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挖出一匹两千年前的马! 浙江一学校扩建施工

2023年9月26日,浙江绍兴越城区稽山中学,建筑工人正忙碌作业,这里要新建宿舍楼、食堂和地下停车场。

这片地方,在宋代属于绍兴府学大成殿以北明伦堂至尊经阁区域,即宋代绍兴府最高级别的官办学校。

学校南门有投醪河,是越王箪醪劳师之地——勾践“卧薪尝胆”归国后,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富国强兵后出征伐吴,百姓献酒以壮行。勾践将酒倾入河中,与士兵共饮,以此鼓舞军心。

浙江绍兴越城区稽山中学进行扩建施工

忽而,打桩声停,不少黑黢黢的大型木材被工人们挖了出来。

接到报告,绍兴市文物考古所人员随即赶到现场,确认有战国黑陶豆、印纹硬陶、原始瓷杯等遗物,初步推断地下可能存在越国木构建筑遗存。

2024年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遗址发掘工作开始。

上周,记者到稽中遗址现场,一探究竟。

考古中国首次在绍兴古城内

发现越国大型建筑基址

从“鲁迅故居”步行500米左右就到了稽山中学,课堂钟声和闹市区特有的人声交叉起伏。工作人员打开绿色围栏,示意我们往里走。

考古现场

一眼望去,坑中有许多的黑色木材——这些是稽中遗址的重大发现,战国和汉代两个时期的大型建筑基址,汉代建筑基址叠压在越国建筑基址之上。

遗址目前发掘了3000平方米,现存堆积主要分为战国、汉六朝、唐宋等时期,最深处距原地表5—6米,已清理大型建筑基址、水井、灰坑等重要遗迹80多处,出土各类各时期文物1000多件。

稽中遗址并非墓葬坑,但这里却埋了一匹马。

图为发现的战国公马

这是一匹公马,马身残长1.9米,头在坑南,颈部弯曲朝西北,姿势比较拧巴。考古人员对马骨做了骨胶原碳十四测年,是2480±30年前,时代也是越国时期。

南方本就少马,它怎么会出现在这里?“是主人的爱马,还是用来祭祀或其他用途,目前还不好判断,这让我们很是疑惑。”绍兴市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龙彬说。

“到现在发掘9个月了,成果的话,这面墙是很有代表性的。”娄议峰毕业于武汉大学考古系,顺着他激光笔指示的方向,我们看到了稽中遗址的“年代墙”,从上往下:隋唐、六朝、汉代、淤泥层、战国。

稽中遗址的“年代墙”

这是考古人员根据每个土层出土的文物特征以及部分遗物碳十四测年综合认定的。隋唐、宋、元、明、清时期土层已遭破坏,遗留下的文物很少;汉、战国时期稍深一些,文物遗迹保存得比较好。

汉代水晶环

越国瓦作和汉晋瓦当

今年7月12日,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发布了四项重要成果,绍兴稽中遗址考古位列其中——首次在绍兴古城内确认存在战国时期越国大型建筑基址,为探寻越国都城提供了重要线索!

经过四个月的继续发掘,11月13日,稽中遗址又发布了最新考古发现——在遗址中首次发现了“山阴丞印”封泥和“会稽郡壁”铭文砖等实物,为确认东汉会稽郡治山阴县所在地提供了重要线索!

考古现场的工作人员

看到这,相信不少读者会和我一样兴奋:这里会不会是越王勾践的王宫?

继而疑惑:印象里绍兴古城不一直就是越国都城、会稽郡山阴县吗?这还需要证明?如此耳熟能详、铁板钉钉的事,怎么又成了“提供了重要线索”?

勾践王宫会在这里吗

浙江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记载的国家就是越国。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明确记录会稽为越国都城,也就是绍兴;《左传》《国语》《吴越春秋》等也都提及会稽是越国的政治中心。

尤其是东汉的《越绝书》,详细记载了越国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就有公元前490年勾践、范蠡建城——

“勾践小城,山阴城也,周二里二百二十三步,陆门四,水门一。”

“大城者,范蠡所筑治也,今传谓之蠡城。陆门三,水门三,大城周二十里七十二步。”

这里的小城特指宫城,包括越王宫、官员居住地,规格高;大城指国都,包含了宫城(小城)、百姓住所等。

学者按文献记载分析,多认为勾践小城位于现绍兴府山东南脚下;大城则与南宋时绍兴府城的范围差不多。

学者按文献记载分析,多认为勾践小城位于现绍兴府山东南脚下

但是,所有这些都只是学者根据文献记载分析所得,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在绍兴古城内一直没有发现越国时期重要建筑遗存去印证文献记载。

你可能会说,不是有印山越国王陵(越王勾践父亲允常墓)吗?

图为印山越国王陵

但印山大墓在绍兴柯桥区兰亭镇里木栅村南,并不在绍兴古城范围内。

“活生生的古人的住所和死后其葬的墓地一般是分开的,有的距离可能相距很远,所以作为高等级的印山大墓也不能实证绍兴古城就是古越国的所在地。之前绍兴境内还发现越国的一些遗址,如南山、亭山、大湖头遗址,但都是在绍兴古城外分布的越国聚落,也不能证实越国的王宫、王城所在。现在稽中遗址的考古发现让我们看到了探寻越国都城的希望。”绍兴市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龙彬说。

那具体是哪些让考古人员看到希望呢?

一是高等级的战国时期越国大型建筑基址。

图为筏形地栿

在稽中遗址中,首次发现了筏形地栿——这是古代大型建筑地基的核心构件,最底下由好几条圆木横纵间隔叠压,像竹筏一样叠有2-4层,上面再加上厚木垫板,垫板上再榫卯立柱。

李龙彬所长介绍:“在发掘区东南角,新发现了6组越国地栿,还发现了与印山越王陵相似的人字形建筑遗迹和大量的越国素面瓦当、云纹瓦当。整个规模庞大、用料十分考究,一般来说只有高等级的王宫才会用到这些。”

二是遗址中首次发现了1口越国时期大型木壁结构的水井(目前已发现水井21口,汉六朝时期水井18口,近代水井2口)。

木壁结构的水井

“经碳十四测年,绝对年代是距今2500±30年,这和文献记载公元前490年勾践命范蠡筑城为都的时间基本契合。”

“时间确定是越国的,建筑基址是高等级的,但是不是勾践的王宫,只能说有这个可能性。受发掘面积所限,目前对于建筑布局的认识仿佛盲人摸象,还不好定性,除非出土有明确文字信息的确凿证据,才能最终下结论。”李龙彬所长笑着说。

一印一砖一名片

实证绍兴古城变迁史

顺着遗址土层往上我们来看汉代文化层,从目前发掘成果看,遗址中汉代建筑基址大体确认有五组,规模都较大,单体面积260—400平方米。

这里发现了一枚“山阴丞印”封泥,边长2.5厘米、厚度不足1.5厘米,质地坚硬。

图为“山阴丞印”封泥

“山阴丞印”指的是山阴县丞的印章,县丞是仅次于县令的行政长官,为县令辅佐。封泥印章保证了当时传递官方文档、信函的正式性和保密性。结合已经发现的汉代高等级建筑基址,基本可以断定这里与汉代山阴县官署所在地密切相关。

“一砖”是指遗址中首次发现刻有“会稽郡壁”的铭文砖。

图为刻有“会稽郡壁”的铭文砖

这种铭文有“壁”的砖早期一般为王宫所用,铭文有郡的砖在两汉时期又是专门定制的“官砖”,只有官署等级建筑才能使用。

此外,这里还出土了一枚约20厘米×4厘米的木刺,木刺相当于现在的名片。

小小木刺,来头不小,之前安徽省马鞍山市三国时期东吴左大司马、右军师朱然墓曾出土木刺文物,堪称稀世之宝。

稽中遗址出土的木刺

这枚木刺上用墨隶书字体写着“弟子会稽张龙 诣门下 山阴字伯龙”,虽然残碎不堪,但字迹还是清晰可见。

从字面上理解:这位叫张龙的是会稽本地人,拿着名片来此拜访山阴县的某位官员或者贵族;谦称弟子,显然他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可能是位学生或者是某地的官员。

木刺上墨书的“会稽”“山阴”地名,以实物证明了汉代之时这些地名就已存在,这是目前绍兴唯一出土的汉代证实“会稽”“山阴”地名的木刺文物。

据此我们梳理一下目前的发掘成果,稽中遗址涉及战国、两汉、六朝、唐、宋等历史时代,最下面是战国时期越国大型建筑基址,到了汉代这里是会稽郡山阴县官署所在地,再到宋代,这里又是绍兴府学学宫所在。

考古现场

至于大家最关心的:会不会就是越王勾践的王宫、王都?实际建筑到底有多大?布局是什么样的?这些还要等后续考古的进一步扩大面积发掘去确认。


中国帝王陵墓的发展特点?

