1.45%、1.75%、1.80%。

上一轮存款利率下调为今年7月25日,1年期、2年期、3年期、5年期整存整取存款挂牌利率下调幅度分别为0.1、0.2、0.2、0.2个百分点。7月,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下调了0.1个百分点。

央行在今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披露,2022年4月,央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帮助金融机构和市场更加适应和习惯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截至2024年7月末,大型银行已5次主动下调存款利率。

“由于存款同质化高,竞争存款主要靠价格,为避免无序恶性竞争,目前仍通过行业自律的方式对银行存款利率进行上限管理。金融机构可在自律上限范围内自主确定存款利率。”央行表示。

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实际存款利率会比挂牌利率略高,具体根据各自银行确定。一般来说,四大行存款挂牌利率都会保持一致,股份行略高于国有大行。

央行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06.83万亿元,同比增长7.1%。9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300.88万亿元,同比增长7.1%。前三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16.62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1.85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2.11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7248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4.5万亿元。


降准即将落地,是否会影响LPR走向?

此次的降准即将落地,我个人认为肯定会对LPR造成一定的影响,主要有三个影响需要我们注意。

第一、降准的落地,肯定会对LPR有暂时性的提升

降准指的是央行通过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降低,从而使得各个银行都可以有更多的资金来进行自己的业务,这样可以扩大银行的收入,增加银行的收入来源。 同样的,这也是一种刺激经济的行为,由于减少了法定存款准备金,流入市场的现金会越来越多,自然而然的促进了居民消费的增加以及市场货币的流动性增加。 而LPR也就是Loan prime rate自然会根据当前各行的优质客户的情况进行调整,而这次解放的资金主要的流入人群一般都是市场的优质用户,为了达到加快市场流动率的关系,自然而然的需要更多的用户来加入市场利率向信贷利率的传导,所以说LPR自然会加快。

第二、降准的落地,会对一年期和五年期的LPR造成不同的影响

由于一年期和五年期的LPR存在的差别还是很明显的,大部分信贷市场的潜在加入者都会评估市场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同时也会衡量货币的保值能力是否足够,这次降准虽然加速了市场流动性,但是同样的也使得汇率降低,从而使得货币本身的购买力会出现暂时的下降,这个时候潜在的加入者尤其是国际市场的参与者可能更加倾向于一年期,而这和政策所需要的目的其实是背道而驰的,所以说我认为一年期的LPR应该会在两股力量的对冲之下保持一个小幅的下降,而对于五年期应该会有一个中幅度的下降。

第三、降准会导致LPR的走向逐渐从金融走向实业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新闻。

央行将个人住房贷款和LPR挂钩,再通过降准使得LPR的下降,从而达到缓解房贷压力的目的,而这一步,也是由于最近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导致央行入场进行房价控制的步骤之一,将民众的资金解放出来,将房屋的贷款走向实业的发展,这也是一步非常不错的妙招。

希望降准早日落实,人民得到更好的权益保障!

贷款免息政策

超预期!9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8108亿元,释放什么信号?

9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增多了8108亿元,也就是说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贷款了,当然有的人是投资,有的是普通公民借贷,根据多位专家表示,这种情况也反映了国内的经济正在进一步的复苏和增强,实际经济融资需求回暖的一个信息,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这就证明有很多人慢慢的选择开始创业了,大家都知道因为疫情的原因,所以各行各业都不是很景气,有一些小型的公司,因为疫情原因而倒闭,所以这就导致很多人因此失业,大家都觉得工作都保不住更别谈做生意了,这个时候如果去做生意的话肯定是血本无归。

但是这个贷款的数字代表了现在已经越来越多人对资金有一定的需求,当然一般选择贷款的话,要么是买房子,要么就是投资做生意,所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证明现在的经济已经越来越好了,一个人如果决心想要贷款的话,那就证明他肯定是有一定把握的,我觉得人总要给自己一个机会,有些人觉得上班还不如创业,因为上班每个月就只有那点工资,如果自己做老板的话,虽然压力会比较大,有的时候也会很辛苦,但是钱和付出的努力是成正比的,当然也不是每一个创业的人都会成功创业,要讲究机遇也要讲究能力,相信只要努力过的人一定会成功。

其实因为疫情的原因,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国家对很多创业的人都是大力支持的,因为我们国家要带动经济,所以会撬动更多的银行行来配套融资,像很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等的改造,带来长期的贷款需求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

中国9月新增社融3.53万亿,社融到底是什么?有何重要意义?

