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Mate70年终炸场

| 黄昱

| 周智宇

万众期待中,华为年度旗舰Mate70终于要上市了。

11月18日,华为官方正式宣布华为Mate品牌盛典定档11月26日下午14:30,华为Mate 70系列及多款全场景新品届时将正式亮相。

一位华为经销商告诉华尔街见闻,此次发布的Mate 70系列将包含Mate70、Mate70pro、Mate70pro+、Mate70pro RS这四个版本,最终售价还要等通知。

不同于Mate 60系列、Pura 70系列的“未发先售”, 华为Mate 70系列终于将在拥有一场正式发布会后走向市场。

不过,为了预热,华为终端官方微博还是同时发布了Mate 70系列预订海报,产品预订通道将于11月18日12:08开启。华为Mate 70系列产品外观也首度公开亮相。

虽然比去年Mate60的上市时间晚了两个多月,但这并不影响Mate 70市场热度。此次官宣后,Mate 70迅速登上热搜。

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称Mate70系列是“史上最强大的Mate”。

至此,年底“手机大战”的头部部队将全部集结。

在这轮手机大战中,备受关注的焦点当属价格,近期发布安卓旗舰新机涨价态势较为明显,大部分涨价幅度在100-500之间,并将原因归结为处理器及内存成本上涨。

在国产高端旗舰机中,华为Mate系列一向是售价最高的,去年上市的Mate 60系列起售价约为5499元,与同内存Mate 50系列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今年也有提价的趋势,主打影像的P系列过去在售价上比Mate系列会更低一点,通过将品牌升级为Pura系列,华为似乎希望其能与Mate系列的地位对齐,并将Pura 70系列起售价上调至与Mate 60系列一致。

然而,华为的此次涨价行为并没有被市场买单,7月18日, Pura 70系列开启夏日礼遇活动,限时优惠500-1000元。这意味着在“未发先售”上市仅3个月后,华为Pura70系列终于憋不住降价了。

华为手机官方降价的情况很罕见。作为华为手机的高端旗舰系列,Pura系列(原P系列)以及Mate系列过往很少出现过官方售价下调的情况,尤其是在上市如此短的时间内。

华尔街见闻从一位华为经销商处了解到,Pura 70 Pro目前售价最高可以便宜超过1500元。

对于华为而言,此次Mate 70系列将如何定价是一大挑战。

除了售价外,是否搭载“纯血鸿蒙”也会是Mate 70系列的一大关注点。

随着华为原生鸿蒙生态一步步走向成熟,“纯血鸿蒙”正式商用在即,按照华为今年一直对外宣称的规划,正式商用会在今年四季度,华为Mate 70系列手机将首发搭载鸿蒙 HarmonyOS NEXT 正式版。

即便如此,最终华为能否如期与安卓彻底割席还充满不确定性。

一位华为内部人士告诉华尔街见闻,四季度Mate 70系列搭载的鸿蒙能否真正做到“纯血”,还要取决于生态搭建的情况,否则不排除在搭载HarmonyOS NEXT的同时,还会有可兼容安卓应用的双框架鸿蒙,这也能更兼顾海外市场。

一年前,靠着“未发先售”的Mate60 5G系列,华为成功打响了“王者回归”的第一枪,但因供应链问题,大部分时候处于缺货状态;今年以来,华为一步步夺回市场,供应链问题也在改善,Mate 70系列能否再次引爆市场,值得关注。


余承东为何一直在宣传mate10Pro的各种优点,而不提mate10?