陵墓建筑,作为古代建筑中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建筑群体,在考古发掘中一向居于十分关键的地位。 由于战争等人为因素或者自然灾害的影响,陆地上的古建筑往往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遭到破坏,从而阻碍了人们对于原始资料的研究。 与此同时,作为地下建筑的陵墓群,则因为其终年的“与世隔绝”而幸运地保存下来,即使所谓“十墓九空”,发现的较为完整的陵墓数量少之又少,但就其历史研究价值来说,绝对是弥足珍贵的。 据考证,我国早期的墓葬既无封土和坟丘,也无树木或标志。 大约从周代起,在墓上开始出现封土坟头,到战国时代,就普遍流行坟丘式的墓葬。 在封建社会里都以坟墓大小、高低来显示墓主的等级,国王是一国之主,其墓必定是最高大的。 其高大之状犹如山陵,而陵又有崇高的意思,所以在战国中期以后,君王的坟墓开始称为“陵”。 根据礼书的记载,在帝王陵园中,除陵以外,还筑有“寝”, “寝”乃是为死者的灵魂饮食起居而设,当时人们迷信死者灵魂就在墓室之中。 作为祭祀祖先举行典礼之用的“庙”,当时则在陵园之外的附近地方,而不在园中。 根据考古资料来看,这种陵侧起 “寝”、“寝”旁立“庙”的陵寝制度至少在战国中期以后已经实行。 到了东汉,明帝对礼制做了一次重大的改革,确立了以朝拜和祭祀为主要内容的陵寝制度,对帝王陵园中的“寝”进行不断的扩大和改造,而成为现今的寝殿,以适应由帝王率领公卿百官郡吏举行隆重的“上陵礼”和“饮酣礼”之需,所以这时“寝”的性质已异于战国时期“寝”的性质,寝的功能由原来的供墓主灵魂日常生活之处而变为朝供和祭祀之用。 以后陵园附近的庙地逐渐为“太庙”所替代。 帝王陵墓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三种主要形式:第一种叫“方上”。 这是早期的一种陵墓封上形式,具体方法是挖坑筑石为墓,用黄土层层夯筑呈覆斗形而为坟,这时的陵墓之所以呈方形,乃与秦汉时以方形为贵有关。 认为帝王是大地的主宰,按天圆地方之说,所以取方形。 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和西安西郊的西汉陵都属于“方上”,据说秦始皇陵是始皇亲自参加设计的,含有永远独霸四方之意。 河南巩县的宋陵,其陵台亦为方形覆斗状的土台。 第二种是以山为陵。 它是利用地形,以山峰作为陵墓的坟头。 像秦始皇陵那样大型封土不仅费工,而且不安全,以山为陵则可以少花人力并可利用山岳雄伟的形势来体现帝王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宏大的气魄,而且还可以防止盗挖。 唐代帝陵一开始就采用了这一形式,安葬李世民的昭陵就是以位于陕西礼泉县的九峻山为坟,在山腰开凿石洞为玄宫,从挺道至墓室深230米,前后安置五道石门,非常坚固。 第三种是宝城宝顶。 帝王陵墓在秦、汉时期盛行“方上”封土,唐时“以山为陵”,北宋又恢复了秦汉旧制。 元是不建陵寝。 明清时对陵寝制度又做了一次重大的改革。 首先陵墓的形制由秦汉两宋时期的方形改为圆形;其次取消了秦汉两宋陵园中供奉帝王灵魂日常起居生活的下宫建筑,保留和扩建了供谒拜和祭祀的上宫建筑,从而更加突出了一年三举的上陵之礼;再次陵园的围墙由唐宋时期的方形改为长方形,陵园由南向北分为三个院落:第一个院落由碑亭、神厨、神库等组成;第二个院落是祭殿和配殿;第三个院落是埋葬先皇的地方,设有牌坊、五供座、方城明楼和宝城宝顶。 首先,通过对已发现的陵墓的分析,我们看到唐代的陵墓无疑是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群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唐代的陵墓,开始追逐“凿山为穴,因山为陵”,这其中尤其以乾陵作为代表。 乾陵位于乾县梁山之上,分为三峰,以北峰居中为主。 主峰四周为神墙,设有门狮一对,而其中,角楼的建筑也颇有特点。 在神道上布置有实象生,各种雕像皆栩栩如生。 其后,是朱雀门外的两座著名的石碑,左边是唐高宗李治的“七节碑”,右边是女皇武则天的“无字碑”,其中女皇武则天的无字碑,更是引发了无数人的联想。 在乾陵的东南部,则分布有陪葬的墓群,其中包括有章怀太子墓,永泰公主墓,懿得太子墓等,这些陵墓虽然规模不大,但也均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 唐以前的陵墓与唐代则有较大的不同。 上古时期,人们并不讲究墓葬,这可能与当时生产发展水平较为低下有关,随后,到了商周时期,随着最近发现的一些商朝的遗址,一般认为,商代陵墓地面不起坟,而仅仅在墓上建造祭祀性的建筑。 而秦朝和汉代的陵墓,则大致上保持了一致的风格,倾向于建造大规模的陵墓,往往一陵役使数万人,工作数年,例如汉高祖的长陵有五万户之多,而汉武帝的茂陵则有六万户。 这些陵墓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累土为方椎并去其上部,即所谓“方土”,最大的方土高约有二十多米。 而在这众多的陵墓中,秦始皇陵无疑是扛鼎之作。 所谓的“掘地为穴,堆土为陵”,秦始皇陵堪称是陵墓中空前绝后的宏伟作品。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十三岁(公元前246年)即秦王位,即位后不久,就在郦山开始营建陵墓。 统一天下后,又从全国征发来七十多万人参加修筑。 直至秦始皇五十岁死葬时(公元前210年)还未峻工,秦二世时又接着进行了两年,前后费时近四十年,真可谓工程浩大。 ” 就目前所发现的陵墓遗址来看,兵马俑无疑具有最大的研究价值。 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秦陵陵园东侧1500米处。 目前已发现三座,坐西向东呈品字形排列,并出土仿真人真马大小的陶制兵马俑8000件。 从各坑的形制结构及其兵马俑装备情况判断,一号坑象征由步兵和战车组成的主体部队,二号坑为步兵、骑兵和车兵穿插组成的混合部队,三号坑则是统领一号坑和二号坑的军事指挥所。 在中国陵墓建筑发展史上,明十三陵也是不得不提的一个陵墓群。 其主要沿袭了唐代陵墓的一些特点。 陵墓集中修建,注意风水和环境,每个陵都正对一个山峰,特别注重前导部分和序列处理,建筑整齐对称,造型严谨,因此,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十三陵是一个天然具有规格的山区,其山属太行余脉,西通居庸,北通黄花镇,南向昌平州,不仅是陵寝之屏障,实乃京师之北屏。 明末清出著名学者顾炎武曾写诗描述这里的优胜形势:“群山自南来,势,若蛟龙翔;东趾踞卢龙,西脊驰太行;后尻坐黄花(指黄花镇),前面临神京;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可容百万人,豁然开明堂。 ”神道作为明十三陵的第一个建筑群,由石牌坊,大红门,碑楼,石象生,龙凤门等组成,威严地守卫着十三陵的大门。 而就目前已经发掘的定陵来看,十三陵的内部结构依然相当完整,前殿、中殿、后殿以及左右配殿,总面积有1195平方米,就其规模来说,在帝王的陵墓中也是数一数二。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无论在建筑艺术上,文物价值上,考古研究上,都有着其重要的历史价值,探寻古代陵墓的秘密,研究古代陵墓的发展演变,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也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考古技术的成熟和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过程发挥的作用越发的巨大,相信我们定能通过对陵墓进一步的发掘和研究,在更广程度和更深层次上,保护文化遗产,用物质文明来证明社会文明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真正的中国文明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中国帝王陵寝文化,如果从夏代的大禹算起,至少有近四千年的历史。 《史记夏本记》:“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 ”禹当年的墓葬情况如何,考古发掘是找不到证据的。 《吴越春秋》称禹在逝世前曾命群臣曰:“吾百世之后,葬我会稽之山。 苇椁桐棺,穿圹七尺,下无及泉,坟高三尺,土阶三等葬之”。 《汉书地理志》“会稽郡县二十六,山阴(会稽)山南,上有禹冢,禹井。 ”《帝王世纪》:禹“崩于会稽,因葬会稽山阴之南,会稽山上有禹冢、井、祠”。 会稽山位于浙江绍兴市东南6公里处,会稽山上的大禹陵已成为历代祭奠大禹的重要场所。 大禹陵由禹陵、禹祠和禹庙三大部分组成。 如果我们将位于湖南省的炎帝陵、位于陕西省的黄帝陵也算在内的话,那么,中国帝王陵寝文化发展史可以追朔到五千年左右。 当然,无论是炎帝、黄帝,还是大禹,他们都不是后来意义上的“帝王”,他们的陵墓的真实性也只能是神话与史料“杂糅”了。 