社融,全称为社会融资,是指贷款人通过非传统银行贷款渠道筹集资金的活动。 从机构看,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从市场看,包括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以及中间业务市场等。 社会融资是经济实体融资的重要补充形式,它弥补了单一银行融资渠道狭窄、资金量供不应求等方面的不足,有助于提升全社会融投资水平,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社融既是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及企业融资便利性的现实反映,也体现了宏观政策调控的需要。 除融资需求之外,宏观政策、金融监管、融资结构、增长方式等都有可能改变社融的增长趋势。

社融统计口径缘何3月内两度调整

央行公布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口径3个月内迎来第二次调整。 10月17日,央行公布前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和社融统计数据,并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纳入社融规模统计口径中。 不过,尽管地方专项债纳入社融统计口径后,使得9月社融规模直接同比大增2.21万亿元,但剔除当月发行的超7000亿元的地方专项债,旧统计口径下的社融规模不及市场预期,且社融增速收窄的趋势并未改变,再创历史新低。

为何地方专项债纳入社融统计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是指地方政府为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发行的、约定一定期限内以公益性项目对应的政府性基金或专项收入还本付息的政府债券。

这是央行3个月内第二次调整社融口径,此前,为完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方法,央行自2018年7月起将“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和“贷款核销”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在“其他融资”项下反映。

对于为何此次要将地方专项债券纳入社融统计口径中,除了央行所说的其对银行贷款、企业债券等有明显的接替效应外,也说明财政和货币的边界可能越来越模糊。

中信证券研究院副所长明明表示,社会融资指标在当年的推出,是为了解决货币统计缺陷的问题,它主要是从银行的资产端进行分析,如果资产和负债是严格对应的,那么社融就可以成为替代货币供给的货币政策目标。

“因此,这就存在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资产能被纳入社融的统计口径,政府债券是否可以?”明明称,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但之所以之前一直没有包括这部分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银行购买政府债券的资金并没有直接进入实体经济,二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存在边界问题。

明明进一步解释称,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央行是不能直接为政府提供融资,所以财政融资多少不应该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 “简单来说,未来财政和货币的边界可能变得越来越迷糊了,这会对国内的经济周期和资产价格带来深远的影响。 ”

一央行内部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透露,尽管央行此前对外公布的社融统计数据未将地方债纳入其中,但早已有“社融地方债”的内部统计数据来分析货币供给的有关变化,这也是大势所趋。

不过,也有不少人士指出,将地方债纳入社融统计口径也有不足。 北京一货币政策分析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虽然从银行资金使用上看,投资地方专项债与企业债、贷款等差异不大,都是银行资产配置,但其他类是企业或个人融到钱才算是社融。 相比之下,地方政府融到资只是第一步,这些资金通过财政拨款的方式给企业后,才能算到社融统计中。

口径调整难掩社融增速收窄趋势

9月社融规模同比大增2.21万亿,其中就包含了当月发行的7389亿元的地方专项债,但社融增速收窄的趋势并未改变。

华泰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超还认为,粗略推算,旧统计口径下,9月新增社融仅在1.5万亿左右,社融增速大概率跌破10%,续创历史新低。 旧口径下社融新增不及预期主要是由于表内信贷扩张速度下滑,以及9月份债券融资减少导致的。

央行调查统计司副司长张文红表示,从结构看,前三季度社融变动呈现“两多一少”的特点:两多表现为贷款同比多增较多、债券融资明显增多,一少主要是表外融资有所减少。

其中,债券融资明显增多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企业债券融资同比多增较多,前三季度,企业债券净融资为1.5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41万亿元。 二是资产支持证券明显增多,前三季度,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增加3093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2901亿元。 三是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融资增多,前三季度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净融资1.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438亿元。