mate10在苏宁体验过,近期使用过7P、U11,体验时正使用NOTE8。 当拿起mate10的一刻,两点感受特别明显、深刻。 1、第一感觉 真TM宽啊,再宽一点就圆了,手感真是low到爆炸,这是什么时代的设计和产物? 2、别吹了,屏幕依旧不行,如同屎一样,你用惯了同时期的三星旗舰和苹果,这种屏幕是让你难以接受的。 就这两点,和人的日常使用最加密切,别的不用体会,心里 已经把这台机器彻底枪毙了。 本人去年买过P9plus和mate9,一个用了一个多月,mate9首发日购入,第二天就退了货,在我看来,mate10依旧是原来的老问题。 看华为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意味,设计做工、使用感受还是和三星苹果差距挺大,想说爱你并不容易,望君奋进做好基本功,切实的产品赢得切实的拥爱。 pro版只有模型机,比mate10上手舒服,但没有体验真机,暂时不做评价。 最好的一点,拍照,这个毋庸置疑,华为旗舰做的很棒,不服不行,敬礼!! 余承东,作为华为手机业务的负责人,他发表任何言论,都是以华为手机的利益为第一出发点的。 余承东大谈华为Mate10 Pro的优点,因为这对开展业务有利。 众所周知,2017年的最大趋势,是全面屏手机。 不是一款全面屏手机,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发的是新机。 华为Mate系列最新机型中,Mate10 Pro是全面屏,Mate10不是。 其次,价格不同。 华为Mate10是3899元起步,华为Mate10Pro是4000多起步,一般来说,价格越高,利润越厚,自然多宣传有利润机型。 同时,华为Mate系列是华为的高端主打。 哪款手机,能帮助余承东打造出华为手机高端品牌形象,余承东肯定拼命宣传谁。 虽然,余承东在MWC2018期间对美国政策大加批判,随后被华为集团高层“打脸”,但从个人情怀来说,余承东对华为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虽然大嘴,却也算不圆滑的真性情。 华为为了达到自己吹牛的目标也只能继续吹牛、越吹越厉害、昨天去深圳益田刚iPhone X 路过华为专卖店、就进去看看传说的Mate10、土 肥 圆 厚,拿起我的苹果和Mate10同时对着华为的菊花标志、Mate10真的把华为的脸全丢尽了、我跟销售人员说你们的Mate10怎么把自己的菊花拍成这个颜色、还问他们的销售人员你们觉得哪个拍的比较真实、3个销售都哑巴了、过一会有一个销售说徕卡的调教就是这样的、比较鲜艳、我说你觉得这是鲜艳吗?这叫色彩还原、叫偏色、又都无语了、贴徕卡标志、拿徕卡当挡箭牌、所有的安卓色彩还原都不准确、是安卓的问题不是徕卡也不是像头的问题、我告诉大家喷是没有用的、事实胜过雄辩实体店自己去测试、华为这么大的企业靠忽悠消费者是我最看不起华为的地方、我说的也是事实、没存在黑华为其实这是品牌营销的另一种形式, 以点带面,面在形成体。 以下是这种营销形式的特点 好宣传,便于打响知名度对于一个新品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知名度。 要高的知名度就必须要有大的热点,新颖的 科技 来吸引眼球。 华为mate10 pro都搭载华为当时最先进的技术,这样做可以吸引一波热点,又顺势带动了华为mate10系列的知名度。 介绍一台机型就能带动整个系列的知名度,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 抓稳消费者心理打个比方:你去药房里找药,店员多半会推荐你买某个品牌的药,而且这个药你认为比较贵,于是店员会顺势推荐这个品牌的另一种差不多功能的药,价格相对便宜……这样你会想反正差不多功能,买便宜一点的也好,这就正中了卖家的心意。 华为多半是这样。 把pro介绍的有多么好,在把价格拉高。 高消费能力的消费者听了pro的好或许会买pro系列。 低消费能力消费者发现价格太贵,于是就退求其次,买一个所谓差不多的,价格较便宜的同系列手机。 这样何尝不是一种双赢,两个产品都能拉动销量,塑造爆品的同时又不忘了其衍生产品。 说完这个,我讲个题外话,当时华为p20发布会的时候,余大嘴重点介绍p20 pro,急于换手机的我打算购买华为p20 pro,后来发现太贵,然后推销手机的店员介绍我买p20,本来以为差不多,买完实际体验之后,感觉远不如我试用过的p20 pro…… 所以这种营销套路还是要慎防, 在了解同系列手机不同型号之间真正的差别的时候,慎买!