炎帝陵、黄帝陵及大禹陵均已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其现存陵墓建筑形制的变化较大,展现在今人面前的毕竟不是几千年前的陵墓原状,从这个角度看,炎帝陵、黄帝陵、大禹陵等只能算是中国帝王陵寝文化的滥觞期。 而中国帝王陵寝文化的真正肇始,还应推“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始皇陵。 一、帝王陵墓与平头百姓墓冢。 秦王朝虽然祚短,秦始皇陵虽然陵墓本身并未发掘,但仅因兵马俑坑的发现,就已在秦汉以还的中国帝王陵墓中,独占鳌头,并有“世界八大奇迹”之誉。 汉代以后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因封建世袭政治体制的相对发展,导致帝王陵墓文化也一直盛衍不衰,绵延发展。 其间虽然有明君、昏君之别,治世、乱世之分,但只要是个皇帝,在死后,一定的墓葬形制、一定的礼仪形式还是要具备的。 当然,其中不乏个别因改朝换代、兵荒马乱之际而不得不草草归土者(如隋炀帝)。 当我们来到陕西关中一带,可以通过凭吊茂陵、乾陵而领略到汉唐帝王陵墓的气象。 汉代帝王陵墓一般是封土而作,而唐代的帝王陵墓如乾陵,却是依山为陵,陵墓是通过凿山开穴建成。 除了帝王以外,一些诸侯王的墓葬也呈这种特点。 如大家所知的徐州地区分布较广的汉代楚王陵墓,大都就是依偎在狮子山、龟山等大小不等的山体怀抱之中。 时代发展到明代,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明孝陵也是走的一条依山而建的老路子。 至今我们还没有发现一般老百姓的墓葬是采取“依山而建”的事例,或者说,纵然是将墓穴按放在山体内,但山体也非一己一姓之独有,而只能视为是一处公共墓地。 纵观历代帝王陵墓,其选址除了考虑风水等自然因素外,还需考虑到陵寝的安全与壮观。 建筑高大的封土堆,或者巧借山体作为墓冢,是帝王陵墓常用的两种形式。 帝王陵墓与平头百姓墓葬的最大区别可能并不在于风水及入土地点的选择,而在于墓葬的外在形制、尤其是墓穴导引部分的讲究。 二、作为帝王陵寝的明孝陵形制特点。 明孝陵是明朝(1368-1644)开国皇帝朱元璋与马皇后的陵墓,地处东径118度51分,北纬32度4分,坐落在南京市东郊的紫金山(又名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南京市中山陵园风景区的一道重要风景。 明孝陵建于洪武十四年(1381),次年马皇后去世,葬入此陵。 因马皇后谥“孝慈”,故陵名“孝陵”。 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病逝,启用地宫与马皇后合葬。 从葬妃嫔46人,宫人10余人。 朱元璋死后,设孝陵卫,有兵卒5600人参加警卫陵园。 永乐十一年(1413)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 因此,整个孝陵建设工程前后沿续了30多年时间才完成。 明孝陵从起点下马坊至玄宫所在地宝城,纵深2.62公里。 当年孝陵内植松10万株,养鹿千头;内设神宫监,负责定期维修和祭祀;同时,外设孝陵卫以保护陵寝。 明孝陵坐北朝南,谒陵路线是由南向北。 从陵墓型制上看,又可分两大部分。 我们可以沿着谒陵线路,领略一下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风采。 第一部分为神道。 自起点下马坊至孝陵正门,包括下马坊、神烈山碑、禁约碑、大金门、碑楼(四方城)、神功圣德碑、外御河桥、神道石刻(石像生群、石望柱)。 其中下马坊为两柱冲天式石牌坊,宽约5米,高为7.8米,坐西朝东,柱断面作抹角方形,两柱前、后及外侧抱以砷石,柱端饰云板云罐,内侧雕梓框,镶入大额坊。 坊额正反两面均刻有“诸司官员下马”6个楷体大字。 下马坊西北距大金门约755米,是明孝陵的导引部分,位于神道的最前端,其建筑年代约在1400年左右。 1980年,南京市中山园林管理局在维修下马坊时,将已断裂的下马坊柱础从宁杭公路上挖出,在向北位移了近20米的地方,将下马坊重新树立了起来。 所以,现在人们看到的下马坊已不是原来的位置了。 在原下马坊的东北侧,有两块后起的石碑,一块是神烈山碑,一块是禁约碑。 明嘉靖十年(1531),明世宗下令改紫金山为神烈山,在原下马坊东北侧立“神烈山”碑。 碑原有石质碑亭,现碑及四石柱础尚存。 碑文额刻篆字“圣旨”二字,碑身中刻“神烈山”3个大字,东侧刻有“嘉靖十年(1531)岁次辛卯秋九月吉旦”13字,西侧刻有“南京工部尚书臣何诏侍郎臣张羽立”15字。 碑为竖式,坐北朝南,高4米,宽1.46米,厚0.73米。 禁约碑与神烈山碑并列,位在其东,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崇祯皇帝下诏在明孝陵立“禁约碑”,重申保护明孝陵,严禁破坏孝陵龙脉,违者从严惩治。 碑为卧式,坐北朝南,碑身仅高1.41米,宽5.21米,厚0.43米;碑额高0.40米,宽5.31米,厚0.52米;碑须弥座高0.65米,宽5.52米,厚0.74米。 大金门原为陵园的大门,门面朝南,为三孔券门,东西宽约26.66米,进深8米,高约5米。 顶部结构已毁。 据康熙《江宁府志》记载,大金门原两侧有长达22.5公里的红墙将整个陵园围住,现墙已不存。 碑楼位于大金门北约70米处,两者之间原先气脉是相通的,后被通往中山陵园的道路拦腰隔断,呈“凹”字形。 因此,现在人们若要从大金门到碑楼,必须先下公路,再爬坡上去,才能看到碑楼内放置的明成祖朱棣于永乐三年(1405)所立“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 碑文为朱棣亲撰,记朱元璋一生事迹,楷书阴刻,长达到746字,是南京附近明代碑刻中最大的一快碑。 碑楼呈正方形,四面各开有券门,原为黄瓦重檐,墙四角有石雕龙头,飞檐滴水,惜顶部结构已毁,四周围墙尚存,形如堡垒,因此又俗称“四方城”。 明孝陵设有三道御河,过了外御河桥就进入了神道。 神道依山就势,作蜿蜒曲折布置。 全长865米,可分为两段,一段方向西北,长615米,地势略有起伏,方向屡屡改变,两侧布置神兽6种12对24只,均相对而置,两卧两立,依次为狮、獬豸、麒麟、骆驼、大象、马,每列相距16丈2尺,每对相距8尺5寸。 神道绕过梅花山南麓,折而向北,到棂星门为止,长250米,有石望柱二,白如玉,雕缕云龙纹,紧随其后的是4对石人,分别为文臣、武将各两对,武将身披介胄,手执金吾,高一丈三尺;文臣头戴朝冠,手秉朝笏,高一丈二尺。 走完神道,就进入明孝陵的第二部分,即陵寝主体建筑部分。 这一部分自棂星门至宝顶,包括棂星门、内御河及金水桥、文武方门、特别告示碑、御碑亭、碑殿、享殿、宝城前御河及升仙桥(大石桥)、方城、明楼、宝城、宝顶等。 方城为明孝陵地面建筑的最后部分,外部用大石条建成,中间为拱门,中通圆拱形隧道,由34级台阶拾级而上,两边底部作须弥座状。 出隧道,正北即宝城南墙,上横刻楷书“此山明太祖之墓”。 在宝城前垣分左右两路夹道,直通方城顶部的明楼。 宝城位于陵宫的最后面,是朱元璋的陵寝所在,为一直径325-400米、周长约1000米的的崇丘;宝城内中部隆起的部分为坟头,称为“宝顶”,经科学探测,证明内建有玄宫,且未曾发掘过。 明孝陵的主体建筑坐落在紫金山南麓,从棂星门起到方城止,排列在南北纵轴线上,显得庄严、方正,均衡、协调,符合封建君权和神权思想。 但损害最严重的也是这一部分建筑。 明末清初,孝陵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地面木结构建筑大多毁于1853年清军与太平军之战。 如:棂星门原有五道,现仅有大石柱础6个。 御河桥原有5道,现只有3个,且非明代构件。 文武方门原有五座,三大两小,现仅有一个,为清同治年间以后建,门的左右两边还可以看到原来门斗的痕迹。 过了文武方门,原来是中门,也有方门五座,门内有神帛炉二,左右庑30间,门外有御厨二,其左为宰牲亭,右为具服殿,皇帝在此更衣,以便祭奠,但现在都已毁了,改建成一座碑亭,中间立有清朝康熙皇帝南巡谒陵时所题“治隆唐宋石碑”;后来乾隆两次南巡,又在东西两边题诗立碑。 孝陵的享殿原来规模很大,称孝陵殿,东西九楹,南北五楹,一共45间,目前只能见到60多个大石柱础,大概毁于清初。 诗人屈大均《孝陵恭谒记》载其谒陵时,尝见“有牧马一番儿(指满州兵)方斫殿柱,柱上金龙鳞爪,半欲摧残。 臣大均予以多钱,拜之而求免。 ”魏世效《孝陵恭谒记》也说:“殿柱三十有六,去地二尺许皆为刀斫伤,或折柱三分之二。 殿两旁多贮马粮,牧羊马,若种蔬圃者交迹于殿外。 ”太平天国时,满清江南大营设在孝陵卫,明孝陵一带正是战场,以致享殿尽毁,墙垣圯倾。 清同治十二年(1873)修复时,仅建守陵房屋三间,规模缩小,旧貌已失,殿中仅供奉着朱元璋的画像。 再如,方城上面的明楼毁于清咸丰三年战火,顶部已塌,现仅存墙体。 三、明孝陵对中国帝王陵寝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与中国其它帝王陵墓相比,明孝陵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 秦始皇陵陵址封土高76米,底径495米到515米,虽属中国帝王陵墓中之较大者,但我们在地表上看不到神道。 