表内贷款依旧是社融的主力。 9月新增贷款1.38万亿元,从结构上看,不论是居民部门还是企业部门,短期贷款均显著增长。 当月新增短期贷款4232亿元,环比多增高达3382亿元。 其中,企业部门中,票据融资出现萎缩,当月仅增加1742.83亿元,环比大降超2300亿元。 中长期贷款增加3800亿元,仅环比多增400亿元,仍创年内次低。

恒丰银行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蔡浩认为,总体上,信贷结构仍未见明显改善,票据融资虽大幅下降,但企业短期贷款大幅回升,导致代表企业生产活力的中长期贷款仍不乐观。 这反映出,在经济下行预期环境下,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偏好较低,对信用投放仍较谨慎。

明明也认为,在监管引导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背景下,企业贷款呈现整体上升,但短期贷款增加显著,中长期贷款增长仍有限,反映了企业融资主要为了应对短期的流动性需求,长期的融资需求仍较弱。

“尽管央行近年来多次定向降准,但银行受资本充足率等制约,普遍存在风险资本不足的情况,对宽信用的支持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经济下行压力未见明显缓解、信用环境仍然偏紧的背景下,更多的政策组合拳仍然可期,如通过优化风险资本占用的方式强化宽信用导向等。 ”蔡浩说。

基建制造业房地产等重点领域信贷投放变化情况和原因

分析 一、重点领域信贷投放变化情况 1、公路建设:随着国家第二轮基础设施投资的加大,2015年以来,银行对于公路建设的贷款投入也明显增加。 2、房地产:近几年房地产行业企业融资需求有所上升,银行对此的贷款也有相应的投入,但由于房价受到政策影响,贷款投放仍处于较为保守的状态。 3、基础建设制造业:中国政府在2015年以来对基础建设制造业的支持较为明显,并通过信贷政策的助力加大了银行对此的贷款投入。 二、原因分析 1、宏观经济环境:由于中国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稳定,各银行谨慎行事,尤其是对于重点领域信贷投放,更加谨慎,影响贷款投放量。 2、金融监管:由于金融监管政策调整,各银行都会控制信贷投放,重点领域更是如此,所以信贷投放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3、政府政策:中国政府在一些重点领域有一定的政策支持,而银行也会针对不同政策调整贷款投放量,以顺应政策导向,力求给那些受益者更多的贷款支持。

央行:推动保交楼专项借款加快落地使用,视需要适当加大力度

11月16日,央行发布《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总结前三季度货币政策成效时,《报告》也聚焦了银行存贷差扩大、住房贷款、人民币汇率等金融市场关注的热点问题。

《报告》指出,总体来看,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政策传导效率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进一步提升。 信贷总量增长稳定性增强,1-9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8.08万亿元,同比多增1.36万亿元;9月末人民币贷款、广义货币(M2)、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分别增长11.2%、12.1%和10.6%。 信贷结构持续优化,9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24.6%和30.8%。 贷款利率稳中有降,9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0%,同比下降0.59个百分点,处于有统计以来低位。 外汇市场平稳运行,人民币汇率预期总体平稳。

关于下阶段主要政策思路,《报告》指出,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搞好跨周期调节,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更高质量的支持。 高度重视未来通胀升温的潜在可能性,特别是需求侧的变化,不断夯实国内粮食稳产增产、能源市场平稳运行的有利条件,做好妥善应对,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这意味着短期内在内外兼顾考虑下,货币政策将主要通过结构性工具定向发力,也包括下调5年期LPR报价、加大对房地产的定向支持力度等,而着眼于稳汇市以及重视未来通胀升温的潜在可能性,年底前实施降息、降准的可能性较小。”

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央行等监管部门多次出手降首套房贷款利率。 2022年9月29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布通知,决定阶段性放宽部分城市首套住房贷款利率下限。 符合条件的城市政府,可自主决定在2022年底前阶段性维持、下调或取消当地新发放首套住房贷款利率下限。