还是做一些功课好余承东一直以来都在宣传华为mate10pro这款产品的优点,而对华为mate10这款产品却不提及,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华为的mate系列一直以来都是华为高端的系列,这个系列是以高续航,大屏、还有强信号为主要卖点的。 在华为mate10系列发布之后,我和我同学曾经到专卖店里面看过这两款真机,最直观的感觉就是,华为mate10pro不仅从外观还有手机的整体握持感,还是整体颜值,都比华为mate10要优秀很多。 华为mate10我和我同学拿在手机真的是非常的惊讶,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能设计出来这么奇葩的手机外观,整体看上去没有什么特色,而且非常的宽,对,没错,给我的感觉就是非常的宽,我感觉要是在宽一点,都变成圆形了。 而且华为mate10pro的拍照实力也要强于华为mate10的,相信大家都知道专业在专业的相机测评机构中,华为mate10pro的排名都是靠前的,所有在宣传这两款手机的时候,还不如只宣传华为mate10pro,不仅外观颜值高,而且手机的屏幕也要优于华为mate10,只要你用过三星或者苹果的手机,那么回头你再用华为mate10这款产品,会感觉屏幕很不友好的。 作为一名数码产品的市场策划人员,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在市场营销的角度上讲,这种宣传手法叫 “树典型,以点带面” 。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企业要销售的产品有数款,如果你每一款都做宣传,那么宣传的力度就分散了。 在这种情况下,厂家就变得很鸡贼,把几款配置完全不一样的产品合并成一个系列,只宣传旗舰机,通过旗舰机把整个系列带“火”。 例如华为的P20、P20pro,mate10、mate10pro,其实就是不搭嘎的四款手机,但华为只宣传pro版的旗舰产品,就可以把整个系列的知名度打出来。 另外,这种手法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有些消费者比较马大哈。 看着华为宣传pro版的功能,会把它当成是全系列都具有的功能。 例如华为宣传P20pro摄影能力超强什么的,但P20pro价格很高啊,而P20的拍照能力又不比小米8之类的竞品强。 但由于P20Pro的高调宣传,会给很多“无知”的消费者一个印象,认为P20系列的手机拍照都厉害。 等到把手机买回去,用起来才发现自己弄错了,P20跟P20pro的摄像头差距很大。 这也是带动销售的一种方式。 我正在用Mate10在回答你这个问题。 首先,一个手机产品,尤其是年度旗舰机的问世,会有不同的配置,不同的价格,不同的竟争对手。 而说到Mate10,不仅与刚推出的小米Mix2等国内手机竞争,还与国外的苹果8竞争,而且刚推出时,一直是在宣传M10,等苹果x出来后,华为也必须力推Mate10pr进行搏杀,如果还将宣传重点放在M10,在战术上就会吃大亏了! 仔细一个个核实了楼上的评论,九成都是注册的黑水军。 自己是苹果坏了,换了华为mate 9 Pro,确实是部好机器,虽然系统流畅度等与苹果旗舰还是有些差距,不过已经做的诚意满满了。 最后一句,楼上的水狗都是loser,完毕! 10Pro的利润更高 10Pro防水比mate10做的更好 10Pro比mate10的颜值要好一些(不过颜值这玩意 智者见智吧) 4.根据消费者心理的高定位确实能有效的提高消费者对mate10的认知度。 5.估计老余也有可能认为mate10跟Pro比起来肥圆土的感觉.所以更喜欢把漂亮的推荐出去。 6.可能余承东也潜意识的认为.18:9 更符合当下消费者心里需求。 产品的生命周期性相对mate10来说更持久一些。 的产品线一直是在往上循序渐进的寻求突破,Pro更符合HUAWEI的长期推广策略和产品定位的需求。 哈哈 其它的 估计只有老余知道了…… 手头的是mate10.6+128的摩卡金,用了两个月,有以下的问题: 1,屏幕观感很差,偏黄又发白,低光环境下特别难受 2.亮度调节反应非常难,延迟2秒以上 3.续航其实也一般,晚上8.点出门,下午4点左右就没电,虽然我是重度使用者,但是这个续航比之前用的6sp没有更好!