汉惠帝刘盈的安陵属于“方上”之制,起方形土台两层,底边长166米,其神道也难以一睹其貌。 唐代的帝王陵墓以李治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为最大,其神道从第一道门起至陵墓隧道,总长达3980米,如果减去朱雀门至隧道一段567米,还有3413米;乾陵的神道上布置的石刻包括华表、飞马、朱雀、人、马、狮、碑在内,计有21对,另外还有外国使者的石像60个。 宋代陵墓中最大的是宋太宗赵炅的永熙陵,从神道起处的鹊台到神坛底止,全长约586米。 而我们南京的明孝陵,如果从下马坊算起,到方城止,全长竟达2620米,并且神道石刻有16对,如果再将宝顶的情况估计在内,其建制规模当在我国帝王陵墓中位居前列。 如果不把后来的明十三陵包括在内的话,之前可以和明孝陵相比拟的也只有唐代李治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了。 至于明孝陵的红墙,依《康熙江宁府志》记载,其长达22.5公里,从平面看,已将整个紫金山都范围在内了。 明孝陵代表了明初皇家建筑艺术最高成就,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帝王陵寝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更重要的是开创了明清皇家陵寝文化的先河。 明孝陵对中国帝王陵寝文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天人合一”的古代哲学思想在陵墓布局中得到了形象再现。 明孝陵选址是经过朱元璋、刘基、徐达、汤和等人亲自选定的风水宝地,具体选定时间约在洪武二年(1369)。 朱元璋强行牵走了原先位于玩珠峰下的千年古刹太平兴国禅寺(即蒋山寺)。 据有关专家考察,从空间上看,明孝陵从大金门开始,至碑楼、神道、石望柱、棂星门、金水桥、文武方门、享殿、宝城,其走势呈“北斗星”状:从大金门到金水桥部分为勺斗,从金水桥到宝城部分为勺柄。 从玄宫所在地的宝城来看,其东有青龙象,西有白虎象,且“龙砂”高于“虎砂”;西南面的前湖为朱雀象(前湖又称燕雀湖),宝城所依之玩珠峰呈玄武象。 与此同时,正对陵宫的孙陵岗(孙权墓)与远处江宁境内的东山又构成“近案”“远朝”的风水形势,而北斗星布局又正好处于“四象”之间。 这种陵宫布局体现了中国历代帝王的“君权神授”、“天人合一”思想,是人工与自然巧妙结合的产物。 在考古发现中,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中45号大墓中的蚌壳龙虎图和北斗天象、秦始皇及历代不少帝王墓葬中的星象图的设置等,都体现了这种人文情怀。 与一般人不同的是,朱元璋通过自己的陵墓格局设计,来体现了这种人文情怀,从而使道家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儒家封建礼治秩序实现了完美统一。 二是开创了“前朝后寝”的帝王陵宫制度和“前圆后方”的陵墓格局。 明孝陵继承了中国帝王陵墓“依山为陵”的制度,但一改汉、唐、宋以来帝陵方上、灵台、方垣、上下宫的制度,合上下宫为一区,新创了方城、明楼、享殿、圜丘(改方坟为圆丘)及宝城、长方形陵宫的制度。 在陵寝建筑平面布局上,开创了“前方后圆”的基本格局;在陵宫建筑内容上,首次仿皇帝生前宫殿分前朝后寝的格局,建立“前朝后寝”的陵宫制度。 这种格局既继承了汉、唐、宋的帝陵形制中的优秀成分,又创建了新的帝陵制度,并规范着此后明清两代500多年20多座帝王陵墓的建筑形制,在中国帝王陵墓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 三是独特的神道设计理念和精美的神道石刻艺术交相辉映。 神道是帝王陵墓的必备内容。 我国汉、唐、宋以来的历代帝陵大都采用中轴对称式的神道设计,明孝陵的神道却是蜿蜒曲折,不拘一格。 明孝陵神道为何是弯曲的,与明孝陵的陵墓正对面梅花山有关。 梅花山古称孙陵岗,是东吴大帝孙权墓所在。 传在朱元璋动用“十万军工”修陵时,有人主张将梅花山搬走,以伸直神道。 但朱元璋崇拜孙权是一条好汉,将孙权的墓留着,也好让孙权为其把守门户。 就这样,明孝陵神道成了弯曲的了。 这一方面显示了朱元璋的雄才大略,做事不拘成法,勇于创新,同时也使陵墓神道增添了深邃澳妙之感。 孝陵神道的弯曲固然与孝陵陵宫对面的梅花山孙权墓有关,但更多体现的是巧借地势,营造“北斗七星”陵墓格局、以体现“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 设计者在每段视线的终点,适当布置石刻雕像来控制每一段空间,石兽或蹲或立,姿态交替变化,配以苍山远树,创造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使人极易笼罩在谒陵的氛围中。 可以说,如果没有那蜿蜒曲折的神道存在,明孝陵“北斗七星”说将是永远不能成立的。 明孝陵神道石象生形体高大,庄严肃穆,栩栩如生,题材、造型、雕琢技巧具有鲜明特色,代表了14世纪晚期到15世纪初叶我国石雕艺术的最高水平。 如石象高达3.47米,长4.21米,宽2.16米,所用石材重达80多吨;白石望柱高6.25米;《神功圣德碑》通高达8.78米。 石刻造型厚重简朴,线条圆润流畅,但细部雕镌精致,在艺术上达到了整体的宏大与局部的细腻融为一体的创作效果。 四是开创了第一代皇帝陵寝神道作为后世子孙(世子或继位皇帝)共用神道的制度。 在孝陵陵域内,其东部就有与之相隔仅60米的皇太子朱标的东陵。 考古勘探表明,东陵没有自己的单独神道和御河及御河桥,而是与孝陵共用一个神道及御河桥。 这一制度被后来的明十三陵所使用。 北京明十三陵受孝陵影响,共用一个神道,从石牌坊到长陵,总长达7000米,从而使之成为世界上最宏伟的陵墓建筑群。 五是大量使用砖石结构,并具备了体系完善的排水系统。 明孝陵地面建筑较多,设计者主要突出了大金门、碑楼、孝陵殿、方城、明楼。 这些大型单体建筑物普遍使用砖石起券,用石须弥座做基础,中部墙身以巨石或巨砖叠砌作拱顶,挑檐作石制,建筑物顶部依尊卑级别高低覆盖不同釉色的琉璃瓦构件。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木结构转化为砖石结构,这是从明代开始的,具体说是从明初南京宫墙和陵墓建筑开始。 用砖来起拱券,从而出现了无梁殿建筑,这是我国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一个大发展,从而奠定了明清帝陵建筑技法的基本格调。 这种建筑材料的普遍使用,使明孝陵具有了相当的防火功能。 与此同时,明孝陵的排水系统与建筑空间分割达到了和谐有序。 南方雨水充沛,帝王陵墓排水系统必须完善,但又不能破坏整个陵域的风水。 明孝陵利用天然的水系,设置外御河、内御河及宝城御河三道由东向西的水系,通过御桥在空间上实现联接,使整个陵区和谐完美,富有生命的活力。 四、要进一步加强对明孝陵“原生形态”的保护。 1961年3月,明孝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11月,我国“明清皇家陵寝”中的明显陵(湖北钟祥)、清东陵(河北遵化)、清西陵(河北易县)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时间2003年7月3日23时56分(巴黎时间7月3日17时56分),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传来喜讯,“南京明孝陵”作为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被大会顺利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明孝陵,已突破了人们心目中的仅仅是朱元璋陵墓的空间概念,而是一个以朱元璋陵墓为主体的、占地约297公顷的文化遗存,其保护范围达31平方千里,其内容可分作三大块,第一块为明孝陵,第二块为明东陵,第三块为明功臣陪葬墓。 明太子朱标的东陵遗址,据考古调查,位于孝陵陵宫东垣以东约60米处,与孝陵毗邻。 现作为一处遗址公园而成为孝陵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另据史料记载,在明代,整个紫金山(钟山)都是明孝陵的陵域范围。 王焕镳《明孝陵志》云:“钟山之阴,明功臣陪葬者十余人。 ”在这个区域中,尤其是在钟山西部和北部,分布着与朱元璋共同打天下的明代十几位开国功臣陪葬墓,这些功臣墓是明孝陵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朱元璋的孝陵起着重要的护卫作用。 根据《康熙江宁府志》和胡祥翰《金陵胜迹》等书记载可知,这些功臣墓分别是:中山王徐达墓,开平王常遇春墓,岐阳王李文忠墓,东鸥王汤和墓,皖国公仇成墓,江国公吴良墓,海国公吴桢墓,滕国公顾时墓,许国公王志墓,燕山侯孙兴祖墓,安陆侯吴复墓、汝南侯梅思祖墓等。 这些功臣墓有的保存完好,如徐达墓、李文忠墓、常遇春墓等,环境已得到有效整治,并且对游人开放;但有的需进一步整治,有的墓葬甚至至今还未被发现,只是见诸史书记载而已。