《报告》指出,该项政策是针对2022年6-8月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同比均连续下降的城市(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0个主要城市数据,符合条件的有23个),将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不低于LPR减20个基点的规定阶段性放宽至2022年底。 这一政策针对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而且是阶段性的,2022年底到期后原有政策将自动恢复,这种安排既有利于符合条件的城市政府按照“因城施策”原则,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支持刚性住房需求,也体现了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报告》称,政策出台后,一些城市政府积极响应,作出了相应调整。 山东济宁、湖北黄冈、广东清远和阳江、浙江温州和舟山等城市,已将当地新发放首套住房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调整为LPR减35个基点至LPR减60个基点,降幅在15个至40个基点之间;湖北、广东部分城市阶段性取消了当地新发放首套住房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 从实际发放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看,2022年10月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为4.3%,较上月下降4个基点,较上年末下降133个基点。

下一步,央行将继续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全面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更好满足购房者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王青表示,9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和居民房贷利率降幅均超过政策利率下调幅度,说明LPR改革效能进一步释放。 背后除了央行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降低了银行在货币市场的批发融资成本外,一个关键原因是9月商业银行启动了新一轮存款利率下调,这在较大程度上降低了银行资金成本,使得银行有动力下调企业和居民实际贷款利率。

王青判断,伴随四季度稳增长需求上升,监管层继续强调“推动降低企业融资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未来LPR改革效能还将进一步释放,其标志就是在MLF利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年底前5年期LPR报价还可能继续下调15-30个基点。 主要动力是9月存款利率下调效应进一步释放,而有效下调居民房贷利率是推动楼市尽快企稳回暖,助力四季度稳增长、控风险的关键所在。 5年期LPR报价下调最快有可能在11月21日落地。

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

关于下阶段的货币政策思路,《报告》指出,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搞好跨周期调节,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更高质量的支持。 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指导政策性、开发性银行用好用足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额度和8000亿元新增信贷额度,引导商业银行扩大中长期贷款投放,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力争经济运行实现更好结果。

此外,高度重视未来通胀升温的潜在可能性,特别是需求侧的变化,不断夯实国内粮食稳产增产、能源市场平稳运行的有利条件,做好妥善应对,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 落实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强化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市场主体的支持。 落实落细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敢贷会贷长效机制,增强微观主体活力。

在利率方面,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央行政策利率体系,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重要作用,着力稳定银行负债成本,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推动降低企业融资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 密切关注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走势和货币政策调整的溢出影响,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平衡。

关于汇率,《报告》指出,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坚持底线思维,加强预期管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统筹做好经济发展和风险防范工作,保持金融体系总体稳定,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范、预警和处置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关于房地产,《报告》指出,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经济的手段,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稳妥实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推动保交楼专项借款加快落地使用并视需要适当加大力度,引导商业银行提供配套融资支持,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王青认为,关于下一步货币政策走向,央行强调“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搞好跨周期调节,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更高质量的支持”,并着重指出“高度重视未来通胀升温的潜在可能性”。 这意味着短期内在内外兼顾考虑下,货币政策将主要通过结构性工具定向发力,也包括下调5年期LPR报价、加大对房地产的定向支持力度等,而着眼于稳汇市以及重视未来通胀升温的潜在可能性,年底前实施降息、降准的可能性较小。

“下一步财政政策有望成为稳住经济大盘的主要发力点,这包括推动基建投资提速、进一步实施税费减免以及加大促消费力度等,而货币政策将通过保持市场流动性处于合理充裕水平(这意味着近期市场利率快速上升不可持续)、以及支持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这意味着10月贷款同比少增属于短期波动,四季度整体贷款投放将保持同比多增势头)等方式予以协调配合。 ”王青称。

9月信贷、社融双双超预期,释放什么信号?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在9月份信贷和社融双双超预期,在这些情况的背后释放不一样的信号,特别是一些相关的信息,是值得大家关注的。