「华为稳了」是什么梗

苹果突然让出了6000元以下的位置。 mate系列是除去三星note系列之外最好用的大屏商务手机。 然而note炸炸炸直接被排除,于是5000元左右就是真空地带。 小米上探不到。 买mate20的很大一部分不会买蓝绿大厂。 于是就一个能打的都木有mate20和mate20pro不稳就见了鬼。 如果iPhonexr能够5288左右起售,那么今年mate20就没有那么乐观了,替华为感谢苹果。

余承东的“超限战”:2024年华为能血洗理想吗?

2023年11月,广州车展,鸿蒙智行展台。 在一片整齐划一“遥遥领先”的万众呐喊中,余承东意气风发,为现场观众讲解华为重磅打造的两台中大型轿车,阿维塔12和智界S7,这两款车已经分别在30万元价格带布置好前沿阵地。

余承东是真正的永不言败的战争大师,尽管问界系列10月份才刚稍有起色,但是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看不到任何的反思,反而摆出进攻的姿态,口出“狂言”:

“智驾上市后全国都可以开。”

“空悬单腔双腔没有本质区别”。

“如果把后轮转向打开,那问界M9的转弯半径更小,像一个小车一样的转弯半径,这是非常独特的。”

几句话虚虚实实,扬长避短,混淆舆论,大战开始前,竟然先用烟雾弹进行了一轮饱和攻击,把即将上市的问界M9的特点,该藏的藏,该露的露,让对手摸不着头脑。

为了震慑对手,他还主动提到,问界和智界之外,还有两个界,分别是华为和北汽、江淮的合作。 要知道,星纪元ES和智界S7的底子都是奇瑞的技术,但是在广州车展上,二者的流量差距可谓天壤之别。

如此气势,难以想象就在3个月前的成都车展上,华为智选车业务正陷入绝境。 问界销量惨遭滑铁卢,合作伙伴貌合神离,华为内部意见不同的消息不绝于耳。

华为内部经常引用的101的名言,“战术千万条,敢打第一条”。 没错,余承东绝不会被一时的困境压垮,今年9月,他充分利用华为Mate 60Pro发布这一历史性机遇,直接啃食硬骨头——锚定月销4万台的理想汽车,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超限战”。

华为根本不用传统广告营销的笨办法,而是动用了声势最大的自媒体矩阵(如抖音、小红书等)这一战略空军力量,锚定对手理想汽车的头部产品理想L7,在其后方进行狂轰滥炸,并在线下4S门店(如销售话术中包含“退订理想有优惠”)这一主战场协同作战。 取得了低成本高收益的奇佳战果。

面对突然其来的打击,如日中天的理想汽车竟然选择放弃抵抗,直接投降。 微博之王李想选择饮颈受戮:“理想汽车对华为的心态是80%学习、20%尊敬、0%抱怨。 ”

如果说传统的汽车营销是耗资靡费、伤亡惨重的越南战争,那么余承东进行的则是精确打击、非接触作战的海湾战争。

可见,车企宣发不再是传统的开一场发布会,投钱请垂类媒体发稿那么简单。 而是要在产品定义端、用户心智端、自媒体全矩阵、线下4S门店销售话术等多个领域进行高度协同的“超限战”。 今年9月,就在行业普遍看衰问界系列,看好理想之时,余承东突然发动了新的一场问界保卫战,再度体现了这一战略的精髓。

经此一役,所有的厂商都已经感受到了华为恐怖的战斗力,在残酷手机产业摸爬滚打几十年,华为战术的素养毋庸置疑,敢吃夹生饭,擅长逆风局。

今天的余承东手握四张王牌,俨然1948年手握东野百万雄师的101,市场舆论也好,厂商配合度也罢,都处在一个空前有利的时间窗口,他没有任何理由不开始自己的“大决战”,唯一纠结的问题,也就是先打“长春”还是先打“锦州”?

华为在中国汽车市场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存在,特殊到“华为造车了吗?”都是一个争议极大的话题。 没错,今天我们就以此为切口,深入分析华为造车的逻辑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本文将通过以下3个方面进行论述:

1.豪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争论:“造车”太烧钱,任正非“暴打”余承东

3. 战术:“问界闪电战”还能打多久?