有人知道在浙江省丽水市有哪个县有什么未解之谜的地方或者有文物出土的地方,详细描述下。

一个永恒的斗气“兰亭序”“兰亭序”,被称为“永恒的手写草书”,书圣王羲之巅峰之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失去了千百年来,人们错过!史料记载,皇帝旧约明确要求“兰亭序”被埋葬。 换句话说,这个宝宝应该昭陵。 五代温度道不人道的昭陵挖掘一直是空的,发现锺要和王羲之书法艺术作品在世界上传播,并没有提到“兰亭序”,造成没有任何线索。 有人说,“兰亭许也昭陵,可能藏匿在更隐秘的温度陶操之过急,没有找到正宗的,有人说,”兰亭序“在乾陵,唐高宗和武则天的爱书法和绘画,更何况,民间久的“兰亭序”陪葬乾陵乾陵一说。 一直没有盗,只能成为雾难以捉摸的,相信有一天,乾陵打开必然要揭露真相,我们必须底部战国财在哪里?财,传播千年奇货可居,价值连城,“完璧赵通千古佳话!只是在那里Hersbit?众说纷纭,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活着的时候,由于摄氏1300度的高温的能力,这种宝石,火不能被烧掉。 应遮嗯终于得到了宝秦灭六。 有人说,秦始皇坏了,Hersbit雕刻的“受命于天,永昌”八字,是玉溪传世,刘邦后,王莽,汉武帝的手,已经达到了后唐,石京唐后唐,后唐李柯人玉,烧,失踪。 它代表真金不怕火炼,石敬瑭应该得到的宝物,最有可能与石敬瑭陪葬的原因,有人说,和氏璧是埋在陵墓的陪葬品,传国玉玺流传于世。 真的找到了地宫,和氏璧在未来一定会看到一个光明的未来,我们还是有机会的看到的宝藏优雅的。 “永乐大典的下落之谜的原明朝永乐百科全书,被视为永恒的杰作!编纂说,有3000人参加,历时三年书20 2000卷,明成祖非常满意,亲自作序赐名。 不幸的是,永乐大典问世以来,直至明,清时期,原有的下落成为一名侦探。 有一种说法是,明天英宗书在永陵的殉葬品,明代传统的殉葬品书从明英宗喜欢仪式来看,极有可能“生命和死亡挂钩;另一种方式说,原件在明代的秋天破坏,文渊阁火可能会被破坏,原来一次。 历史书不记录原始的下落,要认识到,原来在最后,似乎只与考古发现。 4西周“亮点”失去了古老的遗憾九鼎镇国神器,属于古宝!据传说,夏启收集简鸟类和动物,奇异的东西,画成图,工匠会是仿刻在身体九鼎象征着一个国家,一个三脚架,九鼎象征九州,反映一个统一的国家和王室的集中,夏,商,周王振国宝,据传说,超过2000 。 九鼎是否仍然存在?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史记”记载秦穆公九鼎掠到秦国新都城,韩寒说,九鼎陷入彭城泗水,一直没能找到。 如果我们马感动,说的是真的,九鼎下降为秦始皇的手,更何况独木游出了始皇东周鼎说!秦始皇九鼎非常珍惜,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情,九鼎最有可能埋到秦始皇陵,这也成为一些考古学家鼓励挖孔的动机。 12枚铜牌,秦这是什么? 持久,秦始皇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悬而未决的情况下,12 1!为什么投十二?原因是没有那么重要,12人失踪,使我们的子孙后代百思不得其解!十二下落三种猜测:有人说,克服火阿房宫在咸阳,西楚霸王,和12枚铜牌一起烧毁,12人破坏的东汉东铸造的硬币年底花了一〇〇二年富建破坏较为乐观,有一种说法是,据史料记载,12枚铜牌不被破坏,创造一个良好的十二秦始皇最喜欢的事情墓埋在一起,与其他首饰一起。 由于一些技术因素,挖孔是暂时无法开展,十二下落,没有人说清晰。 ,青铜剑千年不锈之谜兵马俑,是第二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最伟大的考古发现纪律!随着一个兵马俑,出土了一批青铜剑,刀片明亮,光滑细腻的刀片研磨谷物,地下沉睡两千多年,光亮如新,锋利无比。 同样,考古队在挖掘挖掘春秋古墓时,意外地发现了越王勾践剑,做工精细,削铁如泥,立即蔓延到北部和南部的两个重大考古发现,更大的奇迹仍然是身后宝剑锋研究检测表面层的铬盐化合物,因此这种不锈钢千年。 这一发现震惊了整个世界,铬氧化处理方法,因为这是现代先进的技术,德国在1937年,1950年,美国发明并申请了专利。 众所周之知识,铬是一种罕见的金属,熔点为4000摄氏度,非常不容易提取高。 现代科学和发明,有二百年前在BC?谁能够想象,秦始皇手中的剑,即使是现代学习水晶?层层神秘的面纱,对与错,只有成为千古之谜。 七,放不出来的神话和传说,是第一次看到,墓之谜“长明灯”墓“长明灯”不??熄了火 >圣殿之火,:一般木材休斯偷偷回到地球。 在世界上的墓,墓费尽心机偷珠宝,往往是隐蔽的墓葬,历经千年的珍宝,仍然完好无损。 通常情况下,的墓葬全年,看到光明的一天,伸手不见五指,但在一些坟墓拱顶上挂着长明灯,阴天的光线是非常引人注目的,让人毛骨悚然。 这样一个神奇的灯,何昌明千年不朽?为什么厌氧燃烧? 能量从何而来?如果油灯,千年不朽,燃料??供应?显然不是人类的灯灯碗的液体可以用来导电的汞,问题是如何发电?一个角落发电装机回家吗?要做到这一点,曾经和发电,太阳能发电。 一切只是猜测,真相到底是怎么?需要科学验证。 八,“洛神赋”到底又是为了谁? 排名著名的“三曹郅素才气,除了七个步骤诗歌,贬值”女神“。 ,曹植”洛神赋“写的到底是洛水女神是谁?的历史是难以破解之谜猜想曹臻飞。 作为姐夫,原来,爱与亲嫂兄弟在其不公正的条款的君臣,他们的不忠,成何体统?顾恺之名作“洛神赋,公开震,李商隐”祢菲逗留枕头王,“一诗,混乱的桃花水,千百年来,吸引了学者谴责;另一据推测,曹植洛神形象塑造的美丽和痴情,但怀疑,自我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反复挤压无能为力的领域。 如果不是感甄,曹植写“女神”?洛神女人说的寄托之道的君主和他的臣民,重复哥哥的政治迫害,怎么会产生这样的真理吗?也似乎是不可能的,一切都只能成为一个历史的悬念。 九,武则天的立场没有纪念碑? 荣耀,一直以来的做法,但武则天是一个例外!吴为什么立法缺席纪念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种说法是,武则天吹嘘他的成功,高德重,无法用言语来表达;一种说法,武则天的自我认识,聪明移动,离开“非功过后人评说还有一个说法是,埋葬高宗武则天的困境,想到死,无论自封的皇帝或皇后,是非常困难的落笔,所以干脆“字”,这样的后裔盖棺定论。 武则天李无字碑“一个难题为子孙后代,有碑没有文字,最好是到说没有闻声文本成为一些有关。 10,其中太平宝? 太平天国,唉,太平大量的珠宝失踪,也是令人遗憾的。 天津秋季,歼灭了大量的珠宝消失。 中外传言海的丰富的金,银,红逆填补百货,更多的财产被隐藏在地下。 进一步捕获,曾胁迫多次追问的黄金和白银,这是忠王以后,人都死了。 威武不能屈忠王很忠诚,始终不曾吐露珠宝下落。 有些人甚至天宫殿的后花园湖排水掘地三尺,也没有用。 这样的高速缓存的饰品,甚至挂珍品跟踪世界胃和口,并不总是一个消停!下落如何?各种版本,不妥协,仍是一个谜。 秦始皇留下的9积案259年中国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一个看起来并不特殊的男婴在赵国邯郸出生国家。 他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创始人的王国秦始皇的历史。 在西方人眼中,他是中国的拿破仑。 他才13岁,继承王位的秦国国君在故都雍城举行22岁成人加冕仪式,正式登基管理国家事务,开始他的一生轰轰烈烈的政治生涯。 他39岁出兵击败了最后的属国山东六国抓住了王齐建,完成中国的统一大业的历史。 然后,他又不失时机地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措施,以帮助相结合,逐步建立和完善统一的管理制度在中国历史上。 他50岁去世巡回运输沙丘平台(今河北巨鹿环境),结束短暂的生命。 家喻户晓的名字,秦市黄的完全统一的全名垂千古,因实施暴政的蔑视。 秦王朝存在的只有15岁,耶稣基督皇帝的梦也已被销毁。 天皇制度,在中国几千年的帝王影响。 不仅皇帝的个人生活,生命,抢眼的优点和缺点,更密切关注的许多未解之谜,位于骊开始皇陵的脚下。 巨大的陵墓神秘 千百年来,周围的地下宫殿触发许多神奇的传说。 “三辅故事”记载,楚霸王项羽次,一次开挖一个孔30万人。 在开采过程中,突然一个金燕飞从坟墓里,这只神奇的飞雁一直向南飞去。 经过几百年的时间的流逝,三国时期,保定第一年,有人送只金雁给名曰山 - 官员,他立刻判断从文本上金燕这件事情从一开始的皇陵...... 。 这种神奇的传说秦始皇陵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在山上坐落在骊山脚下的包就是秦始皇的坟墓,山丘下是深邃而神秘的地宫。 冢北睡礼制建筑,10公里,城墙内外有两条长长的饲养官方建筑,土堆,土堆周围及东,西,南,北侧分布的数百个地下马,秦始皇陵丘地宫,内外城墙的形状和其礼仪建筑和布局是不同的,从任何先秦君主墓地。 此陵陵规模宏伟,充满异国情调的设计。 年大墓园项目,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是前所未有的。 秦始皇陵史学大师司马迁的记录。 记录秦始皇本纪“,他留下了创纪录的160字。 ”史记“记载开始的皇陵”坟五十余丈。 “的高度在115米处的足值的翻译。 在1961年,当地文管所测量高度为43米。 笔者在8383的协助下,军事工程部队士兵在1982年,墓丘再次测量结果坟55.05米。 后来高空航测其亲属。 可见土壤侵蚀在过去两千年里,土堆,土堆高度低于原来的一半以上。 底部边缘的宽度515米长,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宽485米,,和占地面积近25万平方米。 / a> 公墓建设项目的生命秦始皇的政治生涯,当他13岁刚刚登上秦之王的宝座,墓园项目也将启动。 的古代皇帝在他的死亡之前作出陵不是皇帝的首创。 的诸侯王去世前取得陵已经成为了一天的顺序,早在战国时期,赵苏侯义守陵“15年”(“”史记“ ·赵世家“)。 平山县中山国王墓在他的一生中创造的。 秦始皇只有君主去世前陵的时间提前到早宝座的。 但直到秦始皇垂死的公墓建设项目来完成的。 II皇帝的宝座,其次是建设一年多前基本完成。 整个墓园项目,前后可分为三个施工阶段。 的早期阶段开始的公墓项目,以统一全国的26日年来,因为秦王登上了王位。 这个阶段已推出的陵园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的主要项目。 最初奠定的规模和基本格局全国统一的墓地。 秦始皇35年,九岁时,大规模的建设项目期的墓地。 “史记”记载:“和世界,世界的行为发送易超过70万元。 “经过数10万人中超过9年的大规模建设的墓地主体工程基本完成。 历时三年多的自的冬天35年的两年秦始皇秦二世该项目的最后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从事陵园的收尾工程与覆土。 尽管陵墓工程历时37年,八老,整个项目还没有完成最后的爆发。 曾经辉煌的农民起义。 