央行已经发布了2022年前三个季度的一些金融数据统计,还有社会融资规模的数据,可以发现在9月份的时候,人民币贷款的量突增,而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也会超过原本的市场预期,分别增加的数额是2.47万亿元,还有3.53万亿元。 在9月份信贷以及涉农方面增量出现双双超预期,这也是释放一些信号,有多家机构在早前就发布了一些解读,这也是对工信结构延续的一种改善。

华西证券在9月份的时候,信贷社融也出现超预期的状况,认为这是对公信贷款结构是一种延续改善,而投放结构也会出现优化,更能够反映出企业的融资是有需求的,在经营动能方面都会有边际的改善,后续也会有一些增长有四季度的增长政策,这样才能够加快落地的,显效在第3批专项在发行的时候会发现宽信用进程也即将会保持稳健的状况。 在10月份的时候涉融存量增速也可能成为年内的高点,因为9月份金融数据已经超过预期,主要是政策持续发力,在这样的大环境引导之下,信贷投放的幅度有回暖的状况。

在后期的发展中,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就是能够稳定信用的,并且在这些方面会强化合力,在专项再结存限额方面也会推进落地10月份的色融存量,增速也可能成为年内的高点。 中金公司研报,有一些信息认为比同期要多一些会超出市场预期,这样就能够发挥其他的因素去配合其中因素,就有开发商的信心,还有疫情方面的状况,这样的基建贷款才能够继续托底。

什么都在涨价,利息越来越低,接下去怎么办呢?

“什么都在涨价,利息越来越低,接下去怎么办呢?”近日,看到三家银行下调存款利率的新闻后,杭州85后王女士叹息道。 钱袋子大家都关心,王女士更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有年轻人想出了跨城去存款,享受更高利率的做法。 不远一早坐个高铁,只为50万的存款,能“安心”地存上三年。 定存利率告别“3时代” 近日,浙商银行、恒丰银行、渤海银行3家银行密集发布了调整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公告。 第一财经记者发现,本轮降息中,中长期定期存款利率下调幅度相对较大,其中,渤海银行3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由3.25%调整为2.95%,下调了30个BP。 业内普遍认为,这是继4月多家中小银行降息后新一轮“补降”。 与4月存款降息潮以中小银行为主不同,此轮3家都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也是此前国有大行、股份行中仅存的存款利息“高地”。 随着这3家银行降息落地,至此,国有行、股份行定存挂牌利率告别“3%时代”。 令人担忧的是,不少机构认为,未来存款利率还有走低的可能。 存款收益一降再降 王女士是杭州一位全职宝妈,手头有好几张银行存款。 有两张整存整取的一年期储蓄存单,即将在6月14日到期,这两张存单面额都是30万元,利率是2.1%,到期后,每张都能收获6300元的利息。 “我的日常开销就是来自存款利息,除了6月这两张,8月、10月、11月都有这样的单子,面额基本都是30万元。 ”王女士告诉记者,虽然2.1%的利息不是很高,但也觉得过得去,这两天看到新闻说存款利率又下调,心情马上不好了。 “我存的是农商行,新闻里是三家股份银行调低利息,我还抱着侥幸心理想着农商行可能不会跟着调,赶紧跟客户经理打电话,没想到他们降了,下个月到期后,要是再存农商行,一年期利息也只有1.85%。 ” 王女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两张单子,如果按照1.85%的利息,每张到期后只有5550元,两张60万元合计下来,要少1500元。 年轻人跨城去存钱,50万多赚6000元 年轻人为了赚取更高的收益,想出了跨城存钱的办法。 有细心的储户发现,同一家银行在不同城市的存款利率,居然有着不小的差别。 比如某商业银行,在江苏销售的1年期,以及2年期的存款产品,普遍比在上海售卖的同类产品利率,要低15个基点。 而最热门的三年期产品,差距就更夸张了,整整是相差了40个基点。 也就是说,储户拿着10万元,在江苏的该银行存

泰山U17队出发定南 参加第三届中青赛A组最后阶段比赛
道指再创新高!中国金龙指数跌超3% 刚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