华为的豪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华为的汽车业务,长久以来被视为一个奇特的物种。 按照官方说法,华为的自我定位是供应商:“华为不造车,帮助车企造好车。 ”

华为与车企合作共有三种模式:

1、普通供应商,为车企提供单独的零部件;

2、Huawei Inside模式,为车企提供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和智能车云五个核心解决方案;

3、智选模式,与车企联合研发产品、提供零部件、管理造车流程,并利用华为的渠道和品牌帮助车企卖车。

但令人感到困惑的是,每到新车发布,发布会的主讲永远都是余承东,试问哪家车企会在新车发布会上让供应商负责人唱主角?

更令人感到过分的是,在智界S7的新车发布会上,这款新车的亮相时间只有短短五分钟,其余时间都留给了华为的电子产品,甚至智能家居。 此外,在12月26日的问界M9发布会上,塞力斯汽车总裁何利扬亮相也不到三分钟。

可见,华为绝不安心做一个配角,其造车业务的本质逻辑必然不是安安心心做一个供应商。

在仔细研究整个产业发展史后,我们认为,华为的野心是,利用电动车特殊的产业结构,把高利润的核心硬件和软件生态拿到手里,进而让现有制造车企沦为自己的代工厂,自己吃肉,让别人喝汤。

值得注意的是,这绝不是华为的妄想,在产业前景未明的早期,有这样想法的,不止华为,像小米、OPPO、网络、360 、美的、戴森、大疆甚至连代工厂富士康、房地产巨头恒大这样八竿子打不着的企业也要跨界进入汽车产业。

要知道,汽车产业被称为工业之王,重资金、重技术、重人才,造车成功概率极低,过去百年全球鲜有成功的创业公司。为什么这些毫无造车基础的大佬们都想横叉一脚?

这并不是大佬们集体发疯,而是纯粹的商业逻辑:这批大佬们都是享受过智能手机红利的人。

燃油车时代,传统车企把持着燃油车三大件这一核心技术体系,把持着这一价值十万亿的巨大市场。 电动车产业兴起后,汽车在机械方面的属性被大大削弱了,这让电动汽车更接近电子产业,造车难度会大大降低。

由于电动车的全新结构,让汽车成为一辆高度智能化,可持续迭代的移动终端。

这就让诸如华为这样的电子消费巨头,能够将过去几十年积累的ICT工程和技术优势,顺理成章地延伸到智能汽车领域。 要知道,智能电动汽车的“大脑”——汽车芯片对制程要求相比手机芯片要低一截。

比如华为麒麟9000芯片用的是5nm制程,这个芯片在全球只有台积电和三星能做。 而汽车芯片并不需要最先进的制程工艺,采用28nm工艺就绰绰有余,华为在国内可以找到合适的芯片代工厂,不大容易被卡脖子。

此外,电动车的全新结构,让汽车成为一辆高度智能化,可持续迭代的移动终端。 这样,车企就可以自己定义软件生态,只要规模足够大,软件生态足够独特,就可以搭建深厚的护城河,未来的想象空间也就越大。

这样,未来汽车产业的高利润核心就像极了手机产业:

第一是,软件生态平台,比如Google 不用花大钱,单就通过Android平台赚得数百亿美元收入,利润率更高达 70% 以上。

第二是,拥有核心技术的人,比如苹果、三星和华为等公司,也能在手机部件上取得丰厚的利润,而在汽车行业就是宁德时代,Mobileye等新兴的电子企业,已被视为有望取代老牌汽车零部件巨头地位。

可见,跨界巨头只要把把高利润的核心硬件和软件生态拿到手里,就可以让现有制造车企沦为代工厂。

再通俗一点说,在早几年大佬们的蓝图中,在电动车产业里,任何人也可以像制造手机一样,通过向供应链采购各种零件和技术,组装自己想要的电动车。

也因为如此,包括宁德时代、Mobileye 等新兴的电子企业,已被视为有望取代 Bosch、ZF等老牌汽车零部件巨头地位,成为最具话语权的一级供应链。 但这些新兴Tier 1的野心,并不止于当一家单纯的供应链企业,而是要当整个汽车产业的技术平台。