叛军领袖陈胜,吴广下属率兵击周文重比数公里的临潼县(现新丰镇附近)附近的游泳距离的墓地。 要面对的军队到达,威逼咸阳趋势检验新的皇帝秦二世,没有风和雨的恐慌,于是,他召集部长们商讨对策,他看起来像一个冰冻的恐惧,部长们发出了“谁仍然”请求。 一阵沉默,章寒政府建议:“盗已经向公众新疆,今天派他的军队比男性少近县,骊山徒多,请原谅授予的士兵攻击。 ”动摇II,皇帝立刻满足最终的决定,章寒直接修陵军的带领下回击周文重叛军,这一点还没有完全完成的墓园项目被迫暂停。 秦岭工程设计人员不精心挑选的一块风水宝地,颇具匠心的设计,整体布局的墓地。 秦时黄陵高大土堆密封件,密封件大冢开回字形夯土城墙,城墙外包围东门的家。 坐落在土堆中间的东西轴线上,门阙规模最大的内城除北墙的开放式双门,其他三面,特别是在南门的废墟宫殿的门??依然屹立在关闭大冢南,蔚为壮观。 了几千年过去了,身材高大的山封闭的孔冢仍然屹立于骊山脚下的一年可达10公里夯土城墙内外早已被肢解。 现在可以看到西壁内剩余期间的墙壁。 的座座宏伟的地面建筑早在两千多年前就遭到项羽的焚烧,在残存的废墟上,考古工发现的陵墓建筑遗址,规模大,位于市中心的土堆北侧,内环西半部门还发现了据清理的三组房屋建筑的基址,以貌似的官方建筑供料,送料官方南北两侧的建设用地,有地上建筑物之间的内部和外部的土堆西北城墙。 有几组尚未开发的地面建筑,其规模也相当可观。 20世纪60年代,只能推测秦始皇陵留下来的文献和传闻的基础上。 3月29日1974年,本河大队西杨村生产队几位农民镢头惊醒了沉睡的兵马俑时,他们会立即震惊了世界。 这个惊人的发现,也解除了角落,神秘的洞。 1号俑坑全面勘探试掘不久就发现了兵马俑坑第BR /> 当两个井的农民还是参与勘探和试掘的考古人员谁也想不到的战士有这么大的规模。 在第一次进站北约20米的兵马俑坑第3和A-字形大墓。 独自兵马俑马,占地面积平方米,真正的真马相似,8000件俑马,几十万件青铜兵器。 规模马匹不仅在中国,甚至在世界上的陵墓的历史是前所未有的。 在超过20年,秦始皇陵的考古发现层出不穷,陵园东侧发现了百余座马厩的马匹,17陪葬墓,陵园西侧发现了31异国情调的动物,马,一个L形马厩马和61个小坑。 10乘以大型彩绘铜车马,木旅游是位于西部的地下宫殿,在原有的土堆。 近年来,和帝王陵墓发现,在北,开始在东,内外城市的大型动物马墙之间的铠甲坑,百戏俑坑...... 陵园地上和地下精心设计,安置的这一切是不是一个理想的地下王国,是什么? 深的地下宫殿的神秘 开始的皇陵,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地下“王国”。 深的地下宫殿充满了神秘的地下宫殿形状和内部结构还没有完全清楚,千百年来已导致多少男人的字母和遐想的猜测。 地宫是什么样的结构?的方式宫腔内的藏身之奇珍品的数量?地宫内防盗机关?地下宫殿深入挖掘秦始皇铜棺石棺或木棺的棺?秦始皇的骨头是完整的吗?......这一系列的悬念都困扰着专家学者。 只能根据现有考古材料结合的历史文件初步的探讨和推测。 神秘地宫在司马迁,只留下了一个非常简短的读取:“穿三泉,下铜棺,宫观,百官,齐妻珍怪拆迁安置完全拥有。 匠作机弩的箭头,近辄拍摄的灌输相汞的河流,河流和大海,机,与天文与地理,下一定的磨损。 美人鱼奶油蜡烛,不度关闭很长一段时间。 考古专家为线索,试图找到所有的线索揭开了神秘的地下宫殿。 谜:深刻的深几许宫? 据最新考古勘探资料:地宫东西实际长260米,南北160米的实际长度,总面积?平方米。 地宫是秦汉最大的地下宫殿,其规模相当于5个国际足球场。 进一步证实了考古钻探,深,广袤的地下宫殿土制的风格。 司马迁说“穿三泉”,“汉旧仪”,“深已经有了深度的挖掘到如此地步,不能再挖,深极端的地下宫殿深呢? 神秘的地下宫殿,吸引了具有中国血统,丁肇中先生的兴趣。 他利用现代高科技与陈三位科学家研究报告的,推测地宫深度为500 - 1500米。 现在看来,这一假说的蓝色月亮。 假定地宫挖至1000米,它超过了陵墓位置与北测渭河之间的差距。 不仅地宫的水难以排出甚至会造成渭河水的侵入地宫的危险。 尽管这一推断悬殊太大,但第一次使用现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奥秘的先河。 国内文物考古,地质学术专家和学者也取得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的深度的地下宫殿。 根据最新的钻探数据,地宫并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深。 实际深度应接近坟墓,芷阳1寝宫岭公园深度。 如此推算下来地宫坑口至底部实际深度约26米,表面上是最深约37米的秦。 这个数据应该说会有一个很大的错误,这是根据目前的勘探结果的预测,但是否这又是的考古勘探进一步验证。 之谜:有很多地下宫殿的门? 2002年2010年9月17日,通过电视直播世界见证了考古学家探测金字塔内部空间。 当考古学家从第一洞到机器人把石门,不能思考的机器人跑进一个石门。 显着的金字塔考古工程搁浅。 金字塔地宫可能是两个以上的门。 好了,地下宫殿建造了几道墓门呢? <BR /地宫门道数量问题,其实已经回答了“史记”,只是没有引起学者的关注罢了。 “史记”记载:“大伟业,拥有的,封闭的份儿,外羡门在封闭的工匠藏,无复出。 “棺材和随葬品放置在中间的内门,内门。 技工忙,突然关闭了墓门,下外羡门。 “工匠”卷土重来“已成为陪葬品。 参与的份儿门,而且还要在墓门口,墓里面的门是不言自明的。 地宫三道门似乎无可辩驳。 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墓“封闭”外羡门用一个字与字门,墓室门可以打开和关闭活动门,外羡门的道路,通过对脂肪的美GV邢序撒谎和不良监狱在的豆芽henashi拇指字赡苁呛崇高的蜗牛茶诹访奖审问提出威胁的的沟壑学校拧e精通徐躺在赡苡胫骨邢溆高?岁的徐啤酒莲云时代支持莫吹牛焦虑检查人员已完成呱稀? 谜:“天文”作何解释? 地下宫殿“与天文,下的地理,”史记“的记录,是什么意思呢? 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推论:对天文学的工具,下一个工具地理“应该是在墓室顶绘画或线刻日,月,星象图,可能仍保存在今日临潼开始的皇陵。 ”近年来,西安交大汉墓发现了类似的“天文”,“地理壁画。 上部是象征天空的日,月,占星术,下部为代表的山脉和壁画。 由此推断,地下顶宫廷画一个更完整的图的二十八星宿,下部基础上的的汞代表的山区地理,在这个象征性的一天,该地的地下“王国”,皇帝的灵魂仍然可以“杨关天文学,看下来地理和统治这里。 之谜:神秘的地宫埋“水银” 开始皇陵的汞在河流和海洋记录在“史记“,”汉书“类似的文字。 然而,墓如何水银始终是一个谜。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必要的条件,以验证这个古老神秘的地宫埋水银。 地质学专家常勇,李彤先生两次启动皇陵采样。 经过反复试验,汞异常“果然,在开始皇陵土堆的土壤样品。 相比之下,在其他地方的土壤样品几乎没有汞含量。 科学??家们得到的初步结论:”史记“的记载开始帝国墓葬埋藏大量汞是可靠的。 现代科技终于解开了地宫埋“水银”的千古之谜的情况下。 至于地宫为何被嵌入到大量的汞?北魏学者李陶迂庵解释,“河流和大海在于以水银汞四渎,河流,五岳九州,地理趋势。 ”原文中的水银象征山川和地理,“天文”相对应的。 神秘地宫珍宝知道吗? “齐栖真奇怪移民完全拥有”一语来司马钱。 此前比司马迁刘翔的大学也发出了深深的叹息:“自古以来,和被埋没了如始皇失败。 ”嗯,这片神奇的地下宫殿宝迷人的珍宝呢?BR /> “史记”明确说明“金燕”,“海宝”,“绿宝石”,谁也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稀世珍宝。 但是,80年代末考古工在地宫西侧出土了一组大型彩绘铜车马。 模型的准确行驶,装饰精美世所罕见。 在此之前,考??古人员还出土了一组木行,车马,御官俑,木行驶装饰有金,银,铜浇铸而成。 地下宫殿外的实际集合这些精美的随葬品,地宫内随葬品丰富的馆藏精美的想象。 神秘六:秦始皇使用铜棺还是木椁? 秦始皇是什么样的棺材吗?“史记”,“汉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司马迁,离开只是一个“铜引起的棺材含糊记录。 所以学者据此得出秦始皇使用铜棺。 然而,从文学,秦始皇使用铜棺。 “史记”,“汉书”中记录明确写道:“冶炼及监禁油漆涂层外。 ” “披珠,饰以翡翠”的“棺材韩国不能赢得了原”。 这里所说的“画外”,“玉棺恐怕只有木装饰。 如果铜棺或石棺肯定不需要土壤漆涂层外,只有木制棺材可能使用土漆。 / a> 秦,西汉棺材系统的访问,凑黄肠的问题大木椁的儿子,天堂的特权。 信用自封的大三皇五帝秦市黄黄肠的问题凑木棺材不能放弃切换到其他棺。 神秘之七:地下宫殿有没有空间? 考古勘探,地宫的土风格墓内5月黄肠的问题凑“的大型木椁。 如果是竖穴木椁墓,墓道和上部的木制棺材夯密封。 因此,墓内外的紧紧的,有没有空间。 然而,的墓的主持丽丝说:“凿什么都没有,烧不燃,敲空,如下不喜欢。 ” 丽丝通过正确记录的地下宫殿,那显然是一个空壳。 从理论上讲,这些话是不是假的。 因为李斯一旦离开了总理亲自主持的陵墓工程,建设的地下宫殿众所周知过来人的身份。 结合通过这个,陛下提出报告时,应该说不会有掺假嫌疑人。 如果你可以推断出在一个密封的,真空的掩体的地下宫殿按李斯说的陵墓。 否则,怎么会“叩的空气到空气”?如何将“燃烧的非可燃”? 记录的推理地宫是空的,有相当大的空间,但考古勘探尚未深入到地宫的主要部分,因此,无论地宫内部虚拟真实的还是个谜。 神秘八:自动发射器 墓是秦始皇的预防。 也很难别出心裁。 “史记”记载:地下宫殿“订单匠作机弩矢量有些磨损进入的比诺拍摄的。 ”在这里是指安装自动发射的暗弩。 所记录的真实,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自动报警。 ,秦连发三箭弩。 设置自动启动弩时,放置在地宫的暗弩。 当外界所遇到的对象弓将自动启动。 为什么秦2200年前产生如此高超的自动发射器是一个很大的谜。 神秘IX:秦始皇保持不变? 中期,20世纪70年代,长沙马王堆发现了一具女尸,“震惊的。 它的骨骼保存完好,世所罕见。 因此,有人推测,皇帝的遗体将被保存完好。 目的与条件保障的遗体秦始皇仍然是完整无缺地保存它吗? 单保护技术的遗体,除了秦不到一百年的,西汉身体的女人很好地保护下来,秦代也应具备保护防腐技术。 秦始皇死在旅游行程,更糟糕的是积极的夏季,“身体”不运远,便发出烟雾的气味,以防止气味扩散泄露“风声”,赵高,胡亥立即派人从河中捕鱼篮子的鲍鱼,鲍鱼与“尸体”一起乱其臭。 因此,经过50多天的长途颠簸,九月,骨骼终于运回咸阳的葬礼。 首先从死亡埋葬间隔近两个月的皇帝。 当代仍然受保护的经验仍然是保护死者的立即解决。 如果有轻微的延迟,尸体已经开始改变,我很害怕,即使是最先进的技术不能做任何事情。 秦始皇仍然可能已经面目全非的方式腐败尸体运回咸阳,不能等待处理。 推断秦始皇仍保存完好的可能性不大。 以上谜团只是冰山的一角的许多神秘的地下宫殿。 随着中国的考古研究和实际应用的高科技检测技术的不断深入,地下宫殿有一天会再次震惊了世界。

听说中国茶道中每种茶都有一段历史,我很想了解一下一些茶的故事

复制的!我国何时开始饮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 唯大体上可谓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 唐以前饮茶,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概为言之,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 ”但多非史实。 纵是史实,非加申述,亦不易明。 《茶经》云:神农《食经》“茶茗久服,有力悦志”(刘源长《茶史》卷一)。 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食经》为伪书,尽人皆知,不足为据。 《尔雅》有“苦荼”之句,世以《尔雅》为周公时作品,谬以为饮茶自周公始,不知《尔雅》非作于周公。 不足为饮茶起始之证。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谓“晏子相齐,衣十升之布,食脱粟之食,五卵、苔菜而已”,以为饮茶(即茗)始于春秋时代。 然《晏子春秋》亦非齐晏婴所作,根本难以成立。 且万蔚亭辑《困学纪闻集证》卷八下云:“(槐按)今本《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作三弋五卯苔菜,考《御览》卷八百六十七引作茗茶,载人茗事中……”虽作茗,然既言茗茶,恐非茗饮之茗。 故茗饮之事不见于经。 世又以诗之“谁为茶苦”,为饮茶之证,不知此茶乃苦菜之荼,非“荼苦”之茶,不能张冠李戴。 似此春秋战国恐无饮茶之风,故《周礼·天官·家宰第一》言浆人供王之六饮,一曰水,二日浆,三曰醴,四曰凉,五曰医,六曰酉①。 尚未见饮茶。 ......自汉以后,饮茶之记载,时有所闻,三国时吴孙皓每饮群臣酒,率以七升为限,韦曜不过两升,或为裁减,或赐茶茗以当酒(《三国志·吴志·韦曜传》),以时茶茗,恐已为招待宾客之用,不然,宴会中,何以有茶? 晋张华尝谓“饮真茶,令人少眠”(张华《博物志》),是晋亦有饮茶之风,所以茶茗之起,由来已久,宋裴汉《茶述》谓:“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宋朝)。 ”固误。 《洛阳伽蓝记》谓饮茶始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尤误。 所谓饮茶之风,开始于汉魏则可,盛行于汉魏则不可,因南北朝时,此风尚未普遍,何论于汉魏,关此《茶史杂录》引逸事两则如下:齐王萧初入魏,不食羊肉酥浆,常饭鲜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见萧一饮一斗,号为漏卮,后与高祖会食羊肉酪粥,高祖怪问之,对日,羊是陆畜之宗,鱼是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唯茗不中,与酪作奴,高祖大笑,因号茗饮为酪奴,他日彭成王掘献谓萧曰:“……卿明日顾我为卿设荼莒之餐(即鱼)亦有酪奴。 ”萧正德归降时,元义欲为设茗,先问卿于水厄多少,正德不晓其意,答日:下官生于水乡,立身以来,未遭阳侯之难,坐客大笑。 由前之说,北朝后魏京师士子,见齐王萧饮茶,引为怪异,号为漏卮;由后之说,尤养特欲为萧正德备茶,则一为少见多怪,一非家常用品,最少足以证明其非普通用物,不然,亦非北朝鲜卑族用物,此时饮茶,恐限于某地,行于某阶级,实非普及民众,故只能谓为饮茶之开始时期。 而饮茶风气之兴,始于唐代。 唐代民众喝茶成癖。 东坡诗云:“周诗记苦荼,茗饮出这世。 ”乃以今之茶为荼。 自唐以来,茶以清头目,上下好之,庶民日饮数碗,确成风矣。 饮茶盖起于汉人,尤其是南方汉人,北人饮之,殆在其后,外蕃有此物,尤为晚焉。 前引《封氏闻见记》谓“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可为南北嗜好先后不同之证,因而外蕃饮茶,必在北人之后。 同书又谓:“(饮茶)……始自中地,流于塞外。 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亦足怪焉。 ”可知以茶与外蕃易马,不始于宋,实始于唐,亦可见中国茶叶输人外蕃,开始于唐。 外蕃嗜好中国之茶盖亦有故。 《宋史·职官志》云:“(宋哲宗)元符末,程元邵言,戎俗食肉饮酪,故茶而病于难得,专以蜀易上乘。 ”《明史·食货志》谓:“蕃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 ”与此正同。 而陆游《南唐书》提及:契丹虽通商南唐,徒持虚辞,利南方茶叶珠贝而已。 确系实情。 北蕃好食肉,必饮茶,因茶可清肉之浓味。 今蒙古人好饮茶,可为例证,不饮茶,多困于病,无怪其常以名马与汉人易茶也。 唐宋者名之团茶,蕃人尤嗜之,常以重价买之,宋张舜民《画漫录》云:“熙宁中苏子容使辽姚鳞为副,曰:‘盖载些小团茶乎。 ’子容曰:‘此乃上供之物。 ’俦敢与北人,未几有贵公子使辽,广贮团茶,自尔北人非团茶不纳也,非小团不贵也,彼以二团易蕃罗一匹。 ”似此唐代之回鹊,宋代之契丹,以至夏金国之藏古,食肉饮酪之民,亦莫不好茶。 故至明代,对于挑河西宁一带之西蕃,皆以茶马为羁摩。 ......明代对于茶之贸易,虽不行专制,但禁止私茶出境,犯者斩,并立茶马司,以便与西蕃交茶易马。 同时,又于产茶之地,十株取一,无主茶树,十分取八,其对于茶之需要,可为尽心而为之,而要不外为“制服西戎之术”。 由此可知,中国茶叶传于外蕃,一方面因由于外蕃生活上之要求,他方面亦由于中国无力平蕃,或需要外蕃马,不得不投其所好,用茶与之交易或为之羁摩。 故茶自唐课税之后,对内既为国库所关,对外复为安危所系。 茶为中国特产,或即原产地,后始传播于东西洋,先述东洋日本饮茶风俗之起源。 中国茶未人日本之前,传说日本之高千穗椎叶七山,肥前,玖磨八代山鹿,筑波之生叶上妻,丰前之上毛由川,丰后之大野直人诸郡,皆有野生之茶。 唯日本人取为饮料与否及种植之与否?寂然无闻。 日本之有茶种系自中国传人,当平安朝初期,桓武平城嵯峨诸帝之间,传教弘道之请益僧留学僧不断来唐,乃传人茶种。 前引当时来唐之最澄上人,归国时,台州司马口口曾煮茶为之饯别,即携茶种至日,栽于江州阪本。 或谓在奈良朝之圣武天皇治下,僧行某曾携茶于参州药王府内,顾其种得自中国与否,则不敢断定。 当茶种输人之始,日人种之固少,饮之尤少。 当时,营公作诗虽有“东方明未睡,闷饮一杯茶”之句,但自平安朝至仓时代约百八十年间,饮茶风气乃未开,它仅为贵族僧侣中之消费品。 及仁安文治间,前后两次入宋,荣西禅师回国,茶树之栽植与饮茶之风气,始遍及全国。 禅师入宋,第一次在仁安夏季,当其上浙江台州之天台山,深感茶之灵液,及秋归国。 携茶以随,种于肥前之福冈佐贺县境雷振山坊前庭,称为岩上茶,同县三井郡山本材丰田之千光寺,亦有茶园种植。 第二次在文治建久之时,归国之船,先到长崎之平户苇浦,民部大辅清贯迎之建小庵,开道场,禅师即于庵之附近种茶,今日日本之九州嬉野,茶乃产于长崎县之彼杆与佐贺县之东西嬉野。 饮水思源,皆系荣西禅师之赐。 禅师曾著《吃茶养生记》,并以茶医好当时诗人将军宫朝宿醉,有名于世。 其后明惠上人,亦栽茶于山城大和,人工种植既多,饮茶之风乃盛,上人曾说:“茶道之幽玄,复授北条泰时以治道俭素之要义。 ”间接上予日本政治,莫大影响。 自此而后,至德川八代吉宗将军时代,日本饮茶之风更盛,茶店林立,时人作诗曰:“随处开茶店,一钟是一钱,生涯唯简里,饥饱委天然。 ”足见当时风气矣。 次述西洋饮茶之始。 欧人知道茶叶,始于十六世纪葡萄牙东来,而传人欧洲,约在十七世纪初期,欧洲之东洋贸易,着先鞭者,为葡萄牙人,根据地在广东澳门。 澳门人,为欧人最初见到之饮茶之人。 唯广东非产茶之地,其于茶之传播,殆无若何影响。 后荷兰人继之东渡,达到中国南方之福州,亲见中国产茶之地,时为西历一六00年之事。 欧人最初用茶,当作药品,斯时荷兰东印度公司,输极少之茶叶入欧洲,为西洋有茶叶之始,欧洲医学,深信茶之功能,一如中国人最初之饮茶。 法国贵族,对中国之茶视作一宝,极珍贵之,且当时茶价昂贵,有以砖茶纳入黄金之箱,以作赠品之传说。 英国之输入茶叶,约在西历一六六0年,喝茶店建于伦敦,大约亦于此时,一六六二年英王查理十三世迎娶葡萄牙皇女为内亲王皇后时,皇后之礼物中,即有茶叶。 此为英国皇室与茶发生首次因缘。 及后,饮茶之风次第及于民众。 时有英人彼皮,受人赠予茶叶,且作日记云:“为中国人所饮之饮料,余未尝见之,此恐系药物学家巴苓帖尝谓有治感冒或脑充血症功效之药用饮料乎?”茶初作药用,中国日本四洋,前后如出一辙。 其后,一六六四年,东印度公司进献茶于英王。 当时茶价,一磅值六十先令,极为昂贵。 咖啡之输人欧洲约在西历一五八0年,比茶早二十年,初由阿拉伯商人输入。 虽是先人为主,但在英国,后进之茶实有凌驾之势。 至一七00年,输人之茶每年平均两千磅,自后十年,平均约在十四万磅。 至一七八0年全欧输入五百五十万磅,而英一国突进至一千二百二十万磅,咖啡之输入瞠乎其后。 继而英领印度,相竞植茶,与中国颉颃,以输入税之关系,印度红茶种植迅猛发展,一八八八年输出到英国的数量遂超中国茶之上。 英人有朝茶、午后茶。 家居外出,默思会谈,皆不离茶。 每人每年平均消费茶九磅,可谓“嗜茶之国民”也。 茶之初生,不在英国,不在西洋诸国,且不在日本,而在中国。 因此,中国古代不独精神文明举世闻名,即物质生活亦擅优长,所谓“大国文明”,其在斯乎?六朝说中国饮茶起于六朝的说法,有人认为起于“孙皓以茶代酒”,有人认为系“王肃茗饮”而始,日本、印度则流传饮茶系起于“达摩禅定”的说法。 然而秦汉说具有史料证据确凿可考,因而削弱了六朝说的正确性。 (1)达摩禅定: 传说菩提达摩自印度东使中国,誓言以九年时间停止睡眠进行禅定,前三年达摩如愿成功,但后来渐不支终于熟睡,达摩醒来后羞愤交加,遂割下眼皮,掷于地上。 不久后掷眼皮处生出小树,枝叶扶疏,生意盎然。 此后五年,达摩相当清醒,然还差一年又遭睡魔侵入,达摩采食了身旁的树叶,食后立刻脑清目明,心志清楚,方得以完成九年禅定的誓言,达摩采食的树叶即为后代的茶,此乃饮茶起于六朝达摩的说法。 故事中掌握了茶的特性,并说明了茶素提神的效果。 (2)孙皓以茶代酒: 根据《三国志·韦曜传》中说,吴国皇帝孙皓率群臣饮酒,规定赴宴的人至少得喝七升,而韦曜酒力不胜,只能喝二升,孙皓便常密赐茶荈以代酒。 由此可知三国时代,当时上层社会饮茶风气甚盛,同时已有“以茶代酒”的先例了。 (3)王肃茗饮: 唐代以前人们饮茶叫做「茗饮」,就和煮菜而饮汤一样,是用来解渴或用来佐餐的。 这种说法可由北魏人杨衔之所着洛阳伽蓝记中的描写窥得。 书中记载说当时喜欢「茗饮」的,主要是南朝人,北方人日常则多饮用酪浆,书中尚记载了一则故事:北魏时,南户齐朝的一位官员王肃向北魏称降,刚来时,不习惯北方吃羊肉、酪浆的饮食,便常以鲫鱼羹为饭,渴则饮茗汁,一饮便是一斗,北魏首都洛阳的人均称王肃为“漏厄”,就是永远装不满的容器。 几年后,北魏高祖皇帝设宴,宴席上王肃食羊肉,酪浆甚多,高祖便问王肃:“你觉得羊肉比起鲫鱼羹来如何?”王肃回答道:“莒附庸小国,鱼虽不能和羊肉比美,但正是表兰秋菊各有好处。 只是茗叶熬的汁不中喝,只好给酪浆作奴仆了。 ”这个典故一传开,因此茗汁方有“酪奴”的别名。 这段记载说明了,茗饮是南人时尚,上至贵族朝士,下至平民均有好者,甚至是日常生活之必须品,而北人则歧视茗饮。 其次当时的饮茶属牛饮,甚至有人饮至一斛二升,这与后来细酌慢品的饮茶大异其趣。 4〤饮茶的起因现在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 但是人类最早为什么要饮茶呢?是怎样形成饮茶习惯的呢?1、祭品说: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它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2、药物说: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 ”《神农本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说:“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4、同步说: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 这几种方式的比较和积累最终就发展成为饮茶的习惯。 以上这几种说法中最无用的就是第四种,它把前面的三种说法加在一起,就成为了自己“万无一失”的解释了。 也许这种解释就是最恰当的了。 