没错,它们不仅要推翻车企的主导地位,甚至还要把Tier 1从产业链中彻底抹去。

以往汽车产业同样有“平台”概念,但这些平台往往由传统车企主导,仅仅是一个通过共用部件来降低成本的生产平台。 但这些跨界巨头却剑指智能手机的 Android 平台形态:即是建立一个由供应链主导的“产业平台”。

事实上,网络就公开表示自己的 Apollo 平台就是“自动驾驶的 Android”,而富士康也推出“ MIH 开放平台”,并明确表示要当“电动车的 Android”。 当汽车产业进一步 Android 化,车企也将失去主导权,变成像贴牌公司一样的存在;产品之间也会趋向同质化,只能通过降价来竞争。

没错,大约在2019年,当时雷军曾说:“难道做汽车,你一定要做发动机吗?”“不做发动机你作为汽车整厂就没技术吗?”结果此言一出,引发汽车圈一片哗然。

现在我们已经能够理解雷军的本意:小米在电动车时代,完全可以整合不同供应链的零部件,再搭载自己的生态,搞出一辆车。 其本质跟手机产业一样,那就是“集各家之大成,然后整机系统集成”。

而华为花里胡哨的造车方案的本质也是如此,简单来说就是:让你的车“能连网、能连手机、能自动驾驶”,你只要帮我代工就行了。

这背后也是华为强大的实力:要求华为同时具备芯片、操作系统、感知硬件、决策融合算法的能力,跳过硬件集成直接和整车企业合作。 也就是说,一辆车,除了底盘、四个轮子、外壳和座椅,剩下的,所有的智能化技术,华为全都要了。

而华为造车业务成立四年半,总共投入数百亿元资金和 7000 多人,长出的 “果实” 是五大产品线: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车控、智能车云和智能车载光。

早在2021年上海车展期间,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初次亮相时,该车搭载了华为的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麒麟990A座舱芯片等诸多硬件。 一同亮相的还有搭载了华为的DriveONE三合一电驱动系统和HUAWEI HiCar智能互联系统的赛力斯SF5。

从时间线上来看,早在2013年,华为就开始布局智能汽车领域,中间也一直跟各大车企有合作。 不过从2019年开始,华为迫于外部现实压力,其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布局明显提速。

经过这些年的酝酿,华为已经成功开发了30多款智能汽车关键产品和系统,包括车载操作系统、车载芯片、激光雷达、智慧屏、智能车云、三电系统等,并且所有这些部件都通过了车规级认证和可信认证。 用华为自己的话说,就是一辆智能电动车汽车除了底盘、轮子、外壳和座椅,剩下的都是华为都所能提供的技术。

如今,小米已经亲自下场造车,网络也选择与吉利深度合作,只有华为还在坚持原有路线,可见,余承东比其它巨头更加笃信这一技术路线,他要进行一场义无反顾的豪赌,正所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自己的命运,终究要由自己操盘。

争论:“造车”太烧钱,任正非“暴打”余承东

然而,对余承东来说,赌局的蓝图很美好,但现实却极其残酷。

对华为造车业务来说,首先就是缺钱。 没错,华为也缺钱。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华为特殊的股权结构和随之而来的融资困境。

华为是员工集资的产物。 创业伊始,华为还很弱小,融资渠道只有员工集资,这成为其研发费用的启动资金,员工集资所产生的股权与AB股类似,员工的股份权利,被各种制度制约,这与普通股份公司的自然人股东是2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其中,任正非只占1%的股份,但是华为只有这一个自然人股东,剩下的华为工会是个虚拟组织,员工持股对公司没有经营决策权。 任正非有一票否决权,但华为不是一言堂,是集体领导制,任正非是最后仲裁者。

可见,华为是无法上市的,如果上市就需要回购员工手中的股份,或者增发

2025年上市 上汽荣威飞凡全新R7大变样 亮相广州车展
暂无