5〤茶的广泛普及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 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 也就是说,茶发明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6〤茶树的发源地对这一点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树的发源地的研究上来。 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1、西南说: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 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 2、四川说: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 ”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 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 3、云南说: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4、川东鄂西说: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 ”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 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5、江浙说: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 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 7〤中国十大名茶中国茶叶历史悠久,各种各样的茶类品种,万紫千红,竟相争艳,犹如龙凤撒下的光辉,使万里山河分外妖娆。 中国名茶就是在浩如烟海诸多花色品种茶叶中的珍品。 同时,中国名茶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名茶,有传统名茶和历史名茶之分。 1、杭州西湖龙井 ,居中国名茶之冠。 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周围的群山之中。 多少年来,杭州不仅以美丽的西湖闻名于世界,也以西湖龙井茶誉满全球。 相传,乾隆皇帝巡视杭州时,曾在龙井茶区的天竺作诗一首,诗名为《观采茶作歌》。 西湖龙井茶向以“狮(峰)、龙(井)、云(栖)、虎(跑)、梅(家坞)”排列品第,以西湖龙井茶为最。 龙井茶外形挺直削尖、扁平俊秀、光滑匀齐、色泽绿中显黄。 冲泡后,香气清高持久,香馥若兰;汤色杏绿,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齐成朵,芽芽直立,栩栩如生。 品饮茶汤,沁人心脾,齿间流芳,回味无穷。 2、江苏苏州洞庭碧螺春,位居第二。 中国著名绿茶之一。 洞庭碧螺春茶产于江苏省苏州吴县太湖洞庭山。 当地人称“吓煞人香”。 碧螺春茶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披茸毛,色泽碧绿。 冲泡后,味鲜生津,清香芬芳,汤绿水澈,叶底细匀嫩。 尤其是高级碧螺春,可以先冲水后放茶,茶叶依然徐徐下沉,展叶放香,这是茶叶芽头壮实的表现,也是其他茶所不能比拟的。 因此,民间有这样的说法:碧螺春是“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一嫩(指芽叶)三鲜(指色、香、味)自古少”。 目前大多仍采用手工方法炒制,其工艺过程是:杀青——炒揉——搓团焙干。 三个工序在同一锅内一气呵成。 炒制特点是炒揉并举,关键在提毫,即搓团焙干工序。 3、太平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茶产于安徽省太平县以南,歙县以北的黄山。 黄山毛峰茶园就分布在云谷寺、松谷庵、吊桥庵、慈光阁以及海拔1200米的半山寺周围,茶树天天沉浸在云蒸霞蔚之中,因此茶芽格外肥壮,柔软细嫩,叶片肥厚,经久耐泡,香气馥郁,滋味醇甜,成为茶中的上品。 黄山茶的采制相当精细,认清明到立夏为采摘期,采回来的芽头和鲜叶还要进行选剔,剔去其中较老的叶、茎,使芽匀齐一致。 在制作方面,要根据芽叶质量,控制杀青温度,不致产生红梗、红叶和杀青不匀不透的现象;火温要先高后低,逐渐下降,叶片着温均匀,理化变化一致。 每当制茶季节,临近茶厂就闻到阵阵清香。 黄山毛峰的品质特征是:外形细扁稍卷曲,状如雀舌披银毫,汤色清澈带杏黄,香气持久似白兰。 4、安溪铁观音属青茶类,是我国著名乌龙茶之一。 安溪铁观音茶产于福建省安溪县。 安溪铁观音茶历史悠久,素有茶王之称。 据载,安溪铁观音茶起源干清雍正年间(1725~1735年)。 安溪县境内多山,气候温暖,雨量充足,茶树生长茂盛,茶树品种繁多,姹紫嫣红,冠绝全国。 安溪铁观音茶,一年可采四期茶,分春茶、夏茶、暑茶、秋茶。 制茶品质以春茶为最佳。 铁观音的制作工序与一般乌龙茶的制法基本相同,但摇青转数较多,凉青时间较短。 一般在傍晚前晒青,通宵摇青、凉青,次日晨完成发酵,再经炒揉烘焙,历时一昼夜。 其制作工序分为晒青、摇青、凉青、杀青、切揉、初烘、包揉、复烘、烘干9道工序。 品质优异的安溪铁观音茶条索肥壮紧结,质重如铁,芙蓉沙绿明显,青蒂绿,红点明,甜花香高,甜醇厚鲜爽,具有独特的品味,回味香甜浓郁,冲泡7次仍有余香;汤色金黄,叶底肥厚柔软,艳亮均匀,叶缘红点,青心红镶边。 5、岳阳君山银针 我国著名黄茶之一。 君山茶,始干唐代,清代纳入贡茶。 君山,为湖南岳阳县洞庭湖中岛屿。 清代,君山茶分为“尖茶”、“茸茶”两种。 “尖茶”如茶剑,白毛茸然,纳为贡茶,素称“贡尖”。 君山银针茶香气清高,味醇甘爽,汤黄澄高,芽壮多毫,条真匀齐,着淡黄色茸毫。 冲泡后,芽竖悬汤中冲升水面,徐徐下沉,再升再沉,三起三落,蔚成趣观。 君山银针茶于清明前三四天开采,以春茶首轮嫩芽制作,且须选肥壮、多毫、长25~30毫米的嫩芽,经拣选后,以大小匀齐的壮芽制作银针。 制作工序分杀青、摊凉、初烘、复摊凉、初包、复烘、再包、焙干等8道工序。 6、普洱茶 普洱茶是在云南大叶茶基础上培育出的一个新茶种。 普洱茶亦称滇青茶,原运销集散地在普洱县,故此而得名,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它是用攸乐、萍登、倚帮等11个县的茶叶,在普洱县加工成而得名。 茶树分为乔木或乔木形态的高大茶树,芽叶极其肥壮而茸毫茂密,具有良好的持嫩性,芽叶品质优异。 其制作方法为亚发酵青茶制法,经杀青、初揉、初堆发酵、复揉、再堆发酵、初干、再揉、烘干8道工序。 在古代,普洱茶是作为药用的。 其品质特点是:香气高锐持久,带有云南大叶茶种特性的独特香型,滋味浓强富于刺激性;耐泡,经五六次冲泡仍持有香味,汤橙黄浓厚,芽壮叶厚,叶色黄绿间有红斑红茎叶,条形粗壮结实,白毫密布。 普洱茶有散茶与型茶两种。 7、九江庐山云雾 中国著名绿茶之一。 据载,庐山种茶始于晋朝。 宋朝时,庐山茶被列为“贡茶”。 庐山云雾茶色泽翠绿,香如幽兰,昧浓醇鲜爽,芽叶肥嫩显白亮。 庐山云雾茶不仅具有理想的生长环境以及优良的茶树品种,还具有精湛的采制技术。 采回茶片后,薄摊于阴凉通风处,保持鲜叶纯净。 然后,经过杀青、抖散、揉捻等九道工序才制成成品。 8、信阳毛尖产于河南信阳车云山、集云山、天云山、云雾山、震雷山、黑龙潭和白龙潭等群山峰顶上,以车云山天雾塔峰为最。 人云:“师河中心水,车云顶上茶。 ”成品条索细圆紧直,色泽翠绿,白毫显露;汤色清绿明亮,香气鲜高,滋味鲜醇;叶底芽壮、嫩绿匀整。 鉴别方法:产于河南信阳车云山。 其外形条索紧细、圆、光、直,银绿隐翠,内质香气新鲜,叶底嫩绿匀整,清黑色,一般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假的为卷曲形,叶片发黄。 9、安徽祁门祁红 在红遍全球的红茶中,祁红独树一帜,百年不衰,以其高香形秀着称。 祁红,是祁门红茶的简称,为工夫红茶中的珍品。 祁红生产条件极为优越,真是天时、地利、人勤、种良、得天独厚,所以祁门一带大都以茶为业,上下千年,始终不败。 祁红工夫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声誉,芬芳常在。 祁红向以高香着称,具有独特的清鲜持久的香味,被国内外茶师称为砂糖香或苹困香,并蕴藏有兰花香,清高而长,独树一帜,国际市场上称之为〔祁门香〕。 10、六安瓜片六安瓜片是著名绿茶,也是名茶中唯一以单片嫩叶炒制而成的产品,堪称一绝。 产于安徽西部大别山茶区,其中以六安、金寨、霍山三县所产品最佳,成茶呈瓜子形,因而得名“六安瓜片”,色翠绿,香清高,味甘鲜,耐冲泡。 它最先源于金寨县的齐云山,而且也以齐云山所产瓜片茶品质最佳,故又名“齐云瓜片”。 其沏茶时雾气蒸腾,清香四溢,所以也有“齐山云雾瓜片”之称。 在齐云瓜片中,又以齐云山蝙蝠洞所产瓜片为名品中的最佳,因蝙蝠洞的周围,整年有成千上万的蝙蝠云集在这里,排撒的粪便富含磷质,利于茶树生长,所以这里的瓜片最为清甜可口。 但由于产量的制约,很多茶客对“只闻其名,未见其容”。 六安瓜片的成品,叶缘向背面翻卷,呈瓜子形,与其他绿茶大不相同,冲泡后,汤色翠绿明亮,香气清高,味甘鲜醇,又有清心明目,提神乏,通窍散风之功效。 如此优良的品质,缘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同时也离不开精细考究的采制加工过程。 瓜片的采摘时间一般在谷雨致电立夏之间,较其它高级茶迟半月左右,攀片时要将断梢上的第一叶到第三四叶和茶芽,用手一一攀下,第一叶制“提片”,二叶制“瓜片”,三叶或四叶“梅片”,芽制“银针”,随攀随炒。 炒片起锅后再烘片,每次仅烘片2-3两,先“拉小火”,再“拉老火”,直到叶片白霜显露,色泽翠绿均匀,然后趁热密封储存。 果如宋代梅尧臣《茗赋》所言:“当此时也,女废蚕织,男废农耕,夜不得息,昼不得停”。 色香味俱佳,是瓜片茶中的珍品国外饮茶大观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 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 各国的饮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 斯里兰卡:斯里兰卡的居民酷爱喝浓茶,茶叶又苦又涩,他们却觉得津津有味。 该国红茶畅销世界各地,在首都科伦坡有经销茶叶的大商行,设有试茶部,由专家凭舌试味,再核等级和价格。 英国:英国各阶层人士都喜爱饮料。 茶,几乎可称为英国的民族饮料。 他喜爱现煮的浓茶,并放一二块糖,加少许冷牛奶。 泰国:泰国人喜爱在茶水里加冰,一下子就冷却了,甚至冰冻了,这就是冰茶。 在泰国,当地茶客不饮热茶,要饮热茶的通常是外来的客人。 蒙古:蒙古人喜爱吃砖茶。 他们把砖茶放在木臼中捣成粉末,加水放在锅中煮开,然后加上一些,还加牛奶和羊奶。 新西兰:新西兰人把喝茶作为人生最大的享受之一。 许多机关、学校、厂矿等还特别订出饮茶时间。 各乡镇茶叶店和茶馆比比皆是。 马里:马里人喜爱饭后喝茶。 他们把茶叶和水放入茶壶里,然后炖在泥炉上煮开。 茶煮沸后加上糖,每人斟一杯。 他们的煮茶方法不同一般:每天起床,就以锡罐烧水,投入茶叶;任其煎煮,直到同时煮的腌肉烧熟,再同时吃肉喝茶。 加拿大:加拿大人泡茶方法较特别,先将陶壶烫热,放一茶匙茶叶,然后以沸水注于其上,浸七、八分钟,再将茶叶倾入另一热壶供饮。 通常加入乳酪与糖。 俄罗斯:俄罗斯人泡茶,每杯常加柠檬一片,也有用果浆代柠檬的。 在冬季则有时加入甜酒,预防感冒。 埃及:埃及的甜茶。 埃及人待客,常端上一杯热茶,里面放许多白糖,只喝二三杯这种甜茶,嘴里就会感到粘糊糊的,连饭也不想吃了。 北非:北非的薄荷茶。 北非人喝茶,喜欢在绿茶花里几片新鲜薄荷叶和一些冰糖,饮时清凉可口。 有客来访,客人得将主人向他敬的三杯茶喝完,才算有礼貌。 南美:南美的马黛茶。 南美许多国家,人们用当地的马黛树的叶子制成茶,既提神又助化。 他们是用吸管从茶杯中慢慢着品味着。

中国旅游第一股 ①丨实探大庸古城 破产边缘的 商户集体抵制付
林徽因 重访 现代爱情的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